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故宫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故宫博物院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占地100余万平方米,保存古建筑约9000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宫紫禁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主要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东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帝后妃嫔生活起居的地方。此外还有外东路的太上皇宫和外西路的太后宫院等处。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清朝灭亡后,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就此终结。1914年,于外朝区域成立古物陈列所;1925年,于内廷区域成立故宫博物院;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体系完备,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套),藏品总分25大类别,堪称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通过明清皇家宫殿建筑,宫廷史迹原状陈列,珍宝、钟表、书画、陶瓷、雕塑等艺术藏品专馆陈设,以及专题展览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神武门</b></p><p class="ql-block">紫禁城北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建时,为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而改称"神武门"。</p><p class="ql-block">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皇后祭祀先蚕坛时,由神武门正门出入。清代选秀女时,待选的秀女由神武门偏门进出。</p> <p class="ql-block">故宫内廷区域地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乾清门</b></p><p class="ql-block">故宫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米,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匾额</p> <p class="ql-block">乾清门前的铜鎏金狮子一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内右门</b></p><p class="ql-block">内右门处于乾清门西侧,是乾清门通往内廷后三宫及西六宫等区域的重要门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乾清宫</b></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几经焚毁,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建。"乾"是《周易》中的卦名,代表天。</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在明代为皇帝寝宫,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帝、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乾清宫又是明清两代皇帝死后的停灵之地,以示"寿终正寝"。</p><p class="ql-block">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后是清代雍正帝所创秘密建储制存放建储匣之处,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去世后,经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选立的皇子即位。</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匾额</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前的铜亭,也被称作江山社稷金殿,或金亭子。该铜亭整体造型精美,由铜铸造,顶部为攒尖顶,覆以鎏金铜瓦,亭身四面有门,透雕棂花。在古代,它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江山社稷,体现了皇帝对国家统治的重视和祈愿,同时也是故宫宫殿前重要的陈设物,彰显皇家威严与尊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嘉量</b></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标准量器,有斛、斗、升、合、龠五个容积单位;中间较大的一器上部为斛,下部为斗,左边的一器为升,右边的一器上部为合,下部为龠。该圆形嘉量为乾隆九年(1744年)所制,仿两汉间王莽圆形嘉量的尺寸,同时参考唐太宗时方形嘉量的图式,铜铸,外表鎏金,上刻有乾隆帝亲撰铭文。宫殿前设置嘉量,表明度量衡定,天下一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日晷</b></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计时器。此日晷的晷盘是上下两面分别刻有刻度的圆盘,由汉白玉石制成,晷针为铁制,垂直于晷盘,晷座呈正方形,用宝瓶形石柱支撑。晷盘倾斜地放置在晷座上,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晷针投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晷盘上的刻度根据投影的位置表示时间。