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下旬,亲友相伴自驾,环游呼伦贝尔。驱车出塞,自海拉尔取车启程,目遇四极,穹庐如盖。长河落日、彩练舒卷于无形;草浪翻涌、绿意浩瀚如沧海。<div><br></div> 放眼处,草方盛茂,没及马蹄。风过处,绿涛翻涌,簌簌有声,夹杂着野花香气,沁人心脾。绿野如毡,铺陈至天涯。是时,日色朗朗,晴空湛蓝如宝石,白云悠悠,似棉絮轻浮,与碧草相映成趣。<div> </div> 极目远眺,有莫日格勒河自天际蜿蜒而来,初如银线,渐见其曲若游龙,分岔处水网如织,潴为浅淖,倒映天光,恍若大地缀满碎镜。 两岸水草丰美,翠色欲流。时有牛马饮水其间,或俯首啜饮,或昂首长嘶,怡然自得。远处,牧人骑于马上,挥鞭驱羊,羊群如白云漫移,点缀于绿原之上,动静相衬,宛如画境。 甫出牙克石,即见异景:平畴万里,尽披金纱,原是油菜花开,铺天盖地而至。<br> 初望之,疑为阳光熔金倾落草原,流光溢彩,晃人眼目。车行花海间,两侧花田如金色海洋,风过时,花浪翻滚,簌簌有声,恍闻千军万马踏阵而来。 花枝高及人肩,金黄花瓣薄如蝉翼,向阳处闪烁如碎金,背阴处则泛着温润玉色。间有蜂蝶穿梭,黄者与花一色,粉者似落霞点染,嗡嗡声不绝于耳,竟是天地间最生动的乐章。 循小径深入花海,见田埂蜿蜒如黄绸上的绿线,将花海切割成大小不一的金块。时有牧民骑马而过,红衣黑马,倒映于花波之中,如丹青妙手挥毫而就。<div> 偶遇老者询其种花之由。老者拄杖笑曰:“此非专为观赏,实为榨油养家。然每至花期,四方游人接踵而至,反成草原一景。” 言罢指向远处,见数对新人穿婚纱礼服,在花田中取景,白纱与黄花相映,笑语与风声相和,竟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交融。</div> 正午骄阳似火,花海却愈显璀璨。蹲身细看,每朵小花四瓣相抱,簇拥成球,细看之下各有姿态:或昂首向阳,或低眉含羞,或含苞待放如金珠,或怒放舒展似蝶翅。花茎纤细却挺拔,虽经风雨而不折,支撑着满枝繁华。指尖轻触花瓣,觉其柔如丝绸,沾露则更显晶莹,抖落时露珠坠地,溅起细微尘埃,混着花香漫溢开来,清冽中带着微甜,直透心脾。 登附近丘陵远眺,方知花海之壮阔。东接大兴安岭余脉,青山如黛为屏;西连额尔古纳河谷,碧水似带环绕。花海在天地间铺展,直至与天际相接,让人难辨哪是花潮哪是云霞。时有白云掠过,投下移动的阴影,花海便随光影变幻,时而明如灼焰,时而暗若沉金,气象万千,令人目眩神迷。 额尔古纳河在蒙古帝国及北元时期是中国内陆河。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 额尔古纳河右岸为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是蒙古族等众多游猎民族发祥地,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div> 鲜卑人入主中原也曾在此迈开万里长征第一步,漫步呼伦贝尔古战场,俯拾可见勇士的残枪断剑。近年出土的汉代、辽代古墓群、没于草丛中的元代哈萨尔王古城,都在诉说当年的铁血往事。</div> 登上界河边的观景台,中国的蒙兀室韦和俄罗斯的奥洛契被界河额尔古纳一分为二,一条长长的栅栏作为国境线把两岸分离开来,对面的俄罗斯村庄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 界河额尔古纳河宽数丈,水流潺潺,清澈见底。左岸为俄罗斯境,林木葱茏,屋舍俨然;右岸则是我国草原,风光旖旎。