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参军入伍

顾峰

第一章巍峨的贺兰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昵称:顾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篇号:16144726</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自拍十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音乐;网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0年12月16日,我接到淮安县人武部入伍通知书,要求我于12月18日到县人武部报到,并于12月20日启程前往去部队。18日上午,村支书【袁启善】给我戴上了大红花,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来到村部,村里组织了锣鼓队,开起了欢送会,大喇叭响起了村支书袁启善“当兵光荣”的讲话,在锣鼓声和乡亲们的叮嘱声中,我和同学袁万玉被村里用小木船,送到公社所在地流均。中午,我们在公社食堂吃了一顿饭,下午,在公社人武部熊部长护送下,我们流均公社一起入伍26人,乘坐卡车从流均到了县人武部报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我一起参军入伍的流均中学同学有:袁万玉、高国安、吕正喜、曾士彬;高中班同学有:姜海滨、陈正余、张志军、胡镜才、陶秀勇、沈慰松、严年、高成华等。流均老乡有:王春广、傅德成、刘志涛、孙学务、纪子松、黄洪生、邱云忠、刘维满、万志平、赵国忠、纪效青、倪伏龙、高玉富。这些人中,大多数是刚放下课本的学生,也有扛过锄头的庄稼汉。这些人中,年龄最大的24岁,最小的17岁,相差7个年龄档次。这些人中,有个别人临离开家时结婚了,他们的结婚理由,一是怕当兵几年,感情会变,二是给家中增添劳力,帮助父母挣工分。我们离开公社时,那些刚结婚的新娘,哭哭啼啼,让我们这些未开窍的童男子莫明其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人武部集中后,我们一行全部换上了上绿下蓝的65式军装,领取了被褥、水壶、挎包、毛巾、牙缸等生活用品。和我们换上一样军装的,还有来自淮城、平桥、马甸、溪河、施河、车桥、博里、仇桥、复兴、林集、白马湖农场、范集、盐河、黄码公社的新兵,共有200多人。待所有人员到齐后,19号,在县人武部集中举行了赠送“红宝书”仪式。由县人武部政委褚炎代表淮安县革命委员会,向新战士每人赠送一本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褚政委要求新战士“读毛主席书、听毛主席话、做毛主席好战士,给淮安人民争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被兰州军区空军航空兵第47师接兵部队带走,听说是技术兵种,是维护飞机的。要求我们12月20日,从淮安出发。为便于行军管理,出发前(19号晚上),我们临时编成几个班,学长姜海滨任我们班长。接兵排长国长江教我们学习打背包,他示范后,让我们反复练习,直到每个人都熟练掌握为止。20号早上6点,我们准时起床、打好背包,6点30分吃过早饭后,便集合整队从人武部出发。每个班抽出两个人,抬一筐“金杠其”面包(行军途中当干粮),步行前往人民桥轮船码头。沿途大街上,站满了欢送的人群,他们高呼“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口号,向我们挥手致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乘坐轮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一路上,京杭运河的浪花映照着我们十七八岁的青涩面庞。骆马湖的寒风卷着“金杠其”面包屑,轻轻飘落在湖面上。当邳县火车站的煤烟裹着闷罐车特有的铁锈味扑面而来时,我们知道,新的旅程即将开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我们怀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带着家人和乡亲们的嘱托,离开了熟悉的家、离开了美丽的淮安。对于从未离开过淮安的我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好奇。上船的时候,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我终于实现参军的梦想,要踏上新的征程;忐忑的是,我年纪尚小(当时17岁),离开父母后,是否会受到别人的欺负?与人说话时,我总是怯生生的。但我知道,面对未来,我必须勇敢。至于我是如何勇敢面对的,且请听下回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作品来自《我的军旅生涯》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