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里,看晷盘朝上一面(即赤道以北)的刻度,从秋分到来年春分的半年里,看晷盘朝下一面(即赤道以南)的刻度。宫殿前设置日晷,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交泰殿</b></p><p class="ql-block">交泰殿位于北京故宫内廷,是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毁于大火,清顺治十二年重修,清嘉庆二年因乾清宫大火受损,次年重建。形状为正方形,进深和开间均为3间,高度20.6米,建筑面积424平方米。殿顶为单檐四角攒尖,铜镀金宝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设三交六椀菱花和龙凤裙板隔扇门,南面次间装槛窗,其他三面次间为墙壁。</p> <p class="ql-block">“交泰殿”匾额及宝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凤彩门</b></p><p class="ql-block">凤彩门是故宫内廷西六宫区域的宫门之一,位于养心殿南侧,翊坤宫的东面,是连接翊坤宫与养心殿区域的重要通道 ,处在内廷西六宫的核心位置附近,与周围的宫殿、宫门共同构建起规整有序的宫廷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咸和右门</b></p><p class="ql-block">咸和右门是故宫内廷西六宫区域的一座宫门,属于内廷西路的重要门户之一,其位置体现了故宫建筑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寝”格局下的区域划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永寿门</b></p><p class="ql-block">故宫永寿门是内廷西六宫区域永寿宫的宫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更为现名,清朝顺治、康熙、光绪年间都曾重修或大修。</p> <p class="ql-block">“永寿门”匾额</p> <p class="ql-block">永寿门内的照壁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建筑构件,主要由汉白玉和大理石构成。汉白玉质地坚硬、色泽洁白,用于打造照壁框架等部位;大理石纹理自然优美,镶嵌于照壁中心部分,其上纹理自然流畅,如同水墨画卷,为照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美感。</p> <p class="ql-block">照壁侧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永寿宫</b></p><p class="ql-block">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乐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为永寿宫。为明代妃嫔、清代后妃所居之处。清顺治帝孝献皇后(董鄂妃)、恪妃,嘉庆皇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圣宪皇太后居永寿宫,乾隆皇帝居乾清宫南廊苫次,并诣永寿宫问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恪和硕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固伦公主下嫁,均设宴于永寿宫。光绪以后,此宫前后殿均改为大库,收贮御用物作。</p> <p class="ql-block">“永寿宫”匾额</p> <p class="ql-block">永寿宫内的“彩画千年”展,上面是“令仪淑德 ”匾额。</p> <p class="ql-block">宋《营造法式》五彩遍装五铺作斗栱模型(补间铺作)</p><p class="ql-block">该斗栱模型在故宫本《营造法式》大木斗栱榫卯分件及斗栱彩画图样复原研究的基础上,精选金丝楠木加工而成,按宋代官式彩画作五彩遍装工艺绘制,表现了以锦纹和植物花纹遍装木构的装饰特点,力求再现北宋斗栱彩画"庄丽静雅、温婉醇和"的艺术神韵。</p> <p class="ql-block">明代长春宫金线石碾玉五踩斗栱模型(平身科)</p><p class="ql-block">明初平身科金线石碾玉彩画斗栱模型,以长春宫斗栱实物原尺寸复制而成,依据同时期金线碾玉青绿彩画斗栱颜材料检测分析结果,按照明代传统颜材料和工艺绘制,体现了明代高等级官式斗栱彩画已由宋代多种纹饰及色彩向单一青绿色转变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故宫太和殿正面龙天花临创作品</p><p class="ql-block">片金坐龙纹天花,龙纹为两色金做法。龙头正面朝向,龙角斜伸、须发皆张,周身双色片金云纹环绕,龙口开合间与火焰宝珠相呼应。龙身弯曲盘踞、龙尾挥扫、遒劲有力,四肢、五爪张开,威严霸气。圆、方鼓子线均为沥粉贴金。绿大边、青圆光、二青方光,配色稳重和谐。青地金琢墨叉角云,青、绿、香、紫四色齐备,云头香紫互换,云尾青绿相间,色彩丰满艳丽。</p> <p class="ql-block">故宫南薰殿沥粉贴金升降龙天花彩画临创作品</p><p class="ql-block">南薰殿明代升降龙天花彩画:圆鼓子内沥粉贴金升降龙纹,龙头扁长且闭口、龙鬃上扬、鹿角猪鼻,四肢五爪有力。底部青、绿双层云纹环绕,两龙四目相对,俯仰合,层次丰富、呼之欲出。岔角绿地绘金琢墨石碾玉云纹。天花支条绘一整两破龟背锦,青、绿、红、金四色相谐,富丽艳雅,平金开红墨轱辘。</p> <p class="ql-block">故宫保和殿坐龙天花彩画临摹作品</p><p class="ql-block">片金坐龙纹天花,为两色金做法,是清代龙纹中最尊贵的样式,象征江山稳固和皇权至高无上。龙头正面朝向,龙口微启、龙角斜上、须发俱张、眉毛下垂,有居高临下之威严。周身云纹环绕,龙身弯曲盘踞、围绕火焰宝珠,龙鳞密布,四肢伸屈、五爪张开,龙尾上挥,整体造型协调。叉角云,圆、方鼓子线均为沥粉贴金。绿大边、青圆光、三青方光,配色极具韵律。支条绿地,轱辘燕尾为沥粉贴金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