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67年城郊校区宣传队合影,3排右1为汪学熙校长(里习吉小学校长),后来调来任石朵河小学校长。</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鹤庆县城郊公社,有一个名为石朵河的大队。这个大队下辖着三个村庄,分别是石朵河村、大水渼村和柳绿河村。这三个村庄就像三颗朴实的明珠,在这片土地上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彩,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辛勤耕耘、安居乐业,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在记忆深处,我们城郊公社石朵河大队部及下属三所小学承载着无数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童年时是生产队时期,石朵河大队部在石朵河村中部、学校西侧,学校南边是大队卫生室,而学校的南边,则是大队卫生室,杨海瑶、杨梦中(甸南人)、张玉书(甸南人)等赤脚医生在此上班工作。当时,大水渼村和柳绿河村都归石朵河大队管辖,大队部大门挂着“城郊公社石朵河大队”和“城郊公社石朵河革命委员会”的牌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队部门前是片秧田,有条石子路蜿蜒往西。冬天,秧田结冰,孩子们在上面捞冰片、尝滋味,笑声清脆。沿着石子路往西不远,是我们亲戚志刚和志前他们的老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队部老院子,东楼下层是会议室,常传出热烈讨论声;楼上是治疗吸血虫病人员的宿舍。西楼是大队干部李凤鸣等人的办公室,阳光会透过窗户缝隙照进去。这院子原是漾弓江之东一位大地主家的,瑞珍妈就出生在这里,是她家的房子,她曾回忆小时候在院子里欢蹦乱跳的情景。后来她嫁到大水渼村,历经沧桑活到九十九岁,留下许多动人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52年,鹤庆中学初10班,最后排右3汪学熙老师。</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朵河大队一共有三所小学,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石朵河小学、大水渼小学、柳绿河小学(只到三年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来说说石朵河村学校,它不仅是一所完全小学,还办有戴帽初中班。汪学熙老师任校长。我们大水渼小学的学生,一年一度,要前往石朵河大队的石朵河学校参加运动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石朵河学校的模样。当时的校长是汪学熙老师,他来自县城,清癯之容。学校的小校部坐落在运动场的东面,那是由白族本主庙改造而成的校房,大多数是一层的泥土墙瓦房,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而初中部则位于运动场的西面,那是大队部腾出来的房子,是一座二层楼的高楼。大门头上,一颗醒目的五角星熠熠生辉,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并且,上面还书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样充满时代特色的话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未能在石朵河读初中,而是去了群丰大队的南窝(河)学校继续我的初中生涯。时光匆匆,一晃五十来年过去了,我怀着对那段岁月的怀念,询问了好多人,试图打听当年在石朵河学校教初中的老师的名字,然而大家都已记不起来了。后来,在询问了已经七十几岁的张桂清老师后,我才终于得知,当年的校长汪学熙(县城人)负责教授政治课程。初中的班主任洪仁杰(新民人)教英语课、历史和地理,赵月樵(金墩南山河人)教语文,他调走后由赵银汉(石朵河人)接替教语文,李森(秀邑人)教数学,李元清(罗伟邑人)教物理和化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看看我亲爱的母校,大水渼小学,这也是一所有着重要意义的完全小学。学校里有一至五年级的班级,校园里的树木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孩子们的成长。赵超老师是这里的校长。 当时,赵超,赵泽元、张桂清、冯永正等老师均为民办教师,后来还来了一位公办教师李家栋。我在水渼小学读书的日子,宛如一首悠扬的童谣,轻轻吟唱着我童年的欢乐与纯真。我曾经写过在校园许多篇回忆文章,今重述一下我们曾轻在大水渼小学玩啪叽的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最初的啪叽,是用纸张精心折成的。方方正正的模样,仿佛承载着我们小小的规则与梦想。它有鲜明的正反面,折痕交错的正面,像是岁月编织的纹路;光滑平整的反面,宛如我们未曾沾染尘埃的心灵。在课间的空地上,一群小伙伴围成一圈,目光紧紧盯着地上的啪叽,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兴奋。击打的同学全神贯注,手腕轻轻一抖,啪叽带着风声落下。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大家都在等待着结果。当对手的啪叽被成功打翻,从正面朝上变成反面朝上时,胜利的欢呼瞬间响起,那小小的啪叽就像一份珍贵的宝藏,被胜利者骄傲地收入囊中。这简单的游戏,却蕴含着无尽的乐趣,每一次的击打,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次的胜利,都是一份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岁月的流转,啪叽也悄然完成了升级换代。它们不再是用纸张折成的简单方块,而是变成了圆润的圆形。正面那些手绘彩印的《杨家将》《隋唐演义》人物,仿佛带着神奇的魔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刀光剑影、英雄辈出的世界。课间,大家围在一起,一边摆弄着手中的啪叽,一边兴奋地谈论着。