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圈】漫步在夏日里的中山公园

CM(北京)

<p class="ql-block">美篇名:CM (北京);美篇号:293434</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北京东城中华路4号的中山公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坛庙园林中的杰出代表,中山公园是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从北海沿南长街一路南行至西门,进入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夏日的公园像是被绿色覆盖的世界,浓密的树冠掩映着座座山石,深绿的松柏沉稳如墨,浅绿的新叶透亮似翠,修剪过的草坪为大地铺上一层绿绒毯,连阳光穿过叶隙,落下的光斑都染着淡淡的绿意。这绿不是单调的重复,是深浅交织、明暗错落的交响,从脚下的草地到头顶的枝叶,将整个公园裹进一片清凉又鲜活的绿意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过蕙芳园,这也是公园主要景点之一,从门外向里望去,只见以竹、松篱分隔空间,通过植物疏密营造出“空谷山幽、茂林修竹”的自然景观。每年春节前后景区内都有兰花展览,配植梅、竹、菊等植物,展现高洁典雅风格。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未进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棂星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公园主要景点~社稷坛,这是古代帝王祭祀太社和太稷(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场所,坛上铺着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 。五色土是明清两代国家祭祀的重要礼制设施,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土地,基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疆域象征理念构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站在这里,也有一种庄重与肃穆感,社稷坛融合了历史厚重感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稷坛的北面是中山堂,原名为社稷坛拜殿,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时休息或遇雨时行祭礼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社稷坛的南拱券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南拱券门南面两侧有一对宋代遗物石狮子,是1918年河北大名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发现并捐献给公园。两狮重8800余斤,为蹲坐式,直背挺胸、姿态雄伟。1956年经考古专家鉴定“为宋代遗物,距今已有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习礼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黄琉璃瓦朱棂石阶的六方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到公园唐花坞旁,只见这片天地中,古建错落,长廊连亘,彩花盈坞。花木繁茂,繁花点缀其间,与青瓦朱栏相映,尽显中式园林的典雅意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卫和平坊上“保卫和平”四个大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大片花丛的簇拥下、</span>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柔光。这原是为纪念一战胜利而建的"克林德碑",几经更迭,如今每个字都浸着岁月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中山铜像位于“保卫和平坊”正北处,正面镌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题字。铜像设计以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背景,展现其作为民主革命家的领袖气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意间看到这株“槐柏合抱”古树,看介绍得知这棵独具特色的古树是由侧柏和国槐合二为一形成。其中柏树已生长了500多年,而槐树扎服于古柏树干的裂缝中,也生活了200年。槐柏交相辉映、和谐生长,枝繁叶茂,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今雨轩~始建于1915年、具有百年历史的茶社和中华老字号,轩名截取“旧雨来今雨不来”中间三字,寓意“故交新知,新老朋友,欢聚一堂”。以前曾多次路过但好像都未对外开放,今日开门营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庭院前的鲁迅小塑像便知来今雨轩有历史、有故事(据介绍鲁迅曾60次光顾来今雨轩品茗就餐、赏花会友)。由于其就餐环境优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民国时期就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文化沙龙,吸引了各界名流纷至沓来。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去确令我耳目一新,里面环境典雅、古朴,书香四溢。现如今这座集饭庄和茶社于一身的“来今雨轩”,一层主要是供来者小吃、品茶、小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今雨轩的四梁八柱式传统建筑,也充分体现了民国建筑中西融合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层有个小型图文介绍展览,让我们了解来今雨轩也是当时进步学者和革命人士的聚集之地:“少年中国学会”经常在此举办常会;李大钊在此发表《庶民的胜利》演讲;陈独秀在此做过《北京市民宣言》的社会调查;毛泽东也曾到访过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就听闻“来今雨轩”的高帮圆柱造型冬菜包子,因鲁迅1924年起的多次品鉴记录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今天也特地买了两个品尝,以冬菜为主的包子馅大、味香,皮有韧劲儿,也算是舌尖上品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块南极岩石是1984年11月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为感谢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市民对南极考察事业的关怀与支持而赠送的。真是从南极带回来的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转眼间我们从公园西门走到东门,不到两个小时却像走过了一场时光的叠影:自然的生机、历史的厚重、和平的珍贵、生活的暖意,都藏在这方寸园林的路径里,也许这就是夏日游园最珍贵的馈赠——在时光的褶皱里,拥抱自然、珍惜和平、热爱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