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砖缝里种春天

陈小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节家宴上,哥哥(大伯子)郑重地对我说:“你文笔不错,要不,把老爷子的事迹好好写一写?”我一时不知如何应答,便含糊应道:“等有空时再写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二十岁便嫁入桃花寨成为费家的媳妇,作为晚辈,我对父亲是敬而远之,所以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他性格较为严厉,对看不惯的人会当面指责,有时言辞较为犀利。在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他对孙子是疼爱有加,对孙女则相对疏远。在家庭生活中,母亲对他一味的顺从,但偶尔也会因琐事受到他的苛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虽然有一些缺点,但也有他的过人之处。一生虽未显贵,却也有他的高光时刻。八十年代农村经济悄然复苏,稍有积蓄的人家便开始筹划盖楼房。彼时乡间泥瓦匠就成了紧俏行业,而城镇建设正如火如荼,匠人们纷纷进城务工,收入可观。消息传开,乡亲们艳羡不已,有门路的都托关系拜师学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守着几亩薄田,却始终心有不甘。眼见村里人纷纷拜师学艺,他却在无人引荐的困境中另辟蹊径,没有师傅教,他就自己摸索。没有场地练,他就在自家田垄开练。他每日在田里和泥制成砖坯,再将土砖一块块垒成矮墙。烈日晒裂了砖缝,雨水冲垮了土坯,垒好的墙不是轰然倒塌,就是歪歪斜斜。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重重困难并没有影响他的斗志与决心。乡邻笑他:“不拜师傅就想成匠人?真是异想天开!”有人甚至断言:“没三年学徒功夫,你那些和泥巴的把戏能成气候?”面对冷嘲热讽,父亲置若罔闻,日复一日地苦练他的手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月,父亲自认可以“出师”。他满怀信心地来到县城工地,包工头半信半疑地问:“你真会砌墙?”父亲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会!”谁知刚砌完第二层,老匠人便指着砖缝惊呼:"费师傅,你这砖缝口没错开,全是对缝啊!这样的墙容易倒塌的!”父亲这才惊觉砌墙讲究“错缝咬合”。他立刻观察别人砌的墙,很快就领悟到其中的诀窍了,他二话不说拆了重砌,后面做的有模有样,老板见他手脚麻利、头脑灵光,就让他留下来了。两个月后,父亲竟成了工地上名副其实的“费师傅”,他砌的砖墙既快又好。于是,村里的小伙子们纷纷找他拜师求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父亲带着一帮徒弟组建成一支建筑队。那时的农村经济在七约山国矿的带动下蓬勃发展,村民手头宽裕,争相建造新房,建筑队十分抢手。父亲是个极其胆识的人,无论何种造型的房屋,只要有样式,他都能精准复刻。一次,有人请他建造一座祠堂——那是他从未涉足的仿古建筑工程,毫无经验可循。但他毫不犹豫地揽下工程,随后遍访古迹、研习技艺、反复推敲设计,最终竟打造出一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这样的胆略与悟性,绝非寻常人所能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的事业,是从零开始的奇迹。他仿佛天生具备“无中生有”的能力,硬是在一片荒芜中闯出一条生路。我们村背靠的青山,蕴藏着优质青石,父亲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资源,先是创办碎石厂,继而建起石灰窑,最后更将产业升级为水泥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人教他,他就去别人的厂子“偷师”,像学生抄作业一样,把别人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搬回来,再结合本地实际加以改进。无论是碎石厂的石子、石灰窑的石灰,还是水泥厂的水泥,质量都远超同行——这得益于山石本身质地优良,更得益于父亲对技术的精准掌握。尤其是水泥厂的产品,强度高、品质稳定,很快在市场上打响名号,连上海客商都慕名而来。厂里的货常常供不应求,常有车队排着长龙等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的事业如燎原之火,迅速壮大。他不仅吸纳族中能人合伙经营,还吸引了蕲春县的投资商加盟。水泥厂因此取名为“阳春水泥厂”,寓意阳新、蕲春两地合作共赢。那时,我和丈夫都在厂里工作:他负责质检,我担任统计,月薪180元,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不错的收入。随着水泥厂不断扩建,桃花寨的乡亲再也不用背井离乡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谋生。这座工厂,悄然改变了整个村子的命运——昔日的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连大龄单身汉们也陆续成家立业。破旧的土房渐渐被红砖小楼取代。水泥厂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考验奋斗者。几年后,国家出台“生态保护禁令”,严禁民营企业采矿。阳春水泥厂的机器轰鸣声,终究没能抵挡住政策的洪流,在时代的浪潮中黯然落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很坦然地接受命运的转折,重新回去伺弄他的几亩田地。他不单种水稻,还将几块田用来种西瓜,暑期来临,他种的西瓜水份充足、瓜瓤甘甜,当时在周边大买,水果商贩闻讯后,便开车来田间收西瓜。第二年,村里人便也效仿来种西瓜。于是乎,他又掀起了村里人的种瓜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的财富从来不在机器里,而在人心中。父亲教会我们的,远不止是经营之道——那是一种"石头缝里也要开出花"的韧性,一种"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智慧,一种"倒下也要抓把沙"的倔强。如今,当年轻一代在各自领域遭遇瓶颈时,父亲的故事就变成了最鲜活的教科书,他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面对失败是永远准备着下一次的出发。山石会风化,但奋斗者的印记永不磨灭。父亲用半生诠释了:真正的不服输,不是对抗时代,而是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找到向上的支点。他这种砖缝里种春天的精神,将成为我们家族最珍贵的传家之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