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青瓦巷·百年旧梦绕……游李庄古镇

愈明

<p class="ql-block">  夏初时节,相约好友到川南一游。昨日游宜宾,今天游李庄。早7点半,自驾从宜宾大学城出发,沿长江边公路顺江而下。</p><p class="ql-block"> 坐在车上放眼四野,初夏的晨光洒向宜宾大地,给山峦、田野铺上了一层紫红的霞光;轻薄如白纱的晨雾,在阳光的轻柔抚摸下,挂在高楼,飞在江面,绕在山间,飘在田野。农舍田园,烟涛微茫,影影绰绰,万物微微模糊下却清晰着我的心扉,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东去的长江在晨光的逆照下,犹如飘在大地上浑黄而泛红的丝带,远处的长江大桥,像一把丝弦古筝系上这飘逸的黄丝带,在时而飞来的白色晨雾拨动下,灵动而具韵律,仿佛在奏响美妙的晨光乐曲,虽虚无缥缈,但却入眼入心。一切,如此,尽显初夏清晨的静美和柔和。好一个美妙的宜宾,好一个美丽的川南大地!</p><p class="ql-block"> 近9时许,在一路美景的陶醉中,不知不觉已到达李庄古镇景区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李庄古镇始建于南朝梁代大同年间,隶属宜宾市翠屏区,处长江南岸,20余公里水路、陆路均可达市区。号称“万里长江第一鎮”。</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风古韵的李庄,近代却有史诗级的辉煌。早就知道李庄的古老特别和传奇的过往。李庄的白酒、白糕、白肉令人垂涎;但更诱人的是李庄古镇那些青瓦深巷中萦绕着的近代知识精英为复兴中华的百年旧梦和片片青瓦覆盖下的救国救民的宝贵财富;更有那些古老的庙堂,宗祠里存放着一心致力于中华复兴的知识精英先辈们深情的追求和岁月的时光。今天我们将踏着这石板古道,穿越青瓦深巷,去追寻先辈们的遗梦,领略李庄人民的国家大义和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心之向往,便行事匆匆。急急奔向那些久慕在心的青瓦深巷,弄的车窗都忘了关上,多亏保安人员电话成都交管查车追踪,并派人值守,使其免遭损失。初到李庄便感觉到李庄人的质朴担当和责任,同时对李庄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一进入李庄,眼前是一高大的三门青石牌坊,典型的中式格局,飞檐翘角,雕刻精美,上书有“李庄”两个鎏金大字。牌楼高大的身躯,斑驳的墙体,给人一种强烈的历史和沧桑感。感觉高大的牌楼仿佛是一位远古的武士威风凛凛在守卫着古镇的安宁;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着古镇那些可歌可泣的旧梦史诗。</p> <p class="ql-block">  穿过牌坊,就进入李庄镇内,眼前青石板铺成的宽阔街道,呈下坡势,两边绿树成荫,青灰色的仿古建筑,粉墙黛瓦翘角,新打造的街道景观,稀稀拉拉的游人,远处的青山,山下的如带的长江,好似进入一幅宁静祥和的画图中。</p><p class="ql-block"> 从”李庄白酒坊”飘出浓烈酒味扑鼻而来,满街飘香,令人凭生几分醉意。脚下青石板路经岁月的打磨,表面光滑,每一步都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落脚时发出清脆的声响,那应该是岁月与脚步的对话。闻着酒香,听着悦耳脚步声,望着前方街景,让人有点飘飘悠悠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侧还有些富有诗意的人造景观,匠心独运,寓意深刻,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从映月巷进入古街,放眼望去,古巷深深而幽远。石板路、青砖墙、拱形门,马头垛、充满古韵的飞檐翘角,彩旗灯笼,让人觉得穿越到了远古。</p><p class="ql-block"> 古街十分古朴,青石板路面光洁锃亮,一些石墙上还长有绿色的青苔,转角处还有青藤红花爬在墙体,斑驳的砖墙,陈旧的木门,雕花的窗户,隔一段又见水池莲荷,此情此景,给人一种难得的宁静和清新。</p><p class="ql-block"> 青石板、绿青苔、藤植红花,木门雕窗,庭院深深,这巷内每一个角落都有着不同的风景,仿佛都烙有历史的印记;这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巷一院,都像是在诉说过去的故事;太阳的光芒斜射入街巷内,一束束光线如金线编织的门帘,挂在巷内,凭添几分浪漫。不觉让人想起,可能这些光影里似乎还印有昔日同济大学那些精英们的背影和脚印。</p> <p class="ql-block">  穿过几条小巷来到“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这是一座土墙围起来的长方形院子。青瓦房、乌木门、泥巴墙,几间一模一样连在一起的狭小屋子,这就是民国才子梁思成、民国美女林徽因的住处。室内摆着一个古色陈旧、看上去比较笨重的衣柜,一张古旧的木床,较宽大的写字桌,几只小木凳,真没想到这就是民国才子与民国美女的居所,而且当年林徽因还拖着病身,贫穷而艰苦的生活。他们不为国外高薪丰厚的物质条件所心动,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携手完成了历史巨著《中国建筑史》。</p><p class="ql-block"> 站在梁、林故居前,仿佛能听见林徽因在病榻上的读书声,能看见梁思成伏案著书的情景,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让人感受到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为复兴中华而对学术的追求,更能感受到那段艰苦岁月里中,他们那一代知识精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从梁林故居出来,还不知这里已是月亮田景区。