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位于上海博物馆东馆三楼的陶瓷专题馆,是上海博物馆全新推出的常设专题陈列展。这个展览精选了353件/组展品,展示了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外经济、政治、文化的多维度交流。这是海内外首个以陶瓷为媒介的特展,分为三个主要部分:</p><p class="ql-block">1️⃣ 隋唐时期:“海贸初幸,中外交融”</p><p class="ql-block">以丝路驼队开篇,透过陶俑中的粟特人、昆仑奴等,展现外来人口遍及大江南北的盛况;也通过陶瓷中多姿多彩的胡服、胡舞、胡乐,以及异域造型与纹饰,呈现当时中外交融的风尚、娱乐、信仰与器用。</p><p class="ql-block">2️⃣ 宋元时期:“千帆相竟,窑火连绵”</p><p class="ql-block">你可以了解这一时期海上瓷器之路的港口变迁和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从水下考古中打捞的大量瓷器,进一步了解宋元对外瓷器贸易的细节。透过建盏、柳斗罐、香炉、花瓶等个案研究,配合图像材料,生动体现了中国器物在日本茶道、花道中的地位,其代代相传、备受珍视的流传过程更成为中日交流的经典案例。</p><p class="ql-block">3️⃣ 明清时期:“越洋通衢,东西汇融”</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可以看到永乐、宣德官窑仿伊斯兰器型的陶瓷制品、来自叙利亚的明万历年间的景德镇窑陶瓷制品、明正德-嘉靖年间带有葡萄牙王室徽章纹的景德镇窑青花盘(这也是首批定制瓷)、来自荷兰十七世纪的代尔夫特瓷器制品、法国十七世纪讷韦尔的瓷器制品等精品,通过中东、日本、欧美等市场对中国陶瓷的消费、审美与使用,比较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认同、碰撞与融合。瓷器上最早的中西交流图像、油画与器物的比对以及原样陈列的欧洲瓷器装饰柜是不可错过的展览亮点。</p><p class="ql-block">这个展览系统展示了外销瓷品类的基本特征,从代表性品种到港口变迁、运输航线、贸易范围,再到中外窑业的互动,涵盖了贸易陶瓷的核心问题和前沿研究。展览不仅提供了一部生动而全面的贸易陶瓷史教科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外贸易史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划牡丹纹罐 越窑</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越窑在北宋初年依然兴盛,这件越窑青釉罐造型留有唐代风范,规整大方,胎质细腻,胎色灰白,釉汁莹润,微泛青绿。器物表面开光(即绘制在框线内的图案)刻划牡丹纹,在釉层遮罩下既富于肥厚的质感,又不乏精致的细节之美。</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划莲瓣纹罐 越窑</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卉纹执壶 越窑</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凤首壶 西村窑</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凤首执壶 西村窑</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徐展堂指赠</p><p class="ql-block">西村窑旧址在今广州西村,始烧于晚唐。盛于五代和北宋。,主要生产外销的生活器皿,白胎青釉,也有米黄、黑、酱色和褐色等。凤头壶及刻花折沿大盘是其特色产品。</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刻婴戏纹碗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刻花碗 闽清义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丨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花口盘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划花碗 建宁澜溪窑</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亚伯拉罕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印牡丹飞凤纹碗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姚念瑗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刻花卉纹碗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碗 龙泉窑</p><p class="ql-block">宋(公元 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碗 松溪回场窑</p><p class="ql-block">宋(公元 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碗 松溪回场窑或龙泉窑</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碗 连江浦口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上海奉贤四团沉船出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釉净瓶</span> 磁灶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菲律宾考古代表团捐赠</p><p class="ql-block">磁灶窑兴盛于南宋和元代,是泉州本地窑口,产品多外销,装饰带有异域风格。</p> <p class="ql-block">一组南海1号出水瓷器,藏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1号是广东川山群岛阳江海域发现的沉船,出水陶瓷超过16万件,主要有景德镇青白瓷、龙泉青瓷、德化窑青白瓷、闽清义窑青白瓷、磁灶窑黑釉和绿釉瓷器以及广东储物罐等。根据出水瓷器特征及组合判断,船只大约沉没于南宋中期,可以从中窥见当时的贸易规模与状况。</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印花卉纹盘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釉菊瓣纹盘 龙泉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丨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釉划花盘 闽清义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盘 德化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花碗 莆田庄边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刻婴戏纹碗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釉划花碗 闽清义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酱釉四系罐 广东窑场</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绿釉印花卉纹菱口盘 磁灶窑 </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酱釉罐 磁灶窑 </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酱釉瓶</p><p class="ql-block">磁灶窑 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印缠枝花卉纹小瓶(四件)</p><p class="ql-block">德化窑 南宋(公元1127-1279 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印缠枝花卉纹罐 德化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印缠枝花卉纹盖罐 德化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印花瓜棱粉盒 德化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南海1号沉船出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釉贴龙纹盘 龙泉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元代由于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发展,瓷器出口量激增,龙泉窑是当时最主要的外销瓷器之一。