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向古道的那一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典记载,金牛古道从四川成都到陕西汉中,全长一千二百余里,在走过昭化经广元朝天区后,过七盘关入八百里秦川,便向东北逶迤而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还有另一说是从昭化沿白龙江逆水上行,经四川青川折向到陕西的阳平关。我们没走这条道,而是沿108国道走七盘关进陕西过宁强,直抵勉县以西的古阳平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宁强县时,我们决定去找找在传说中,宁强遗留下来的一段古道遗址。遗憾的是因近来规划的公路建设中,那段遗址已不复存在,可是,却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原古道五丁关的附近,我们经过一段颠簸的行程后,意外地找到了现在仍然存在的“五丁关村”。 与当地的村民一番攀谈后,又找到了当年传说中由秦入蜀置放石牛的地方。在烈金坝大路的当口,圆形的花坛鲜花盛开。一只粪金的石牛雕塑挺立花坛中央,高大而昴首,朝着金牛古道上古蜀国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把两千多年前那一个石牛入蜀的传说,真实地演绎到了现在。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盘关之后,金牛古道就趋于平缓,不像在四川境内那么难走了,一马平川我们直向汉中方向奔驰。在勉县以西的古阳平关,一道古关城楼巍然而立,两侧古城墙各有数百米向南北延伸,显示出当年古关的英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阳平关是古蜀通往秦川、中原地区的咽喉和门户,川陕关隘。《南汉记》载:阳平关“西控川蜀,北通秦陇”,历来便是各路兵家的必争之地,南北商贾的必经之道。自秦汉三国起,以及随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古阳平关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洗礼,突显了其在战略和重大战役中的重要位置。新中国建立之后,这里又是宝成铁路上的重要站点之一,为社会主义建设,继续不断地发挥其关键位置的重大经济枢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古阳平关口,寻觅古踪,瞻望古城风貌的同时,也为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来的重要贡献,甚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阳平古关的附近,有一个自三国时期以来,便闻名于后世千秋的历史古镇——武侯镇。古镇以武侯命名,是因为镇上有一座武侯祠。与成都武侯祠相较,勉县这座祭祀武侯的祠庙,规模更宏大一些,建祠年代(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更久远一些,且是唯一皇帝下诏赐建的一座祭祀诸葛亮的专祠,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都武侯祠比勉县武侯祠建庙稍后近六十年,后并入“汉昭烈庙”内,成为祭祀武侯的一个专祀殿堂。独有的特点是,整个“汉昭烈庙”是一座全国,乃至世界上唯有的君臣同祀的庙宇,在全国所有的武侯祠中影响最大,亦以此闻名天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两地的武侯祠均建为博物馆,供研究和竭拜先贤的人们观摩和浏览。我们在祠庙内大约用了两个多小时,在其内的山门、牌楼、琴楼、鼓楼、拜殿、大殿、观江楼等古建筑内,和两侧的附属院落、长廊间踟躅,徘徊。我冥思苦索,在脑海里构想着一千七百多年来的一幕幕情景,那该是一幅多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啊!心中不觉油然生出多少敬仰的情愫。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武侯祠为依托,当地还在古镇上打造了一座更能彰显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为复兴汉室所作贡献的景区,名叫“诸葛古镇”。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镇内以诸葛亮一生忠烈,演绎出来的诸多典型故事为契合点,把三顾茅庐、隆中对、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旱水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以实体景物形象地展现给游人,让人们对传统历史能有一个清晰的记忆。其用心良苦,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镇的附近,还有马超墓、定军山,武侯墓等。这些都是在金牛古道上散布着的著名遗迹和遗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没有放弃去定军山和武侯墓这两处遗址的探踪。这次重走金牛古道之行,就是要在探访这条古道变迁的同时,挖掘出这些散落在古道上的历史事件、典故、人物、传说等,在历代时空中的演绎和传颂,并从中悟彻出对当今时代的警示、指导和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定军山因三国时期,蜀汉虎将黄忠与曹魏大将夏侯渊在此一场恶战,以后者被斩落马下而闻名。定军山下的武侯墓,则以武侯诸葛因病殁于五丈原,葬于此而成为一个著名遗址。定军山如今似乎只有其名,三座大山丘苍翠葱茏,屹然耸立在勉县之侧,并没留下多少实物。而武侯墓据传也只是诸葛亮的衣冠墓,却有墓冢、祭坛、殿宇、亭廊等建筑,肃穆而端庄,数十棵古柏和银杏环拥其间,自成一道景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处因当年发生的事件,或人物留下来的故事和传说,已在民间的记忆中流传了一千多年,并将仍然流传下去,千古不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采风的队伍继续由西向东行走,就走到了金牛古道的那一端——汉中。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中因汉水而名,自古就有“天府之国”(据说此称先指汉中,到秦襄王时,因李冰治水修筑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让成都平原始有“天府之国”之谓,方使汉中退为次之)和“鱼米之乡”的美誉。我曾经在二十多年前去到汉江的中、下游,即从丹江口到与长江的交汇处。今天又来到汉水的源头(其上称为沔水),并在汉水的第一桥和源头江边闲步。我对这座大汉王朝的基业之地充满了好奇,就想在寻踪的脚步里,轻撩她的面纱,去觅得些许的感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在有当地文友的陪同和指引,我们在汉中很顺利地就对现存于市内的遗址、遗迹,博物馆藏品的史学价值,以及汉中在中国历史上前世今生的梗概,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汉中市内的遗址、遗迹,不能不提到著名的“古汉台”、“拜将坛” 和“望江楼”了。史上有说是楚王项羽“鸿门宴”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不为过。刘邦被项羽贬封为汉王后,忍辱负重,便在此筑台建宫,“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刘邦于此招贤纳士,依萧何之策,设坛拜韩信为大将,精心筹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灭掉三秦夺得天下。这里,就是刘邦建业的发祥之地。于是,便有了古汉台和拜将坛,及众多有趣的故事和传说,刘邦亦因此而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在原址上,后来筑起的古汉台和拜将坛。“望江楼”据传为南宋时期所修建,古名“天汉楼”。因豋楼即可望汉江东去,“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从古至今,它都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又称望江楼。当然,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如“桂荫堂”、“镜吾池”等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古迹和传说遗址,可供人观瞻,而我们却未来得及光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中博物馆”就建在古汉台处,其中展出的实物和对古蜀道的的阐释,充实和填补了我们这次重走金牛古道之前,在认知上的不足。诸如: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傥骆道、米仓道、荔枝道等,都是继金牛古道之后逐渐踏行和开通的,并统称为古蜀道。古蜀秦巴,以致中原大地,因这一条条互通的驿道,变得更畅行,联系得更紧宻。因此,金牛古道以首开先河而功著千秋,名垂万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此,我又想到,在我们结束了古金牛道之行后,走米仓道出秦关,入蜀门,进入大巴山回到四川,这以后的大道无论是高速或国道,难道不是金牛古道的继续和延伸吗?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需要延续,文化需要传承。有着数千年文明古国的一切优良传统,在过去、今天、未来的进程中,从昨日的辉煌,经过我们这一代的接力和传递,必将迈向更加灿烂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文共一万四千余字,经《上风》杂志选载,后人选《寻找金牛道》文集一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