据介绍月亮田景区是近年打造的仿古建筑群。因景区有两块月牙形农田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进入月亮田景区,仿佛进入了江南水乡。近百栋仿古建筑依水而建;白墙黛瓦与碧水相映;金黄的葵花与粉色荷花摇相呼应;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相得益彰;美女摇舟楫、仙女入画图;大片的葵花向阳而开,几朵稻草茅屋,如开在花海中流动的蘑菇船,浪漫而又耀眼。</p> <p class="ql-block">  站在小桥上,放眼四望,远山、农田、农舍,一派田园风光;近处碧水映楼阁,舟橹画船,杨柳扶风,葵花向阳。碧绿的荷叶铺满水面,初绽的荷花点缀其间。或粉或红或白的荷花,微风吹过,送来阵阵幽香。</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若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月亮田景区灯光流光溢彩,古街古巷,亭台楼阁在斑斓灯光映照下,防佛一幅梦幻画卷,此时乘坐摇槽小船,穿梭于水街桥亭,欣赏夜景,仿若在天上人间。</p> <p class="ql-block">  月亮田景区尽头,便是“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博物馆造型独特,庄严肃穆,屹立于长江边。占地面积达一万多平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p><p class="ql-block"> 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 以“文化脊梁,中国李庄”为主题,从一个播撒红色火种的千年古镇,一群耕耘中华文化大师学者和一方胸怀家国大义的黎民百姓的三个维度,对李庄从1940年到1946年期间的文化抗战历史回顾展览。</p> <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李庄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避难地,接纳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余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一大批文化精英汇集李庄,博物馆记录了那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弘扬抗战时期文化人“学术报国,文化救国”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分五大部分,通过实物,老照片,书信手稿,古老的科研仪器等,生动地展示了抗战时期文化界人士坚守家国情怀,赓续民族文脉的感人事迹。弘扬了抗战时期文化人“学术报国,文化救国”的精神,感受我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百折不屈、敢于斗争拼搏,实现中华复兴的梦想,激励今天的人们铭记历史,在新时期继续传承中国文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出博物馆顺长江街,便到同济广场场。高大“文化脊梁”碑屹立广场中央。“文化脊梁”四个黄色大字,寓意李庄人民在抗战时期展现出的民族大义、对国家科学文化传承所作出的重要贡献。1940年,李庄乡绅们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向同大内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伸出援助之手。三千人的小镇接待安置了一万二千余人的师生和科研人员,而且长达六年之久,为保护国家科学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游人到此无不住步,对李庄的大义无不敬仰。</p> <p class="ql-block">  “文化脊梁”碑对面的东岳庙。始建于明朝,坐南朝北,占地达1200平米。砖木石结构,为四进深合围式院落。这里地处古镇上河街中心位置,这是李庄古镇重要景点和重要历史事件景点。这就是1940年抗战时期同济大学的校址。</p><p class="ql-block"> 东岳庙山门古朴壮观,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清代川南地区的建筑特色,有炳灵殿,玉皇楼,岱宗庙十二庙等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东岳庙作为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阮旧址,见证了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师生在艰苦环境下的求学与科研,是“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东岳庙是抗战文化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这个“同济大学旧址陈列馆”。通过文字、图片、地图等形式,介绍抗战时期同济大学迁徙历程,以及李庄人民对同济大学内迁的援助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有历史背景、教学场景、人物事迹、学生生活、成果展示五大展示区。