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欧洲D65:波兰华沙

天外来客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30日 晴。华沙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城市,曾经的烽火硝烟摧毁了该城市85%的建筑,但现在的华沙却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在战争废墟上重建起来的优美建筑之间,绿色草坪、挺拔的乔木和鲜艳的花朵散发着美丽的气息。华沙是世界上人均绿地占有量最高的城市之一,并且维斯瓦河在城市中静静地流淌,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的秀色。</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科学文化宫附近,计划先穿过萨斯基公园,途经华沙胜利广场、华沙总统府,再去华沙城堡广场、华沙老城,接着逛巴比肯、居里夫人故居,看过圣卡西米尔教堂与圣母显圣教堂后,便沿着维斯瓦河畔公园漫步。走上桥时,锡顶宫的景致恰好入眼,随后顺着河岸一路走到华沙美人鱼雕像前,再转向肖邦博物馆,看过尼古拉·哥白尼纪念碑,逛过圣十字教堂、华沙大学与犹太教堂,累了就到肖邦之椅上歇歇脚。然后去超市购买食材,返回青旅休息做饭。晚饭后再去华沙植物园和华沙最大的城市公园瓦金基公园(肖邦公园),原想在肖邦雕像旁边的草坪上坐下,静静欣赏一场免费的现场钢琴演奏会 ,很可惜没有赶上,我们只好匆匆打卡而回。</p> <p class="ql-block">华沙是对自行车非常友好的城市,自行车道旁设有自行车维修工具</p> <p class="ql-block">华沙街头自行车通过计数器,每通过一辆自行车,电子屏都会显示累计数量</p> <p class="ql-block">萨斯基公园</p> <p class="ql-block">在胜利广场上,连接萨斯基公园的位置上,有着一座无名英雄墓。这座墓是为了纪念那些为了波兰而勇敢殉职的士兵们而建造的。无名英雄墓中葬着无名士兵的衣冠冢,两侧有士兵守卫。每天,整点时,会有简短的卫兵交接仪式。尽管规模不大,但在星期天中午或一些特殊的节日里,会举行较大规模的仪式,以表达对英勇士兵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华沙无名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毕苏斯基雕像矗立在胜利广场的路旁,这是华沙最大的广场之一。约瑟夫·毕苏斯基出生于立陶宛,曾担任波兰国家元首和军事独裁者,他一直是波兰民族主义的领袖。在华沙战役中,毕苏斯基成功地击败了被誉为“红色拿破仑”的图哈切夫斯基,保卫了新生波兰共和国。1926年,他领导了一次军事政变,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同时采取了平衡德国和苏联之间的外交政策。</p> <p class="ql-block">波兰总统府(Pałac Prezydencki)是一座始建于1818年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它位于一个独特的历史场所,从前曾是拿破仑的司令部。如今,它是波兰总统的官邸,并在建筑前矗立着约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Prince Jozef Poniatowski)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华沙大学西北250米处有一座名为St Josephs的教堂,教堂前竖立着一尊天主教红衣主教维辛斯基(Stefan Wyszynski)的雕像。维辛斯基于1948年至1981年期间担任波兰罗马天主教会的主教,由于政府当局担心他会对波兰人民产生影响而将其软禁,这座教堂是华沙的一个重要地标。</p> <p class="ql-block">亚当·密茨凯维奇塑像,他是波兰的浪漫主义诗人 。</p> <p class="ql-block">圣安妮教堂的钟楼位于华沙城堡广场南侧,登顶可欣赏360度的壮丽美景,包括华沙老城、科学文化宫、国家体育场等等。</p> <p class="ql-block">华沙城堡广场。王宫画廊里陈列的全部是波兰历史上较有名画家所描绘的波兰史画。华沙王宫是波兰千年历史传统的文化象征,也是民族兴衰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华沙王宫,也被称为华沙城堡,建于13世纪末,美轮美奂,富丽堂皇。二战期间王宫遭破坏,1971年1月重建。</p> <p class="ql-block">  王宫广场南端立有一根花岗石圆柱,顶端是奇格蒙特三世的青铜铸像,当年正是他决定定都华沙的。这根圆柱是华沙较古老的纪念碑,也是华沙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石柱之下,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小朋友正围坐其间。在欧洲,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从稚气未脱的幼儿园孩童到青春洋溢的中学生,常会在老师的陪伴下奔赴各地,在行走中感受世界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华沙老城是由后期修复重建的建筑所构成,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欣赏它的美。</p> <p class="ql-block">老城街区</p> <p class="ql-block">华沙圣约翰教堂位于古城广场外,是天主教华沙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之一,也是华沙三座主教座堂之一,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该教堂建于14世纪,历史悠久,曾多次重建。