“我这个是秦琼,武艺高强,肯定比你罗成行!”一个小伙伴自信满满地说道。另一个小伙伴也不甘示弱,大声喊道:“我这个是李元霸,力大无穷,比你宇文成都还牛逼!”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想象中变得更加生动。我们仿佛看到了秦琼的义气千秋,罗成的英姿飒爽,李元霸的霸气无双,宇文成都的勇猛无畏。每一个啪叽都像是一个小小的英雄,带着我们的幻想和憧憬,在这片小小的游戏天地里征战四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时光如白驹过隙,当年的小伙伴早已各奔东西,鹤庆县大水渼小学也已经搬迁到村子西南面的大农场,因我们石朵河大队,如今已分家,分成了石朵河村委会和柳绿河村委会两个村委会,大水渼小学的校名也改为“柳绿河小学”,校园也有了新的模样。但那些玩啪叽的日子,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让我沉浸在那温暖而美好的旧时光里,久久不愿醒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78年大水渼小学毕业照,2排右1赵超校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记忆长河的波光里,柳绿河小学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晕染着往昔温暖又质朴的气息。这所学校规模有限,只开设到三年级,孩子们到了四年级就得转去大水渼继续求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坐落于柳绿河村子的北东角,这里曾是农场,经过一番用心改造,成了柳绿河自然村孩子们求知的学校。原本空旷的场地被规划成操场,每到课间,都回荡着孩子们嬉戏的欢笑声;简易的平房子被修整成教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照亮了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洪金五老师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他讲课用白族话和汉话夹杂,让知识变得鲜活有趣;课后,他耐心地辅导着每一个孩子,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我记得,学校当时有三位民办教师,巧的是他们都姓洪,分别是洪金五、洪润基和洪秀全。他们就像三盏明灯,照亮了柳绿河村子孩子们的读书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洪金五老师是位资历深厚的老教师。时光回溯,早在鹤庆县第二区南河乡小学时,青春年少的他便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到了1958年,洪金五老师又挑起了新的重担,担任柳绿河扫盲夜校班的老师。那些夜晚,昏黄的灯光下,他用白族话为村民们讲解着一个个汉字。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他的身影在灯光下被拉得很长,显得格外高大,给予村民们知识的力量,帮助他们逐渐摆脱了文盲的困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洪润基老师有个女儿叫洪荣意,她可是石朵河大队出了名的美人。她美得就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仙女,生产队的小伙子们见了她,目光都忍不住被吸引过去。她笑起来的时候,如同春日里的阳光,温暖又灿烂,能驱散所有的阴霾;她的眼睛明亮而闪烁,就像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让人沉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她嫁到了县城南门红旗村,也就是现在的新生邑。她婆家在南门路口开了一家制作冰棒的铺面。小时候,就听闻她们家冰棒的名气。那冰棒的味道,清爽又甜蜜,就像夏日里的一阵清风,拂去了燥热,带来无尽的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几次,我到城里赶街,总会特意跑到南门她家的铺面去买冰棒。当我走进铺面,她一眼就认出我是和她同属一个大队的,还知道我是张玉前的弟弟,于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个甜美的笑容。那笑容,如同盛开的花朵,瞬间点亮了我的心房。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笑容,却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与亲切。这份温暖,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段,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浓浓的暖意,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纯真与欢乐的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柳绿河村白族少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鹤庆县城郊公社石朵河大队宛如一颗遗落在时光深处的琥珀,凝固着往昔的温暖与纯真。石朵河大队下属的三所小学,恰似三盏散发着柔和光晕的明灯,曾经默默照亮了一群群孩子前行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时光如白驹过隙,当年的孩子已成为老人。然而,每当思绪飘回到鹤庆县城郊公社石朵河大队,回到那三所充满回忆的小学,浓浓的乡愁便如同袅袅炊烟,从心底缓缓升起,久久萦绕,挥之不去。那熟悉的校园小径、斑驳的教室墙壁、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容,都如同电影画面般在脑海中不断闪现。这份乡愁,是对童年纯真岁月的深情眷恋,是对故乡土地的深深热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