</p><p class="ql-block"> 参观这些教室、实验室场景,看到这些古老的课桌椅,墙上的课程表、教学大纲,还有各类实验器材、图纸、书籍,仿佛能听到当年学生们朗朗读书声和教授们精彩的授课声,感受到当时那种艰苦岁月师生们文化救国,一心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还有那些知名教授和学者,如周均时、叶雪安、梁思成、林徽因,通过他们的照片、手稿、著作等,讲述他们在困境中坚持教学和科研,为国培养人材,推动学术进步的故事。他们的学术成就和爱国情怀,永远鼓舞和感染着后代世人。</p> <p class="ql-block">  带着万千感慨出陈列馆,正好遇见李庄中学的学生们课间体育活动,学生们生龙活虎像流水一样冲向江边的田径场。同济大学旧址旁边便是现在“李庄中学”。据说同大现在每年都奖励李庄几个大学招生名额。</p> <p class="ql-block">  沿着街道前行,眼前出现一大石碾,还有老牛雕塑。石碾对当今年青人可能都不懂了,对五六十年代的人便不陌生。</p><p class="ql-block"> 李庄的大石碾和老牛应该是李庄的大功巨。它们碾稻谷、扎小米、破玉米,满足李庄人的稻禾加工成入口细粮,承载着李庄人太多的回忆和情感。石碾对老一辈人来说,它是岁月的见证者。很多年长些的游人都走近石碾,抚摸观看,我也如此。看看巨大的石碾,框木推杆,抚摸着石碾表面密密麻麻,深浅不一的凿石纹线,仿佛是在与过去的时光对话,一种乡愁涌上心头,因为我儿时常跟大人一块赶牛碾稻谷,那些过往已成为我最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李庄“席子巷”也是必打卡之地。“席子巷”因自古加工销售草床而得名,是古时李庄商业特色和手工业发展的体现。现在的席子巷已不见草席,只有一些酒铺和小商店,有些门面已关门大吉,但还是有不少游人光临。</p> <p class="ql-block">  仅60米长的席子巷,宽仅2·5米,被誉为李庄的“一线天”。狭窄的青石板街道给你一种古朴、幽深的感觉。席子巷是李庄古镇保存最完好的古巷,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最美古街巷”。</p> <p class="ql-block">  走进席子巷,踏上岁月打磨光滑的青石板街,深深的岁月印痕跃然眼眶,两侧清代风格木质房屋,飞檐翘角,雕花的古兽,斑驳陈旧的门窗,屋檐下褪色的红灯笼,再望一线天光,使人感受到浓郁的历史和古朴生活气息,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清朝,体验到那份古老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  走完席子巷便到张家祠。张家祠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为张氏族人祖庙。占地面积达4000平方米。原为二进院硬山抬梁加穿斗式木构造,小青瓦屋面,青石地面。分为前殿、中殿、后殿,现前殿已改现代建筑。最经典的是现存的20多扇厅窗门,每扇窗门全是上等楠木,每扇窗门雕刻两只仙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刻以飞彩流云,称之为“百鹤祥云窗”。</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张家祠是李庄古镇宗祠建筑的杰出代表,充分体现了清代川南民居建筑特点。整个建筑群简洁明快,木结构朴实,没繁复华丽装饰,建筑色彩低调典雅,与周围民居建筑浑然一体,利用百鹤窗为进入主体建筑的点晴之笔,使其建筑简约大气,朴实静美。</p> <p class="ql-block">  参观张家祠,如同览一卷历史画卷。张家祠作为川南特色的民俗文化祠堂,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人类前进的足迹,更能显示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更是令人惊叹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博物院及所属千箱国家级珍贵文物曾历经艰辛转运来李庄,就放置在张家祠内保存长达六年之久。这里也是抗战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p> <p class="ql-block">  游罢張家祠,已是正午时分。与朋友一行寻得李庄白肉店。一份白糕、一盘白肉、一杯白酒,几碟小菜;白酒醇,白糕甜,白肉香,推杯把盏,细品慢咽,李庄怀古,笑谈感慨中算是给此次李庄游画上了一个句号。</p><p class="ql-block"> 当然李庄还有文昌宫、奎星阁、禹王殿、九龙碑等景点,还有月亮田的夜晚,期待下次再游。</p> <p class="ql-block">  离开李庄,我再次走过那些青瓦巷,斑驳的阳光从树叶缝中给石板路洒下片片金光,街上店铺生意兴隆,游人如织,古朴沧桑的石板街焕发着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岁月,千年的青瓦,百年的旧梦,在这滚滚长江边的小镇上交织成永恒。李庄古镇不仅是一座保存完美的建筑博物馆,更是一本记载历史之书藉,记录着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的艰难岁月中的文化坚守、记录着那些知识精英为复兴中华的百年旧梦,更记录着李庄人民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滚滚长江东逝水,岁月的喧嚣已渐行渐远,李庄的每一条街巷,每一片青瓦,每一块青石板,都在静静地诉说着那些不应被遗忘的历史故事。旧梦虽远,却从未真正消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