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旅居二十六天·沈阳(下·中山公园、中山广场、北陵公园)

王善生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华路南侧,占地面积16.1万平方米,始建于1924年。日伪时期叫千代田公园,中国人被限制入园。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公园”。已成为沈阳市的重点公园之一。中山公园集儿童乐园、花卉展览与园林艺术于一体,是市民休闲与文化享受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塑像。</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总理为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人家真厉害!</p> <p class="ql-block">真有趣!</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活到80余年后第一次欣赏到这种植物。</p> <p class="ql-block">中山广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南京街、北四马路3条道路交叉处。广场始建于1913年,时称中央广场,1919年称浪速广场,国民党统治时期,更名为中山广场,沈阳解放后仍沿用此名,文革时期称红旗广场,1981年又恢复了中山广场的名称。解放后,沈阳市政府于1956年对中山广场进行了第一次改造,在广场中心新建了喷水池,烘托了广场的气氛。1969年再次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竣工后的广场中央矗立一尊大型玻璃钢制作的毛泽东塑像,塑像神采奕奕、亲切慈祥,挥臂指向前方。中山广场,正以清新整洁的环境和功能齐全的设施,供国内外游人瞻仰、游玩和休息。</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塑像基座四面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中山广场周边的市容市貌。</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俗称北陵,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12号,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瑞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寝。清昭陵占地面积实测为318.74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初建完成。后经康熙王朝、乾隆各帝的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是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王陵寝。</p><p class="ql-block">清昭陵为“前朝后寝”三进院落的建筑格局,总体分为前导和陵墓两大部分。正红门至隆恩门为前导部分的一进院落,在正红门外还有下马碑、石狮、神桥、石碑坊等装饰性建筑。方城、隆恩门、隆恩殿为祭祀建筑区的二进院落。宝城明楼、宝顶、地宫为陵墓区的三进院落。清昭陵的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装饰装修均是完整而独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寝文化,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点,将汉、藏、蒙等建筑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明、清各皇陵的独特风格,体现了早期丧葬理念逐渐汉化时的皇陵建筑形式与格局,揭示出特定历史阶段下文化交流的社会背景。</p><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23日,清昭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中国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清昭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9年,清昭陵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4A级景区称号。</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一一清昭陵。</p> <p class="ql-block">张莘夫先生纪念碑。张莘夫(1898年~1946年1月16日),原名张春恩,中国地质学家、矿业工程师,以抗战期间主持战略稀有金属生产和战后东北工矿接收工作闻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