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由邓君安历时三年编著的《九江风物志(上下册)》,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一部根植于地方土壤、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广度的典范之作,既为九江文化立档存根,亦为区域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其"以文润政、以文促商、以文育民"的编写理念,对其他地方志编纂具有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一、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二、前言</p><p class="ql-block">三、简评</p> <p class="ql-block">一、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邓君安,男,汉族,1962年8月生,江西瑞昌人,1982年9月参加工作,1990年12月入党,研究生毕业,助理农艺师。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五届九江市委员会副主席、江西省九江市政协一级巡视员。</p> <p class="ql-block">邓君安出生于九江市瑞昌的大青山下,幼时家境清贫,然好学上进,秉承耕读传家之风,苦读劳作并重。1976年初中毕业他即中断学业回家务农,恢复高考后复读,1979年高考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录入江西省茶叶学校学习。1982年毕业后,他被选留在九江市行署农业处工作,自1999年起,他先后在两个县担任常委、组织部部长,担任中共九江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职务。</p><p class="ql-block">他是我市作家协会卓有成就的业余作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过《九江赋》,在人民网、九江新闻网等网络媒体发表了《庐山赋》《庐山西海赋》《庐山莲花湖善知书院记》《武宁县鲁溪洞记》等美文;出版了《赋说庐山》《抱璞悠歌》(诗集);著有《瀼溪文集》和《远方集》等。《九江演义(上下册)》2021年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巨著,全书81万字,以一百零八章回体演义的叙述手法,讲述了三千年来发生在九江的重大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具有较高的可读性、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二、《九江风物志》前言</p> <p class="ql-block">前言(邓君安)</p><p class="ql-block">天邈阔以覆山河,地厚泽而载万物。凡一域之内,风土人情,必各具特色、各呈异彩。古人云:“风物长宜放眼量”,又云:“出门看天色,下车问三老”,而所“问”者何?风土人情、风物民俗也!是故或为官一地,或经商一方,首先都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的地理条件、资源禀赋、民风民俗等,然后因地制宜确定施政方略,或选准投资方向。当然,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桑梓域内的山川大势、历史沿革等方方面面都应该大体知悉,最好是了如指掌。</p><p class="ql-block">九江之地,不仅山川雄胜,物产阜丰,而且民情练达,风俗多彩。各地的志书对本地民俗有所记述,介绍风情物产的书籍也不少,但全面系统阐述九江风土人情的专著未见于世,不能不说是种缺憾。</p><p class="ql-block">记得2006年第一次出差到云南,一出昆明火车站,出站口的书摊上有很多介绍当地文化和名胜的书籍,心里触动很大,觉得这才是旅游圣地文化铺垫应有的样子。其中,看到一本余嘉华先生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云南风物志》,购而读之,很方便就全面了解到云南的省情,爱不释手。当时暗下决心,到适当的时候,也要编著一本内容丰富的《九江风物志》,方便外地游客和本市民众了解九江,宣传九江。从那时起便注意随手收集相关资料,2021年退居二线后,开始着手编著,三年成书,终于付梓。</p> <p class="ql-block">《九江风物志》一书,涵盖九江概览、秀丽山川、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乡风民俗、地方文化、传统节日、土特物产、风味美食、珍稀物种、历史英杰、民间传说、民谚俗语等13个方面,并配有部分附图,内容丰富,通俗直观。一书在手,随时阅查,可尽知九江市情民情的方方面面,甚是便利。此书与早些年撰著出版的《九江演义》,一文一俗、一史一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堪作最便捷了解九江文化历史的案牍必备。</p><p class="ql-block">《九江风物志》面世,诸君览之,若能有助公职人员尊崇文化以施善政、有助学生了解家乡而增热爱、有助客商知晓市情而布项目、有助民众遵守良俗而自律守正,则编著者费心劳力,辛苦有值也哉!</p><p class="ql-block">因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时间紧促,加之水平有限,在选集和编写等诸多方面,难免挂一漏万,舛误之处亦多,敬请读者鉴谅,欢迎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三、《九江风物志》简评</p> <p class="ql-block">(一)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填补空白,系统集成</p><p class="ql-block">1. 开创性意义</p><p class="ql-block">九江此前缺乏全面系统的风土人情专著,本书以13个板块(如文物古迹、珍稀物种、民间传说等)首次实现"百科全书式"汇编,弥补了地方文化研究的结构性空白。</p><p class="ql-block">与《九江演义》形成"一史一俗"互补,构建起九江文化传播的双重脉络。</p><p class="ql-block">2. 民俗抢救与传承</p><p class="ql-block">收录民谚俗语、传统节日等易被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保护价值。例如,对鄱阳湖渔俗、星子采茶戏等内容的记载,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原始素材。</p> <p class="ql-block">(二)内容特色</p><p class="ql-block">广博与实用兼具</p><p class="ql-block">1. 多维视角覆盖</p><p class="ql-block">从自然地理(山川物产)到人文历史(英杰传说),从静态资料(文物附图)到动态习俗(乡风民俗),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满足不同读者需求。</p><p class="ql-block">附图表设计增强直观性,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尤其利于文旅推广。</p><p class="ql-block">2. 现实导向鲜明</p><p class="ql-block">前言强调"施政参考""投资指南"等实用功能,如"土特物产"板块可为地方特色产业开发提供依据,"风景名胜"梳理助力文旅规划。</p> <p class="ql-block">(三)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乡土情怀与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1. 个人志趣与公共价值的结合</p><p class="ql-block">从2006年受《云南风物志》启发到退居二线后潜心编著,体现作者"知乡、爱乡、传乡"的持久使命感。</p><p class="ql-block">目标读者群(公职人员、学生、客商等)的设定,彰显"以文化赋能社会发展"的深层诉求。</p><p class="ql-block">2. 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p><p class="ql-block">自陈"挂一漏万""水平有限",但三年成书周期及资料积累的长期性,反映扎实的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功底。</p> <p class="ql-block">(四)可提升方向</p><p class="ql-block">1. 数字化延伸</p><p class="ql-block">可考虑配套电子地图(如文物古迹定位)、方言语音库等多媒体资源,增强互动性。</p><p class="ql-block">2. 动态更新机制</p><p class="ql-block">风物民俗随时代变迁,建议建立修订再版计划,吸纳读者反馈(如补充新兴文旅景点)。</p> <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九江风物志》是一部根植于地方土壤、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广度的典范之作,既为九江文化立档存根,亦为区域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其"以文润政、以文促商、以文育民"的编写理念,对其他地方志编纂具有参考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