在韩国新安沉船中发现了超过3000件龙泉窑青瓷,足见其地位。这是新安沉船中的龙泉窑青釉贴龙纹盘,直径达35厘米而造型规整不变形,标志着制瓷技术的新成就。采用满釉贴花装饰,纹样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云龙纹。</p> <p class="ql-block">青釉贴双鱼纹洗 龙泉窑</p><p class="ql-block">南宋一元(公元1127-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划花卉纹盘 龙泉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莲瓣纹盘 龙泉窑</p><p class="ql-block">南宋一元(公元1127-1368年)</p><p class="ql-block">顾丽江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釉露胎贴云鹤纹盘 龙泉窑</p><p class="ql-block"> 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元代龙泉窑瓷器大多器型高大、胎体厚重,普遍饰有花纹,装饰技法有划、刻、印、贴、镂、堆等多种,其中印花、贴花、镂刻是这一时期的新发展。贴花常见于大型器物上,有满釉与露胎两种,这件龙泉窑青釉露胎贴云鹤纹盘,采用的就是裸露胎体的露胎技法。</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彩仙人麒麟水注 龙泉窑</p><p class="ql-block"> 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印花卉纹双系罐(上)龙泉窑</p><p class="ql-block">沈觐安捐赠</p><p class="ql-block">青釉印龙纹罐(下)龙泉窑</p><p class="ql-block"> 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贴梅花纹双耳瓶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 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瓜果竹石蕉叶纹盘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青花瓜果竹石蕉叶纹盘,口径达45厘米,内设3层纹饰。</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花卉纹葫芦执壶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褐斑葫芦执壶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褐斑八方双系罐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范季融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褐斑双系罐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莱瑞·高图亚可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花卉纹双系罐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莱瑞·高图亚可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此瓶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绘制纹饰五层,依次为杂宝纹、缠枝莲纹、缠枝牡丹纹、卷草纹、变形莲瓣纹。主次分明,繁而不乱。青花呈色青翠浓艳,可见铁锈斑痕,胎体细密坚致,造型丰满。土耳其托布卡帕宫藏有与此瓶造型、纹饰都极为相似的梅瓶。国内江苏句容房家坝元代窖藏、江西高安元代窖藏、江苏南京江宁县沐英墓、沐晟夫妇合葬墓、湖北钟祥郢靖王墓曾出土过数只元青花梅瓶,纹饰有龙纹、花卉纹、人物纹等。</p> <p class="ql-block">青花莲池鸳鸯纹套盒 景德镇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来自印度尼西亚</p><p class="ql-block">青花莲池鸳鸯纹套盒,为八棱形套盒,共四层。套盒制作工艺复杂,需用模具对每层塑出八棱形,同时对每层子口、母口仔细修整。生产时每个部件批量制作,然后烧制,最后选择合适的成品相套,运用了模件化生产逻辑。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出土有青花套盒残件。其造型、尺寸及纹饰布局与此件套盒完全一致。</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花卉纹双系罐 景德镇窑 </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菊花纹盖罐 景德镇窑 </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折枝花纹双系罐 景德镇窑 </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菊花纹碗 景德镇窑 </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花卉纹折腰碗 景德镇窑 </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镶嵌柳树纹青釉梅瓶 高丽青瓷</p><p class="ql-block">十二—十三世纪</p><p class="ql-block">高丽青瓷早期在烧造技术、器型、装饰上借鉴越窑,12世纪前期开始模仿汝窑,其品质达到高峰,以后又发展出别具特色的造型及风格,甚至返销中国,在南北各地都有出土。</p> <p class="ql-block">黑釉兔毫盏 建窑</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 年)</p><p class="ql-block">龚理曾、龚理荃、龚理华、龚理宸、龚理菁捐赠</p> <p class="ql-block">黑釉兔毫盏 建窑</p><p class="ql-block">宋(公元960-1279 年)</p><p class="ql-block">建窑产自福建,建盏随禅僧传入日本,成为贵族、高僧使用的名品,在日本茶道中地位特殊。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帝甚至以10件前朝建盏赏赐足利幕府。宋代流行点茶、斗茶,黑釉盏能突出白色茶汤,因此盛行。</p><p class="ql-block">此件建窑盏胎质致密,因窑变而出现兔毫纹。此外,建盏还有曜变、油滴、鹧鸪斑等不同种类,以曜变天目最受珍视。记录幕府收藏的《君台观左右帐记》显示,足利家收藏有多件建盏,其中曜变天目价值上万疋(相当于万匹绢),油滴五千疋、建盏三千疋,备受珍视。</p> <p class="ql-block">柳条乳钉纹罐 赣州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八卦纹三足炉 龙泉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仇大健捐赠</p> <p class="ql-block">青釉琮式瓶 龙泉窑</p><p class="ql-block">南宋(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日本承继宋代习俗,以琮式瓶插花。琮式瓶被称作“经筒”,日本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的《立花图卷》就有以之插花的图像。日本著名的茶会记《松屋会记》中,还有以“青地经筒”插置水仙花的记录,使用的应该就是此类龙泉窑琮式瓶。</p> <p class="ql-block">青釉褐斑环耳瓶 龙泉窑</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青釉玉璧底碗 高丽青瓷</p><p class="ql-block">十一世纪后半</p> <p class="ql-block">青釉划花盏托 高丽青瓷</p><p class="ql-block">十二世纪</p><p class="ql-block">胡惠春、王华云捐赠</p><p class="ql-block">唐末五代,朝鲜半岛引进了越窑青瓷制造技术,朝鲜半岛的窑业技术一跃可与越窑比肩。10-14世纪的高丽王朝时代,朝鲜半岛康津郡、扶安郡境内大量烧制高质量青瓷,也就是高丽青瓷。这是当时国外受中国陶瓷影响的产品中最为精美的产品,受到宋人推崇,甚至返销中国。该盏托模仿汝窑,胎质坚硬,釉色青翠,釉质晶莹,底足有三处白色支烧痕,器身细线划花卉纹。</p> <p class="ql-block">青釉刻莲瓣纹碗 高丽青瓷</p><p class="ql-block">十二世纪</p> <p class="ql-block">青釉划花卉纹碗 高丽青瓷</p><p class="ql-block">十二世纪</p> <p class="ql-block">青釉印牡丹纹盘 高丽青瓷</p><p class="ql-block">十二世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