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2日至25日,与北京知青吴战友在长沙旅行,走街串巷时,会去附近的寺庙或教堂转转;如潮宗街区的潮宗街基督教堂和附近的北正街基督教堂及不远处的开福寺、长沙天主堂和基督教城北堂,坡子街的火宫殿等。</p><p class="ql-block"> 长沙自1904开埠后,成为通商口岸,基督教等外来宗教逐渐传入长沙。由此,外来宗教与本土宗教文化加速交融,体现了这一时期宗教传播的多元化特征。</p><p class="ql-block"> 寺庙、教堂作为宗教历史文化载体,体现了长沙宗教建筑的多元性,反映了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及本土化教派在长沙的传播历程,见证长沙开埠后的宗教传播史和历史变迁,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多维度影响。</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火车长沙南站候车室景观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位于开福区开福寺路166号,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由楚王马殷与沙门保宁创建。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寺院。该寺历代高僧辈出,禅师道宁之禅法经四传后入日本。至宋代融佛寺、园林为一体,内有紫微山、碧浪湖等十六景。殿宇屡经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所建。并自1980年以来多次修缮。</p><p class="ql-block"> 图片是开福寺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简介铭牌随拍。</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寺庙是以明清宫殿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法堂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山门为三间四柱花岗石牌坊式建筑,上作三层短檐,盖黄色琉璃瓦,中置宝顶,整鱼鸱吻。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作人物,或作树木花草,色泽斑斓,两侧门联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湖南布政史、名书法家韩葑所书:“紫微栖凤,碧浪潜龙”。</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开福寺山门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 前殿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三间,外檐方柱,内檐圆柱,均为花岗岩石整石凿成。</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前殿建筑部分随拍。</p> <p class="ql-block"> 大悲殿于2006年新建,建筑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大悲殿建筑随拍。</p> <p class="ql-block"> 菩提阁是开福寺新建建筑,主要用于陈列佛教珍宝及艺术展品。</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菩提阁建筑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其他建筑及人文景观等随拍。</p> <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城北堂,原名中华基督教会永仁堂,位于开福区外湘春街80号,1902年,英国伦敦会购地建造。1914-1917年由北美长老会在原址建成现在的建筑。其占地面积467.68平方米,建筑面积1002.4平方米,为湖南省最大基督教堂。</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城北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图片是基督教城北堂为长沙近现代保护建筑铭牌随拍。</p> <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城北堂为中西合璧式的砖混结构建筑,十字平面造型。该教堂1958年部分改为劳动场地,1980年恢复开放。教堂可容纳700多人,是长沙近代基督教传播的重要见证,也是湖南省基督教活动的中心之一。现为长沙市基督教两会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基督教城北堂正立面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城北堂建筑及内部装饰布置部分景观。</p> <p class="ql-block"> 长沙天主堂位于开福区湘春巷,始建于1901年,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意大利籍传教士翁德明主持修建。主体由教堂和钟楼组成,1924年增建主教府。教堂为哥德堡式建筑风格,十字架平面造型,双檐单层石柱砖木结构,是近代长沙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典型建筑。</p><p class="ql-block"> 图片是长沙天主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铭牌随拍。</p> <p class="ql-block">长沙天主堂正立面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长沙天主堂外立面局部,内部装饰布置及其他人文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天主教堂院子里的老年公寓。经询问,教堂工作人员说是社会办的,与教堂无关。</p> <p class="ql-block"> 潮宗街基督教堂位于开福区潮宗街143号。始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原名为真耶稣教会教堂。教堂为三层砖木结构,坐南朝北。青砖清水外墙,两坡屋顶,木楼梯与地板,天井处墙上饰有精美浮雕,正面两侧嵌界碑,东侧入巷口嵌“耶稣巷”石碑,室内细部具有中西合璧特点。</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真耶稣教会1919年传入长沙,该会主张“国人自立,自养绝不借助外力”,该教堂建筑年代早、规模大,为长沙现存唯一一处真耶稣教会教堂,对中西文化交流、宗教史及民国建筑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历史名城长沙重要的实物遗存。</p><p class="ql-block"> 图片是潮宗街基督教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铭牌随拍。</p> <p class="ql-block"> 潮宗街基督教堂在“文夕大火”中被毁坏,后于1947年修复,并在2006年进行过修缮。</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潮宗街基督教堂正立面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潮宗街基督教堂内部装饰布置随拍。</p> <p class="ql-block">教堂简介随拍。</p> <p class="ql-block"> 北正街基督教堂,位于开福区黄兴北路76号,原名中华圣公会礼拜堂,始建于1905年,1910年被毁,1915年原址重建。教堂平面布局为十字形,花岗岩结构,弹弓式石库门,菱花格窗页,红色平瓦屋面,哥特式建筑风格,长沙现存唯一的麻石教堂建筑。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曾于此避难。</p><p class="ql-block"> 图片是北正街基督堂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铭牌随拍 。</p> <p class="ql-block"> 北正街基督教堂原址位于坡子街,后因城市发展需要整体迁建至北正街现址,仍保持原有建筑形制与材质特征。</p><p class="ql-block"> 图片为北正街基督教堂正立面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北正街基督教堂建筑局部、内部装饰布置及人文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 火宫殿又名乾元宫,原为火神庙,位于天心区坡子街,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道光六年(1826年)两次重建。火宫殿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南起坡子街,北抵火后街,西邻三五街。正殿为火神庙,左为弥陀阁,右为普慈阁,建筑宏伟。民国时期,长沙消防联合会和长沙三区第一坊公所设于此。1938年“文夕大火”中,火神庙被毁,唯牌楼幸存。1941年再建时,商贩出资在庙前空坪建铺面48间,形成小吃市场。2002年,火神庙在原址重建。</p><p class="ql-block"> 图片是火宫殿牌楼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铭牌随拍。</p> <p class="ql-block">火宫殿牌楼简介随拍。</p> <p class="ql-block">火宫殿牌楼景观随拍。</p> <p class="ql-block">火宫殿局部随拍</p> <p class="ql-block"> 火神庙局部随拍。</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所有照片均为原创,文字材料部分取自相关庙宇、教堂简介或网络。背景音乐选用纯音乐(瞬间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 发表时间:2025.08.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