两岸人们隔河相望,虽言语不通,但笑容可掬,手势示意,尽显睦邻友好。 远山如黛,近处白桦林轻吟,这是最动人的风景线。难怪无数旅人、艺术家选择在这里旅居、写生、常驻,只为一睹这前后左右皆入画的美景。 途中路过一片草原和森林过渡带的白桦树林,年轻的白桦树笔直高耸,有着稚嫩的清朗,野花遍地盛放,满眼的生机盎然。行走在白桦林中,沙沙作响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白桦树上的纹路像无数双眼睛,盯着森林里的访客。 <br> 边境线上的最美小镇—恩和俄罗斯民族乡, 每一步都踏在了俄罗斯文化的韵律之上。金色的洋葱顶教堂,在草原傲然挺立,木质结构更显虔诚与庄严。河畔牛羊悠然自得,而村庄内,一座座俄罗斯传统木刻楞小屋错落有致。 在界河畔的俄罗斯民族乡恩和镇民宿下榻,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让人忘却尘嚣,沉醉于这份难得的安宁。这里,可以乘坐马车穿梭于乡间小道,也可以悠然漫步,亦或攀上后山,静待日升日落,将无垠的草原美景尽收眼底,那份不加雕饰的壮阔,足以让心灵得到最纯粹的洗礼。<div> 一场过境雨来去匆匆,阳光重返人间,俄罗斯传统木刻楞小屋上空,奇迹般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几个被雨浇湿衣服的小朋友,连衣服都没换,就欢呼雀跃出来看彩虹了,但愿旅途顺利!</div> 呼伦贝尔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藏于林海雪原之中,在零下40多度的极端条件下生存,坚守着最原始的狩猎方式,并与驯鹿结伴同行,鄂温克族就是中国现实版的圣诞老人。<br> 据说纯白色的驯鹿比较少见,那华丽的鹿角非常吸睛,长满厚厚的鹿茸,摸上去触感独特。 自观赏罢驯鹿部落后,我等余兴未阑,旋即往巴尔虎部落,欲探草原【马之舞】之奇。到场后一看,几千人的场地坐无虚席。 未几,闻马蹄声起,如骤雨初落,由远及近。俄而,群马奔腾入场,扬尘蔽日。马皆膘肥体壮,毛色各异,或赤如烈火,或白似瑞雪,或棕若暖玉。马上骑手,皆着绚丽蒙古服饰,束发戴冠,英姿飒爽。<br> 见一骑手于疾驰之马上,忽侧身藏于马镫,唯见袍角随风飘拂,马却奔驰如故,观者皆惊,屏息以待。俄而,骑手又翻身而上,稳坐马背,仿若蜻蜓点水,轻盈自在。此乃 “马镫藏人” 之技,尽显骑手与马之默契非常。 继而,数骑并驾齐驱,骑手们于马上或倒立,双手撑鞍,身躯笔直,如苍松挺立;或俯身拾物,身手敏捷,恰似猿猴攀枝。又有骑手张弓搭箭,箭出如电,射中远处靶心,箭镞入木,嗡嗡作响,观者喝彩之声此起彼伏。 表演高潮,群马齐奔,如洪流决堤,万蹄翻飞,气势磅礴。骑手们于马背上叠罗汉,层层相叠,却稳而不乱,仿若一体。阳光洒下,映着人马身影,勾勒出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观者皆目瞪口呆,惊叹不已。 <div> 其间,套马之景尤为壮观。但见一剽悍汉子,手持长杆,杆端套索飞舞。马群中,一黑马性子暴烈,扬蹄嘶鸣。汉子驱马追近,套索如长虹贯日,飞出半空,瞬间套住黑马脖颈。黑马挣扎欲脱,人与马僵持数回合,最终黑马力竭,被驯服于汉子马下。此景恰似古之战场,勇士降伏烈兽,尽显豪迈之气。</div> <br> 观此 “马之舞”,余心潮澎湃,震撼难平。见骑手们于马背上腾挪闪转,如履平地,方悟草原民族与马之深情厚谊。