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寄居蟹也顶壳

岩竹溪雲

<p class="ql-block">  迎着斜阳, 漫步在金黄色的海滩上,突然发现一个个小螺壳在移动,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个寄居蟹顶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壳,奔向不同的归宿地……</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有趣的情境,因为是文科生,只好借助腾宝科普一下,科学报告摘要如下:</p><p class="ql-block">寄居蟹以其独特的“借壳”生存策略,成为自然界中适应环境的典范,也为研究动物行为与进化提供了有趣的案例。</p><p class="ql-block">外壳依赖:寄居蟹最显著的特征是腹部柔软且不对称(向一侧蜷曲),无法自行硬化,因此需借助螺类、蚌类或其他软体动物的空壳作为“盔甲”。成年后,它们会不断寻找更大的壳以适应生长。</p><p class="ql-block">为抢壳,“房客”灭房东:部分寄居蟹偏好特定螺壳(如玉螺、榧螺),甚至会“驱逐”螺类占据其壳(幼体阶段可能直接杀死螺类)。</p><p class="ql-block">换壳行为:生长过程中,寄居蟹外壳会限制体型,因此需定期“换壳”。当找到更大的空壳时,它们会从旧壳中钻出,将腹部蜷曲嵌入新壳,有时还会与其他寄居蟹“交换”壳(群体中较大的个体可能主动让壳给更需要的同伴)。</p><p class="ql-block">看完科普报告摘要,眼光投向那浩瀚无垠的大海,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人生如寄”四个波浪式的柳体大字。</p> <p class="ql-block">转念一想,如果从三万尺的高空看人类,不也是像寄居蟹一样顶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壳,奔向不同的归宿地?</p><p class="ql-block">随之而来的天问就是:“人类作为整体不也是顶着地球这个大地壳而像寄居蟹一样群居、群寄在其中吗?”</p><p class="ql-block">在地球这个特大壳之下有形形色色的、大小不一的各种各样的壳。</p><p class="ql-block">这里,以自然人为例,顶着一个肉身的小躯壳,还要顶着汽车、房子等物化的中壳。</p><p class="ql-block">那小躯壳需要灌注多少心血、精力去呵护、美容和化妆?</p><p class="ql-block">而房子这个贝壳则占用了一般家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资源,与此同时,还要投入不少钱去维护保养汽车那个大消费壳。</p><p class="ql-block">除了物质的壳,还有精神上的壳。记得早年曾收到一张有二十几个头衔的名片。二十几个外壳,何其多?确实佩服这位方家有能力、精力去维护、保养这二十几个华丽的外壳。犹如聊斋里保养“画皮”一样,耗时耗力且需要功力。</p><p class="ql-block">不禁叹息: 蝇营狗苟也不易!</p> <p class="ql-block">人人顶着一个壳,演绎着不同的“借壳”上市或上爬的故事……不过,顶久了的壳,经过风吹日晒,会风化、硬化,甚至异化。</p><p class="ql-block">例如,因智能手机的问世普及,人人低头摸手机,抬头不言语。在没有手机的时代,是“天涯若比邻”,而有了手机尤其是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则是“比邻若天涯”。天隔一方,把头埋在手机“壳”里,自我隔离、孤独寂寞、冷漠如霜……</p><p class="ql-block">为了应对冷若冰霜的社会群体,英国成立了“孤独事务部”(Department of Loneliness),专门负责处理孤独人群或寂寞的群众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以上是从自然人所顶着的壳来看,而从法人或企业家的角度来看,那么,顶着一个企业的大壳的这么一个群体则负担更重。需要倾注毕生心血去经营企业这么一个大壳,成就自我的同时,客观上帮助了许多寄居在这个大壳里的小壳们。</p><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企业平均经历三、五年则破壳倒闭,而经营管理好的,可以延长寿命至三、五十年。当然也有极少数用老船木制作的企业硬壳,则乘风破浪会有时,超越百年大限。</p><p class="ql-block">无论大壳、中壳还是小壳,都需要借壳,那么,“借壳”者需要感恩吗?借壳者懂得感恩吗?</p><p class="ql-block">也许这就是命运或天意弄人?由基因决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而不存在“借壳须感恩”这么一个伪命题?!</p> <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中,除了借壳还得“换壳”,换壳以求进步,当然,进步不一定进化,也有因为进步而进去的……</p><p class="ql-block">换壳必然导致“抢壳”,从个体的自然人抢小壳到群体的法人抢大壳,甚至抢主导地球这个特大壳的特权,而引发地缘政治战争,导致哀鸿遍野,遍野哀嚎,哭倒哭墙。</p><p class="ql-block">其实,人生如寄,人生如戏,却为何抢壳之争的连续剧连续不断演绎了几千年?</p><p class="ql-block">或许人生的意义或意思就蕴含于借壳、换壳或偷壳、抢壳的游戏里?!</p> <p class="ql-block">归根结底,无论是借来的、换来的或是偷来的、抢来的“壳”,当撒手人寰之际,毫无例外,都必须退还那个借来的“壳”,“无壳”归本真。</p><p class="ql-block">循例写四句:</p><p class="ql-block"> 觀蟹顶壳路人笑,</p><p class="ql-block"> 不知壳内蟹笑人。</p><p class="ql-block"> 寄语世人莫轻壳,</p><p class="ql-block"> 壳护一生报壳恩。</p><p class="ql-block"> 岩竹溪雲</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