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行之规矩

曹学占

<p class="ql-block">常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今,世间的行业又何止三百六呢?古时,行行都有师承,也就有了各自的祖师爷和不成文的规矩。没规矩不成方圆,千百年来,正因有了这种“墨守成规”,才使遗产得以传承。总的来说,这一切的规矩和教法的传承都属师道!</p><p class="ql-block">(尼山圣境孔子像 高72米 契合弟子72贤)</p> <p class="ql-block">儒家孔圣人自古以来被尊为万代师表,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其实,无论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还是“世间好语佛说尽”的佛学经典,都是教人修身向善的学问和方法。各种规矩和仪式,为的是让学生入行之前,要先升起必要的敬畏之心。因为祖师大德们深知: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总不会被珍惜!所以,徒弟入门前后需要进行一些身体和精神上的考验和磨砺,用来考验其德行。</p> <p class="ql-block">梨园行的祖师爷是唐明皇李隆基,早期的规矩也很多。场面(乐队)上鼓师的座位被尊为“九龙口”,是当年祖师爷坐过的位置,除了鼓师其他人不能乱坐,更别说敲鼓摸锣了。其他乐器除了乐手本人,也不允许他人随便碰触。术业有专攻,这里面有对乐队老师和专业的敬重,更主要的是乐器属贵重物品,不懂得正规操作方法容易损坏误事,乐器是人家安身立命之本,再说影响演出事大。</p> <p class="ql-block">乐队小故事</p><p class="ql-block">唢呐老师的哨子不小心掉到了地上,被一位学生看到捡起来,很礼貌的递过去说:老师,你的哨子掉到地上不知道被谁踩扁了(正常状态是扁的,也没人踩),我帮您捏圆了(是捏坏了),给您吧!唢呐老师听了哭笑不得。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备用的哨子,会影响演出,饭碗裂纹啦!</p><p class="ql-block"> 唢呐哨子的制作过程很繁琐:先到有芦苇的水边精挑细选,要捡干了的老芦苇,太软的不行、太壮的也不能用。选出来的芦苇掐头去尾,中节剥皮沁水后用玻璃或者锋利的小刀把芦管的硬皮刮掉,在保证不劈不裂的情况下,刮到整个薄厚均匀软硬适中,然后剪成合适长度的小段后,再用细铜丝配合自制的小工具把芦筒扎起来。最后,放在烧热的瓦片或者烙铁上塑形。烙哨子是关键中的关键,烙轻了口开的太大,费力气不好控制吹不响,出来声音也不圆润。烙过了声音小且干瘪,烙糊了就废了!这套活下来费工费时不说,无论哪个工序出现问题都全功尽弃。哨片做好也不是个个精品,好用的寥寥无几。最无奈往往是:最心爱的哨片,会在最佳状态时坏掉。这也是符合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自然法则。其他乐器如笛膜、琴弦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一般人不懂还不可怕,有这样一位领导,看到大提琴在最后边就说:这么大的乐器为啥坐到后边,你坐到他(主弦)位上去!又看到大提琴拨弦,过去训斥道:好好的弦子你不用弓子拉,干啥用手扣?这么细的弦能扛得住你这个扣法?!看到打锣饿又嚷起来:我说这些东西咋坏这么快,你是哪里薄敲哪里啊?……</p><p class="ql-block"> 所以,专业就需要懂专业的人来管,否则就是悲哀!</p> <p class="ql-block">演员的规矩:大衣箱不能坐、穿上戏装更不允许蹲坐。头盔、髯口、刀枪把子不能乱堆乱放等。个人认为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出于爱护公物。箱衣道具是家业置办不易,而且是价格不菲、可以代代相传的固定资产。演员不让说话,应该是出于保护嗓子,利用有限时间来黙戏温词,关键是后台不能比前台还热闹。敬业更是自尊自爱!</p><p class="ql-block"> 演关二爷的扮上戏,上台表演前还有拜刀的传统,则是对艺术的敬畏和对忠义英雄的崇拜。大的方面:戏曲表演舞台的台口向西是忌讳,<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舞台祭台仪式也很有讲究,在千百年来的长期实践中,应有其深层次的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  以前有教会学生饿死老师的说法。据说以前的老师都很保守,如:花脸的老师化妆会把自己用席圈起来等等,其他行业也有传男不传女等说法。这种落后的思想,使得好多珍贵的技艺失传。当然,事物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拿现在来说,如果一位小学生看不上他的代课老师,他就很难把这个课目学好。学生选对老师,是成就自己的关键;老师选学生关系事业的存亡。所以,无论选老师还是选学生,德行永远放在第一位。个人认为,尊师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选对学生让事业得以传承是责任更是重道!</p> <p class="ql-block">生活需要仪式感,婚礼葬礼,扫墓祭祖都是仪式,仪式不应流于形式。仪式的目的:正其心,诚其意。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信笃愿切才能有真实的行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好处。业不敬难立、身不修怎成!敬天法祖、尊师重道,是中国人的信仰,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p><p class="ql-block">(借用部分网络图片 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