上海美术馆德化白瓷展

耄耋老贺

<h1><b>“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盛大开幕。作为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重要项目之一,展览带来超两百件白瓷精品,是上海近年文脉最深厚、规模最宏大的德化瓷大展。</b></h1><br> <h1></h1><h1><b>德化白瓷至宋元时期,莹润如玉的白瓷渐成大势,一跃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珍宝,法国人将其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b></h1><div><b>“万象本色”大展汇聚德化三代陶瓷匠人的200余件力作,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盛世鼎新”以德化白瓷的守正创新为叙事主题,分器物和人物两大类,集中展示工艺美术大师的经典力作,</b></div><div><b>第二板块“历史钩沉”以泰兴号沉船装置为核心,通过泉州博物馆历代德化陶瓷珍品及各类历史文献和影像记录,全方位呈现德化瓷深厚的历史积淀。</b></div><div><b>第三板块“未来可器”聚焦当代性、观念性、实验性的探索,展品或突破传统题材,或解构固有形象框架,展示德化瓷的无限可能。</b><br></div> <h1><b>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仁海的作品——《世博和鼎》</b><div><b>《世博和鼎》曾作为上海世博会的重要见证在上海亮相,时隔15载,这一有着重要纪念意义的作品重归浦江展出。这件高129厘米、直径72厘米的瓷鼎,细看瓷鼎器身,装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浮雕象征四方和谐,橄榄叶与和平鸽构成的腰带寓意世界和平,阴刻的奥运会人形篆字与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浮雕巧妙融合了北京奥运精神与世博理念。鼎内手工捏塑的玉兰花、梅花、牡丹、菊花等百朵瓷花竞相绽放,以“百花齐放”的意象诠释“万物和谐共生”的哲学。细心的观众还能在上面看到挂饰造型的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形象。</b></div></h1><h1><b>保额5.6亿元的《世傳和鼎》具有独特崇高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是世界陶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被陶瓷界誉多“千年一宝,世界瓷王”。</b></h1> <h1><b>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连德理的作品——《神话》</b><div><b>德化瓷《神话》是一件“网红”作品,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因其细腻造型与独特神韵圈粉无数。听说人物身上的瓷衣厚度仅0.2毫米,能将瓷器烧造得薄如蝉翼,难以置信。为了烧造这件迄今最薄的德化白瓷作品,从制胎到烧成花了数年,历经上百次失败,成功将瓷衣厚度控制在0.2毫米,让坚硬陶瓷化作绕指柔纱。</b></div></h1> <h1><b>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连紫华的作品《极彩·如愿佛》</b><div><b>《极彩·如愿佛》有别于传统白瓷素净、清雅的特点,显得庄重而富丽。据介绍,这件作品用德化最优质的象牙瓷作原料手工制作烧制而成,再用纯天然的矿物质手工彩绘,将白瓷烧制技艺和唐卡绘画工艺两种国家级非遗项目结合,加上几十种、数千颗天然珠宝镶嵌,恰似《妙法莲华经》中“金、银、琉璃”等合成璎珞的妙意。这种创新,打破了德化瓷“单一白”的固有印象,世界陶瓷史上尚属首创。</b></div></h1> <h1><b>曾入选金砖国礼的《玉玲珑梅瓶》</b></h1> <h1><b>特设滴水声效的《滴水观音》</b></h1> <h1><b>苏献忠的《纸》</b><div><b>当代板块展出的实验性作品则将传统工艺融入了当代生活。比如苏献忠的《纸》,以极致的轻薄柔软,重塑白瓷的坚硬形态,从层层叠叠、薄如蝉翼的“纸”中,流淌出极致的反差感与诗意.</b></div></h1> <h1></h1><h1></h1><h1><b>《等花开》由一朵朵小花组成,花树错落、色彩斑斓,将传统捏塑工艺发挥到极致.</b></h1><br> <h1><b>兰全盛大师意境悠远的《紫气东来》,再现老子出关的哲思画卷。</b><br><br></h1> <h1><b>彭成雄《汉字艺术·百家姓》因其独特的造型引往来观众驻足。层层累叠的瓷器,远看是造型各异的物,近看每一个器物都有着“标识性”的笔顺组成一个汉字姓氏。这里已经有将近400个汉字,我找了好久,找到了贺、费二个姓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