马,于他们而言,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亲密伙伴、力量象征。他们自幼与马相伴,习得如此精湛技艺,传承着千年马背文化。终于明白冷兵器时代,成吉思汗大軍能称雄欧亚! 老舍先生笔下的“天下第一曲水”——莫日格勒河,蜿蜒曲折地流淌在草原上,如同一条银色的绸带,轻轻缠绕着这片大地。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和两岸的牛、马、羊,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倒影画。 攀登上沿途几个驿站观景平台,登高远望,曲曲折折,一段段河流就像不同的文字或者符号,有的像“几”字,有的像“之”字,有的像太极符号,每处都不同,韵味十足。 额尔古纳湿地也叫根河湿地,它是中国目前保持状态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湿地;也被称为“亚洲第一湿地”。登上景区最高点,俯瞰气势磅礴的根河蜿蜒流淌,绸缎般的河水在绿草茵茵间,形成了平缓开阔的河流湿地景观。 夏天的草原芳草连天,碧绿如洗,成群的牛羊尽享草原最丰美的时节,一幅田园牧歌展示出草原不可抗拒的魅力! 因为有了九曲十八弯般的河流,浩瀚雄渾的草原便增加了温柔婉转的气息,这是一种刚柔相济之美,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河流在草原温润宽广的胸怀里,吟唱着一首首荡气回肠的牧歌, 登上景区最高点,俯瞰气势磅礴的根河蜿蜒流淌,绸缎般的河水在绿草茵茵间,形成了平缓开阔的河流湿地景观。山坡上的针茅草高1米左右,微风吹过,一波碧绿随波逐浪,形成‘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 额尔古纳湿地公园,芦苇丛生,水鸟翔集。时有白鸥掠水而过,翅尖点破镜面,漾起圈圈涟漪。 汽车在蜿蜒曲折的马路上前行,仿佛开进了油画里,超大片的草场、绝美的白桦林和河湾的湿地,像一帧帧电影画面,延伸至远方。大片的油菜花和风吹麦浪的景象如梦如幻。 在呼伦贝尔,夏季是这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季节;草在风中摆动涌起绿浪滾滚,百灵鸟在水边鸣唱,蓝蝴蝶翩然于花蕾之间,大野芳菲,万物和谐。马群在草浪的波澜中露出脊背,一匹连着一匹地随着风的节奏一起涌动…… 薄暮,至蒙古包营地。毡帐星罗,洁白似雪,错落于缓坡。帐内暖意融融,壁悬弓箭、皮饰,尽显草原风情。案上罗列奶食、烤肉,香气四溢。主人捧酒而歌,歌声高亢,如鹰唳长空,其情也殷,其意也切。 自巴儿虎部落观马之舞归,意犹未尽。牧人告曰:“额尔古纳河畔有高坡,日落时景尤佳,尔等可往观之。”我等闻言心动,于翌日下午驱车前往。 行约数里,见一坡拔地而起,势如卧牛,绿草覆盖如毯。弃车拾级而上,至坡顶,顿觉视野开阔。四野茫茫,草原如碧海翻涌,远处蒙古包若白帆点点。额尔古纳河如一条银色绸带,自东南蜿蜒而来,至坡下折向西北,水色清碧,映着天光,粼粼泛光。 时已近黄昏,日轮西斜,光芒渐柔。初时,太阳如赤金圆盘,悬于天际,将河水染成琥珀色。微风拂过,河面波光粼粼,似有无数金鳞跃动。河对岸,俄罗斯村庄炊烟袅袅升起,与低空流云相缠相绕,如淡墨山水画。 行至高处,俯瞰湿地全景,只见绿林、草甸、河流相互交织,色彩斑斓,宛若仙境。 日暮,河畔霞光万丈,将河水染成金红之色。对岸俄罗斯村庄炊烟袅袅,与晚霞相融;此岸草原上,牛羊归圈,牧人归家,光影将人与自然完美融合。<br><br> 俄而,见对岸有牧民驱马群欲过河。