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近日,我们到一处景区游玩,在一个大展览厅里面,摆放着我们沂蒙山区当年的许多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用具。我一边饶有兴趣地观看,并不时考问一旁的晚辈们。他们对至今尚存的钩担及扬场木头锨等,仔细端详后,还能够回答正确,而对在影视剧中也没见过的粪箕子,左看右猜,最终只能摇头叹息,败下阵来。我便倚老卖老,从头说给他们听一听。</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粪箕子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沂蒙山区必不可少的家庭工具,用来捡拾和盛放各种粪便。当时的粪箕子,一般是用棉槐条编成,也有用荆条和白蜡条及柳条编的。它三面封闭,一面是口,比簸箕深一些,比筐子浅一点,中间一根提梁。背梁与鼻子梁粗细合理,不深不浅,背在身上舒适耐用。在那个年月,许多人家都有一个甚至多个粪箕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本来以为粪箕子已经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可怎么也没想到,今天还能够见到它。据说,因柳编而闻名的临沭,竟将其编织成了柳编艺术品,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这一本该绝迹了的农用工具,之所以又偶尔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似乎更多的是生活富裕起来了的人们,对过去的岁月一种独特的怀旧方式吧。</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父母亲响应党的城市干部支援农村号召,从青岛来到沂蒙山区的马牧池公社工作。我们全家居住在北村农户的三间小南屋里面。小小的我发现,房东家大叔每次出门,都挎着个奇怪的东西。原来,那叫粪箕子,手里攥着的叫粪叉子,是出门拾粪用的物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庄稼要长好,粪肥离不了。在那个年代里,土地所用的肥料来源,除了人畜粪便,就是家家积攒的一些灰土。大叔对我说,他只要出门,无论是下地干活,还是赶集上店,顺手背上粪箕子,顺便捡拾肥料回来,反正都是捎带着去做的。而冬季农闲季节则是拾粪的最好时机,有时在村里拾,拾的大都是猪狗的粪便,有时到村外的河堤上和荒地里及路边上拾。</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据说,村里有另一位大叔,十分勤快。他常年天蒙蒙亮就到村外拾粪,冬季天还漆黑,便用手电照明。有人背后笑话他,不够那电池钱。他却不以为然,并对人炫耀过:这不仅是体力活,腿要勤;还是个技术活,眼要尖。而重要的是掌握最佳路线,哪里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粪便,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平时里就要注意观察什么地方有人干活,什么地方有猪狗活动,做到心里有谱,胸中有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所以,他拾得粪最多。用现在的话说,可以被誉为拾粪达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时至七十年代,我们长大成人后,来到沂河岸畔上山下乡。在村里庄外,偶尔还能看见拾粪人的身影。很快,氨水和化肥开始出现,特别是包产到户以后,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农村土地使用的肥料不再短缺,农家肥受到了冷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拾粪的人也很快绝迹了,这个在农村延续了多年的活儿,已经不复存在。而粪箕子这一为土地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农家工具,也随之完成了它的使命而终结,慢慢地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日月如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过去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粪箕子作为那个时候常用的物品,现在只有在展览馆内才可以看到。那一代拾粪人,也已经是渐行渐远,再无后来者。至于我们当下在城里,有时见到的拾粪者,人们戏称为铲屎官:牵着宠物狗狗,手提精致的红色小塑料桶及小铲子,其作用已是为了环境卫生,与过去的拾粪不可同日而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这世界如万花筒一般,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越变越美好。</b></p> 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