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让美国偷走核心机密!刚刚,东大直接把黑手连根斩断

莲花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半个月前,美国解禁英伟达售华芯片时,老罗就在文章中说过,他们没安啥好心,肯定会在H20里面安装后门来危害我们的AI安全。你看果然不出我所料,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31日,咱们有关部门就H20算力芯片存在的安全风险对英伟达进行了约谈。而根据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的Knews发布的消息称,H20的芯片漏洞可能导致我国境内数据上传到新加坡,美国商务部随时可以查阅。还好这才过去十多天,国内厂商买的H20要么还没到货,要么还没开始大规模部署,不然真就让美国把核心机密给偷走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看评论很多朋友都有这么一个疑问:明明咱们的国产算力芯片做得不比英伟达的H20差,甚至像华为昇腾系列、寒武纪系列、摩尔线程系列在关键指标上都已经超过H20了,那为啥还要买H20呢,这不是给美国灯下黑的机会吗?其实性能从来不是大问题,产能才是。AI算力芯片的制程,集中在四纳米到八纳米的区间,以前国内的AI芯片设计商还能找台积电代工,但自从去年11月美国要求台积电禁止向大陆供应7nm芯片后,国内获取先进AI芯片的渠道就只剩中芯国际了,因为它目前仍然是中国唯一一家能够量产8纳米以下芯片的代工厂。中芯国际毕竟是后起之秀,技术积淀没有台积电那么深,而且台积电有阿斯麦的EUV光刻机,生产先进芯片的工艺不复杂,但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是靠落后的DUV加堆叠复刻技术产出来的,工艺极为复杂,生产起来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再加上国内智能机、平板电脑也需要芯片,所以仅凭中芯国际这一家公司的产能,根本不足以支撑国内每年都在暴涨的AI算力芯片的需求,看组数据你们就明白了。整个2024年,国内对AI算力的需求大概在211.50EFlops,但国产AI芯片只能满足98.24EFlops,换算成跟H20一样的等效芯片,就是说去年国内市场对AI算力芯片的需求在315万片左右,而国产只有122万片,市场缺口高达61.3%。</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球AI市场现在已经是一片红海了,谁能买到先进的算力芯片,谁就能抢先一步把自己的大模型推向市场,然后通过更多的用户反馈数据进行升级迭代,从而维持自身的领先地位。H20虽然不比昇腾、寒武纪先进,但在技术上没有代差,既然国产AI芯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那么进口自然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解禁H20当天,国内订单就挤爆的根本原因。没办法,你总不能让买不到芯片的企业去死吧,再说了,国内搞AI大模型的企业越多,也能增强我们的AI竞争力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跟芯片一样,美国在中美AI竞争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美国虽然掌握着技术制高点,但应用远不如中国。中国把AI技术实际用起来、变成产品和服务、并大规模推广的速度实在太快了,而且效果太猛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国在基础研究、顶尖人才和核心芯片设计上确实很强,像英伟达生产的顶级芯片,全世界都抢着要。然而,美国在实验室里的尖端技术,要真正变成老百姓能用、各行各业能普及的东西,这个过程往往比较慢,牵扯到市场接受度、成本控制、政策法规、商业模式等等一堆麻烦事。中国恰恰相反,它有一个巨大的统一市场,政府对推动新技术应用非常积极,加上企业在把技术落地方面特别拼,效率很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美国可能发明了一项牛的AI基础技术,但中国公司能更快地把它做成便宜好用的产品,应用到工厂、城市、商店、医院甚至田间地头,而且规模巨大。就拿制造业这块来说,中国工业本来就强得离谱,有了AI的加持,变得更恐怖了,海尔用设备管理大模型把每次维修时长从两个小时压缩到30分钟以内,维修成本降低20%;长虹用AI视觉检测和调度系统,把物料配送效率提升6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到11天,商业库存周转率提升至145%;河钢用DP大模型驱动的动态排产系把热轧制造周期缩短5天,冷轧缩短2天,整体效率提升两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此恐怖的快速应用和规模化能力,不但对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构成了最直接的威胁,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美国担心如果中国利用这种能力,在关键领域如军事,或者新一代技术标准上抢先大规模部署AI,会改变力量平衡。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出现了,前段时间中兵集团展示的全域无人作战体系,本质上就是AI大规模落地的结果,我们已经把现代战争拉入到纯粹的无人化时代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应对这种威胁,美国一方面限制最高端的AI芯片卖给中国,试图拖慢中国训练最先进AI模型的速度。但另一方面,完全不让中国公司接触英伟达的任何芯片也不现实,毕竟中国市场太大,而且完全脱钩可能反而刺激中国加速自主研发。所以就有了一个折中办法,堵不如疏,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售性能被特意削弱过的特供版芯片,并在这些芯片中安装后台程序以监控我们的AI发展。除了之前那篇文章提到的算计,美国在H20安装后门,可能还潜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那就是污染和塑造中国AI发展的生态环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国通过后门,如果能长期、隐蔽地监控大量中国AI公司使用H20芯片的具体情况,就能掌握一个极其关键的地图:中国整个AI产业在用什么工具遵循什么开发流程、依赖哪些软件库、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甚至开发者们习惯怎么写代码。这些信息都是很核心,很机密的,要知道,随着信息化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不断深入,数据安全对于国家安全而言愈发重要,而掌握了它们,美国就能通过两件事来打击我们的七寸。首先是针对性的设计生态陷阱,美国可以悄悄调整自己控制的AI基础软件比如某些关键的开发框架、编译器,让这些软件在带后门的H20芯片上运行得似乎更好,或者故意让它们与中国正在努力发展的国产替代芯片或软件产生微妙的兼容性问题。这就像在道路上设置不易察觉的障碍,诱导中国开发者不自觉地更依赖美国的工具链和“特供版”芯片,无形中锁死我们的开发环境,阻碍我们向国产替代品迁移的顺畅性。让中国AI创新在不知不觉中,被框在美国设定的技术路径里。其次是预判和干扰应用方向,通过后门,美国能够摸清中国AI重点投入的具体应用场景比如是优化电网调度,还是提升特定制造业良品率,或是开发某种城市管理模型,美国就能提前布局竞争或精准干扰。老罗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发现中国在某个工业AI应用上投入巨大且接近突破,美国可以针对性扶持本国同类项目,或者通过后门在关键时刻制造微小但难以排查的故障,拖延中国应用的落地速度。这比盲目对抗有效率得多,直接打在中国AI价值变现的七寸上。所以这一次约谈英伟达,就是要把美国任何想窃取我们AI核心机密的黑手连根斩断,不给他一丝机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还是那句话,狗是改不了吃屎的,更何况还是一个把偷窃、欺骗当成荣誉的强盗国家。如今回过头来再看看,教员提出的自主可控这四个字的意义越琢磨越重大,中国除了自主可控,没有第二条路可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