马群初在岸边徘徊,鬃毛被夕阳镀成金色。为首的牧民一声呼哨,黑马率先踏入水中,四蹄溅起银花。其余马匹紧随其后,蹄声踏水,如擂战鼓。河水初及马腹,渐至马胸,马却行稳如常,尾巴高扬如旗帜。 正凝神间,又见右岸一牧民单骑而来。那牧民着深色长袍,骑一匹白马,似要追赶河中的马群。至河边,他勒马稍驻,而后轻夹马腹,白马便昂首踏入水中。夕阳恰在此时沉至地平线附近,将人马身影拉得颀长,投映于水面,如一幅流动的剪影。马首高昂,似要踏碎水中金波;人影挺直,若与天地相融。水花飞溅处,光影破碎又聚合,恍若时空交错。 坡上观客渐多,皆屏息凝神,恐惊扰此般静美。有孩童指着天空惊呼,原是一行雁阵飞过,翅尖沾着霞光,如墨线画在彩绸上。雁鸣划破寂静,在河谷中回荡,带着几分苍凉,几分悠远。 下 山时,回望高坡,见数株孤树立于坡顶,枝干在暮色中勾勒出遒劲的线条。风中似传来马头琴声,悠扬婉转,与河水潺潺相和。友曰:“此景只应天上有。” 余叹曰:“天地大美,原在寻常处。若非驻足静观,怎知落日与长河能有这般奇遇?” 河畔霞光万丈,将河水染成金红之色。此时,游人皆沉醉其中,或拍照留念,或静静观赏,不忍打破这份宁静与美好。 时已近黄昏,日轮西斜,光芒渐柔。初时,太阳如赤金圆盘,悬于天际,将河水染成琥珀色。微风拂过,河面波光粼粼,似有无数金鳞跃动。 晚餐过后,民宿主人 —— 一对大学毕业不久的年青夫妇,提议于蒙古包旁燃篝火。俄而,篝火熊熊燃起,火光冲天,映红众人脸庞。男主人身形俊朗,声音洪亮,主持晚会,言语诙谐,引得众人笑声不断。女主人容貌秀丽,怀抱吉他,歌声悠扬悦耳,如黄莺出谷,婉转不绝。所唱多为草原民谣,或叙草原之阔,或述牧人之乐,听之令人心潮澎湃。 住客们亦纷纷起身,或随节奏击掌,或围着篝火起舞,欢呼之声此起彼伏,久久不息。直至夜阑更深,兴尽方散。<div> 远处星空繁星闪烁,如钻石般镶嵌于墨蓝天幕。偶有流星倏忽划过,留下一道璀璨光痕,众人皆屏息凝望,默默许愿,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俗念顿消。</div> 醉卧草厡,是呼伦贝尔给寻梦者的一个意境,帎大地母親的温软蓬松,闻亘古长风之清洌新鲜,看蓝蓝的天上白云飞驰,夜宿河畔民宿,卧听河水潺潺,虫鸣唧唧,宛如天籁。<div> 推帐而出,见明月高悬,清辉洒地,草原如银,静谧非常。远处,蒙古包点点,灯火闪烁,与星空相映成趣,仿若梦幻之境。忽而有忧伤的马头琴古曲传来,轻轻地把你带入远古的时空……</div> 翌日天未明,披衣出帐,见额尔古纳河上白雾弥漫,如轻纱笼罩水面。初时薄如蝉翼,渐而浓若牛乳,将远近景物皆隐去,唯闻水声汩汩。俄而东方泛起鱼肚白,雾霭渐散,草叶上露珠折射晨光,千点万点,如星斗落地。行至高处,俯瞰湿地全景,只见绿林、草甸、河流相互交织,色彩斑斓,宛若仙境。 归途中,忆所见种种,觉呼伦贝尔之美,不仅在草原之广袤、河流之蜿蜒、天空之澄明,更在人与自然之和谐、国与国之相安。<div> 昔古诗云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以为古人夸张,今见之,方知其言不谬。<br> <br> 此次呼伦贝尔之行,所见所闻,皆为至美。草原之广袤,河流之蜿蜒,民俗之淳朴,邻邦之友好,皆令人难忘。觉草原之雄浑与细腻并存,人文与自然相融。呼伦贝尔,真乃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唯愿他年再来,重寻旧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