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口 沱沱河自驾游记

吉光东

<p class="ql-block">美篇名: 吉光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985154</p> <p class="ql-block">“唐古拉”,藏语为“高山上的山”之意,由于终年风雪交加,故有“风雪仓库”之称。</p> <p class="ql-block">唐古拉山口为青海、西藏两省(区)的自然分界线,海拨5231米,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山口立有为修建青藏公路而献身的人民解放军纪念碑等纪念性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唐古拉山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又叫“当拉山”和“当控岭”,山体宽150公里以上,海拔多在5000-6000米;其主峰格拉丹冬海拨6000多米,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海拨为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大部分旅游者都会在这里留影纪念;公路两边会看见“玛尼堆”和“经幡”,同时也能看到藏传佛教徒虔诚的叩拜;他们可能来自很远的地方,沿着公路用五体投地的“长头”磕拜到此,沧桑与虔诚同时写在他们的脸上和身上,令人十分感动!可以远远地拍照,但不要打搅他们的祈祷🙏🙏🙏</p> <p class="ql-block">位于唐古拉山口附近的“唐古拉兵站”,是青藏线上海拨最高、环境最苦、条件最差、距离部队机关最远的兵站;也是世界上海拨最高、含氧量最低的兵站。人们称这里是“风吹石头跑,地无一根草,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的地方;也有人说,这里一年只刮一次风即,“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刮到大年三十”,生存环境相当恶劣。</p> <p class="ql-block">我们开车经过的“西藏北大门”牌坊,当时以为是“青海、西藏”的分界线,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所谓“西藏北大门”实际上是建在青海省境内,是历史原因留下的痕迹;西藏、青海的分界仍然以唐古拉山脉的走向为准。</p> <p class="ql-block">唐古拉山镇是青海省格尔木市下辖的一个镇,也是长江源区域内的唯一一个行政区划建制镇,有响亮的“万里长江第一镇”的称号。镇政府驻地位于沱沱河沿,青藏铁路在此设有“沱沱河站”;镇辖面积4.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建制镇之一,接近半个浙江省的大小。</p> <p class="ql-block">唐古拉山镇的藏民,历史上属西藏安多八大部落之一的“多玛部落”;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以大唐古拉山为界重新划分青、藏两省区行政区域,将“沱沱河沿”地区及该藏区牧民划归青海,并建成了今天所见的唐古拉山镇。</p> <p class="ql-block">有“天路”美誉之称的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最终抵达拉萨。是世界上海拨最高、冻土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13.9.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上属青海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号称万里长江第一镇,历史上曾先后建过四座“长江源头第一桥”;从最早的木桥、两次改建的混泥土水泥桥到现在的钢筋砼铁路桥,四代大桥的变迁,忠实地记录了格尔木(唐古拉山镇)这座为西藏而生的戈壁之城,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1950年,人民解放军挺进西藏时就在沱沱河上修建了浮桥,虽然不是永久性建筑,也不算是正式的“桥”,但确是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唯一生命线”。1959年又在沱沱河上架设了一座桥宽仅七米的水泥桥墩木桥;该桥使用上虽有很大局限,但为西藏当年的经济建设、物资、人员运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1987年,武警交通支队在原木桥边修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并留下了“长江源头第一桥”的字样。该桥长324米,宽11米,其结构为16孔20米纲筋砼简支T型梁桥;但由于高原“冻涨”导致桥墩损坏,该桥也已基本废弃。2001年,在最早的木桥位置上方,修建了现在的“沱沱河公路大桥”。</p> <p class="ql-block">如今,“长江源头第一桥”的美名被冠在了2004年竣工的青藏铁路“长江源特大桥”身上。它和原有的钢筋砼公路桥遥相呼应,兩座桥默默地横跨在长江源头上,见证着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全长1389.6米的“长江源特大桥”旁,赫然耸立着“长江源”纪念碑”,它记录了位于海拨4600米处的大桥,地处沱沱河大河融区,是多年的高原冻土地段,融区最大冻土结度5米。建设者们解决了在冻土区建造桥梁的世界性难题,也是青藏铁路全线的一个缩影,凝结着中国人用铁路连通青海和西藏的雄心、智慧和努力!</p> <p class="ql-block">耸立于长江源头沱沱河畔和青藏铁路交汇点唐古拉山镇的“长江龙”,将长江河道的自然形态与传说中“龙”的造型融为一体,塑造出一尊活灵活现的“长江龙”。</p> <p class="ql-block">“龙”身上标注了从长江源“姜古迪入冰川”到“崇明岛九段沙”的39个地理节点,包括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长江龙”雕塑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对长江文化和生态的致敬,它提醒人们关注和保护这条母亲河,确保其自然流行的本性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结 束 语</p> 我们曾经翻越 <p class="ql-block">当车轮碾过青藏公路的碎石路面时,海拨表的数字却以缓慢且坚定的姿态爬升;当唐古拉山口的经幡突然从风雪中湧出时,混沌的头脑清醒过来——这里是5231米的海拨高度,是青藏铁路与公路并肩翻越的天险,也是长江水系与怒江流域的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驱车往下,沱沱河的水面在阳光下泛着碎银般的光泽。很难想象,眼前这条宽不过百米、水流舒缓的河流,会在千里之外化着奔腾不息的长江;岸边的草甸上,不时能见到高原动物正低头啃食稀疏的牧草,它们的身影在辽阔的荒原上显得格外渺小,却又隐含着一种与环境共生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暮色降临,夕阳把雪山染红;远处五颜六色的经幡还在随风飘动,沱沱河的流水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这一天里,唐古拉山口的凛冽与沱沱河的温柔在内心反复交织,最终沉淀为一种难以言说的平静。或许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此:在极致的自然面前,人们会暂时忘记城市的喧嚣,忘记生活的琐碎与艰辛,只会留下那生命中最本真的敬畏与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 扎西德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