在华沙起义期间,该堂被德国军队摧毁,战后又依据建于14世纪时的外观进行了重建。整个教堂建筑规模宏大,呈红色。</p> <p class="ql-block">文艺复兴晚期风格的华沙格雷斯圣殿教堂紧邻着圣约翰教堂,建于1609到1629年之间,是由波兰国王Zygmunt III Waza发起建造的。教堂内最具价值的是早期巴洛克风格的祭坛和Our Lady of Grace圣像。此外,天使之门(由著名雕塑家Igor Mitoraj设计)和门口的石熊据传代表着等待爱情解咒的王子。</p> <p class="ql-block">老城广场</p> <p class="ql-block">老城广场美人鱼</p> <p class="ql-block">巴比肯是位于华沙老城和新城之间的一个半圆形的防御工事。由于战争的破坏,城体建筑严重受损。战争结束后,政府决定在1952-1954年间出资修复这座古老的建筑,使其重现往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巴比肯(Warsaw Barbican)是16世纪的堡垒,二战时期受到损毁,红砖很新,是战后修复的。巴比肯构成了中世纪华沙防御工事的一部分,用来守卫城市的北部入口大门。巴比肯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工事,墙上排列着窗户和小洞。穿过巴比肯就算结束了老城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玛丽·居里博物馆曾是著名的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的故居,现在作为展示她生活和工作场景的场所。博物馆内的展览品呈现出居里夫人的创作和研究过程,向人们展示了她在物理和化学领域所做出的突破性贡献。</p> <p class="ql-block">圣卡西米尔教堂,又名圣体修女教堂,在华沙新城市场广场上矗立着。这座巴洛克风格的教堂是罗马天主教教堂,和Kotowski Palace一起被誉为华沙最著名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华沙圣母显圣教堂是华沙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建于15世纪初。然而在二战期间,该建筑遭到了毁坏。战后,它被重新建造,并保持了原有的设计和建筑风貌。这座教堂采用了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整座建筑是由红砖所砌成。</p> <p class="ql-block">居里夫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维斯瓦河畔公园</p> <p class="ql-block">华沙上空,云似打翻的棉絮,肆意铺满苍穹。厚重的云层堆叠、翻涌,如汹涌的浪,又在边缘透出蓝天的清亮,明暗交错间,给这条河流与城市,蒙上奇幻又磅礴的幕布</p> <p class="ql-block">  维斯瓦河畔的一尊美人鱼青铜塑像高4米,是华沙的城徽和骄傲。这尊美人鱼头上浪漫的水母发髻,身上是裸体的妙龄女郎,下身则是美丽的鲤鱼尾。她右手持剑,左手执盾牌,腾跃在汹涌的波涛之上,端庄、威严而又清秀的面容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肖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建筑上的涂鸦很有看点</p> <p class="ql-block">波兰伟大天文学家哥白尼的纪念碑,以表彰他提出日心说的伟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华沙圣十字教堂是巴洛克风格的天主教堂,它位于克拉科夫郊区街(Krakowskie Przedmieście),正对着华沙大学主校园,建于1682年,完成于1757年。1944年它遭到毁坏,但后来得到重建。现在,它由遣使会神甫管理,并且被认为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华沙大学</p> <p class="ql-block">  Nożyk犹太教堂是二战中仅存的一座犹太教堂。它位于二战前世界上最大的犹太社区之一华沙犹太社区。该教堂修建于1898-1902年,由华沙商人Zalman Nożyk出资兴建。教堂建筑风格为新浪漫主义,外观上显着展现了新拜占庭式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入住的青旅就在这个教堂旁边。</p> <p class="ql-block">在圣十字教堂门口,沿着国王大街一直走到老城广场上,有一种普通的椅子,供路人休息使用。仔细看,会发现椅子上绘有五线谱,按下旁边的按钮,椅子就会发出肖邦的音乐,因此这种椅子是被称为肖邦之椅。</p> <p class="ql-block">华沙植物园坐落于市中心,创立于1818年,当时由华沙医学院管理。后来,随着华沙大学的成立,植物园并入大学,成为华沙大学植物园,后来园区面积有所减少。华沙植物园可以欣赏到园内奇异的植物。我们出来的较晚,漫步植物园外围的公园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肖邦雕像,用深色铜铸成,高5米,重16吨,底座由浅褐色花岗岩砌成。这尊雕像从任何角度看都非常美:肖邦坐在一棵柳树下,身体微微右倾,头发与斗篷轻盈地在风中向右飘动,柳树枝叶垂落在铜像身后,肖邦两眼轻合,眉头微皱,流露出一丝淡淡哀愁;紧闭的双唇和面部刚劲的轮廓却显示出他内心的倔强。在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人摧毁,后用原来的雕塑模具重新制作了一个复制品,1959年又重新立在了原来的位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