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 雨雾踏滇黔(七)丽江-丽江2.3大地震现场-白沙古镇

神行一舟

<p class="ql-block">8月2日星期六 天气:多云转晴</p><p class="ql-block">都说摄影创作与旅行常结伴而行,却本质迥异。核心区别在于目的不同。摄影是制作行为,追求视觉表达与艺术成果(照片),而旅行是体验行为,渴望亲身探索与感官沉浸(经历)。</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和旅行达人的视角不同,摄影师透过取景框,高度聚焦光线、构图、瞬间,如同猎人搜寻视觉猎物,有时会忽略非视觉体验。旅行者则是敞开所有感官,拥抱环境的整体性,与人互动,感受文化脉搏……</p> <p class="ql-block">包车驾驶员李红章</p> <p class="ql-block">节奏也不相同,摄影的节奏,由光线和瞬间主宰,常需漫长等待或反复蹲守,只为捕捉“决定性一刻”。旅行的节奏则是流动灵活,随兴趣和行程推进,拥抱计划外的偶遇与发现……</p> <p class="ql-block">相互的价值也不相同, 摄影的成功在于诞生满意的作品——技术精湛、富有情感或故事。旅行的价值则在于收获深刻的个人体验——放松、学习、遇见、挑战,留下珍贵回忆……</p> <p class="ql-block">同样是拍照殊途亦可同归,理解差异,方能更好规划。是策划以出片为核心的摄影?还是享受以体验为重的带相机的旅行?旅行为摄影提供灵感沃土,摄影则能深化观察,凝固感动。两者如同交汇的溪流,滋养我们对世界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摄影创作与旅拍的区别,关键在于你此刻的步履,是服务于镜头的凝视,还是心无旁骛地拥抱世界?答案,决定了旅程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晨雾还没散尽时,丽江的天就吹起了凉风,像一层薄纱裹住了远处的山影。我们今天的摄影创作,要去触碰一段埋在时光里的记忆——29年前丽江2.3大地震的临时居住点。</p> <p class="ql-block">车穿过新修的柏油路,在一片开阔的草地停下。微风带着青草香,阳光斜斜地打在镜头上,模糊了眼前的景象:平整的草坪上停着好几辆房车,遮阳棚下有人煮着咖啡,孩子们追着狗跑,笑声被风卷着飘向远处。王杰主席指着这片土地说:“当年啊,这里全是帐篷,密密麻麻的,一眼望不到头。”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是怕惊扰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我们举起相机,试图在取景器里叠印出另一个画面。29年前的午后,这里该是怎样的景象?成片的帐篷挤在山脚下,背后那座沉默的高山,当时该是压在每个人心头的阴影吧。灾民们裹着厚重的棉衣,在帐篷间穿梭,煤油灯的光从帆布缝隙里漏出来,微弱,却倔强地亮着。如今,帐篷早已被草坪取代,房车的水电桩取代了临时搭建的灶台,唯有那座山依旧矗立,像个沉默的见证者。雨落在镜头上,晕开一片水痕,倒像是当年没干的泪痕。</p> <p class="ql-block">说起驾驶员李红章,倒有段有趣的缘分。第一次嘀嘀打车遇见他,是在古城南门口,他的车刚停下接我们就被交警盯上——违规停车。他坐在驾驶室,手不停地搓着方向盘,脸涨得通红,话都说不连贯。我们几个赶紧解释,好说歹说才让交警松了手。那副老实巴交的样子,让人想起村口守着老槐树的大叔。</p> <p class="ql-block">后来结车费,发现四十多块的路程,平台竟要抽走三成,他拿着手机叹气:“跑一趟就赚这点,还不够油钱。”我们索性跟他商量:“接下来几天我们包你的车吧,钱直接给你,不用上交平台。”他眼睛一亮,连连点头,露出憨厚的笑。这一路,他不仅当司机,搬用物品,还成了我们的“活地图”,哪条巷子里藏着最老的纳西民居,哪家店的粑粑最地道,全被他掏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拍摄点在白沙古镇。当年那个在救灾帐篷里埋头写作业的小女孩,她的“临时的家”如今成了一条新开的商业街。青石板路上,穿着汉服的姑娘举着相机自拍,银器店的铃铛叮当作响,扎染布在风中舒展,像一片流动的彩云。我们支起三脚架,对着一家店铺的壁画取景——据说,当年女孩就是在这里,借着帐篷外微弱的天光一笔一画写字。</p> <p class="ql-block">路过的人围了过来,好奇地问我们在拍什么。一个背着竹篓的老奶奶听说是拍地震旧景,突然说:“我好像记得那个女娃子,辫子梳得整整齐齐,帐篷漏雨,她就把作业本揣在怀里。”人群里有人附和:“是啊,那时候苦哦,但大家心齐,你帮我搭帐篷,我帮你烧热水,全靠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阳光突然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石板路上,亮得有些晃眼。我们按下快门,把此刻的热闹与想象中的坚韧,都锁进了镜头。</p> <p class="ql-block">“收片杀青!”王杰主席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大家都松了口气。李师傅带我们到他发小那里去吃烤牦牛肉,接住去附近新开的石锅鱼,菌子是当天从山里采的,鲜得很。石锅架在炭火上,咕噜咕噜地冒着泡,现杀的鱼嫩得夹不住,野生菌的香气混着蒸汽扑面而来。喝一口菌子汤,鲜得人舌尖发麻,再看窗外,天边挂着一道淡淡的虹。</p> <p class="ql-block">午后逛白沙古镇,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比起丽江古城的喧嚣,这里多了份从容。老人们坐在屋檐下绣花,脚边的黄狗打盹儿,流水穿镇而过,载着灯笼的倒影晃晃悠悠。酒吧里传出轻柔的民谣,与远处纳西古乐的调子奇妙地融合。路边的小店亮着暖黄的灯,老板们不吆喝,只是笑着看人来人往。</p> <p class="ql-block">走在青石板路上,鞋底敲出清脆的声响。想起白天看到的景象,从抗震救灾的帐篷到如今的房车营地,从漏雨帐篷里的作业本到热闹的商业街,29年的时光,像这古镇的流水,看似缓慢,却悄然改变了太多。灾难留下的伤痕,早已被生活的烟火温柔抚平,变成了生长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李师傅在路口等着我们,今天是目前早点结束,也可以让他去多接点生意,为家庭奔波的男人是最美的,车在街道行驶,像一盏温暖的航标。上车时,他说:“明天你们就要离开了,希望我送你们去机场,以后到丽江再来找我。”嗯,下次一定会再来找你,此刻我们已经成为了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