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古村藏清泉,资寿留美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宋晓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资寿寺门前到泉水主要有两条穿村路可走。有新修的下坡大路,走一截陡坡然后七拐八绕。还有一条是径直往东,朝着村中方向,穿过百米院巷下坡,巷子不宽,且有数次折向,仅方便行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以及较窄的小型农用车辆出入。出了巷子来到村子人车川流不息的东西宽敞主街,经过耿氏祠堂院、白衣庙墙后,看到一棵粗大沧桑依旧枝繁叶茂的老槐巍然立在村中街心,有村人聚集在附近几个店铺前和丁字路口闲坐交谈。主街贯穿全村,是村子的主分割线,将村分为南北两半。北边临街新式民居群中是几处曾经豪华气派古典的明清老宅,有张家大院、耿家大院、郑家大院,及少数别的杂姓大院,是早期经商发财后的大户修建,南边也是。这跟山西许多现存古村不一样,民居老宅、宗教寺庙几乎散布全村,与新式院落穿插交错在一起,你中有我,融为一体,而非古建筑单独地挤在一起,残剩在一块、一处、一角,与新式建筑界限分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再往前,依旧保持古已有之的布局,又是一个古老的建筑,飞檐翘角数层之高的方形文昌阁高高耸立,二层之上阁檐、木柱间造型、装饰别致如画的门窗增添了古村诗意,跃然凌空的琼楼玉宇有了令人遐想的意境。高高出众的文昌阁与身后山坡上资寿寺遥遥相望对立。文昌阁所在的校园旧址东北角房墙外碑亭下古碑上刻着为改善本村与邻村出行村人慷慨集资修桥的经过,记录着村庄不可磨灭的一页历史,善举永载,提醒后人牢记、学习前人为村庄发展做出的功绩。桥南土崖上涓涓流出的泉水一带便是灵石史书上所记古八景之一的“苏溪夜月”。出于保护,也为了在锦上再添花,出水口遮罩在一个人造砖亭下。泉水至今不失实用价值,时有人们用容器来此接水,或浣洗衣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苏溪夜月”一景的核心便是这泓泉水。泉水汩汩而出,哗哗注入河中,汇流后的河水沿河道向南蜿蜒流淌,灌溉周边农田。走至这里行人们会自觉驻足,尽管短暂,但已经倾听了泉声,谈论了胜迹,遥想前人也来此探奇,欣赏自然的美妙,刹那间养了精神,提升了情趣。现代化进展中,即便有人在快速的同一化生产模式下认识到古文化的独特意义,刻意保护,拥有老宅的村庄也在加速发展中改变或消亡,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在要求快速的节奏、简单的风格,甚至有时简易屋棚能用即可,许多建造讲究、雕刻精美甚至繁冗、修造时耗费时间的老宅已不适时宜,被人抛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村子变了面貌,焕然一新,唯有这自然的泉水尚保留了不变的永恒,它见证了生命的生死、枯荣与村庄的变迁。泉水是村里最老的长者,它生成于地下,从土崖流出,来到地层外界,日夜注视、关注着整个村庄,它目睹了一切,一定知道历史的每个时期来赏景的人,见到他们看到它时喜悦的神情,知道他们在谈论了它的美后去了何方。它也肯定知道哪些陶醉了的人一声声感叹不已,为它写下赞美的诗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古村周边多黄土,尤其夏季天旱无雨时节,空气干燥地表灼热,这里却水草茵茵,芦花飘曳,空气带着潮味,是难得的湿地。水带来生机。泉水落入河水,河水倒映出一轮明月,就形成了“苏溪夜月”美景。苏东坡究竟来过没有,“苏溪”到底是不是因他而名,可查真实史料数量寥寥。对更多普通人们,乐于相信并散播能令人惊异的传说,借助名人渲染,让普通的村庄出名,被写入厚厚的华夏史册,为人人皆知,自己就也感到有几分殊荣。民间传说增加了泉水传奇色彩,乐游山水名迹的苏大才子听说到大美山西苏溪村的景致,勾起游兴,欲一探究竟,闲暇慕名来到古刹资寿寺,与方丈到“苏溪夜月”景观处赏月饮酒吟诗。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又有何妨?弄不清真相,即便苏轼没来过,古村不会因之失色。资寿寺雷音大雄宝殿墙上行云流水般美妙的壁画,出自当地民间画师之手,技艺精湛,手法高超,犹如神来之笔,让人叹服,那线条自然得如泉水一样流畅,那色泽如泉水对面碑亭一样古老。时代变迁,古代壁画少了,小城山间古寺存留作品越发珍贵。在越来越多古村消亡的今天,人们来到这里,如饥似渴地欣赏古村、老寺、清泉的美。这个山西中南部小县城成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杰出代表之一。仅两公里之隔,人们在晋商故里静升古镇感受了北方古民居山西明清大宅院建筑、雕刻艺术的震撼之后,来到这里再一次被隐藏苏溪古村的美韵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泉水声声,古寺钟、鼓声阵阵,香烟袅袅。寺庙占地范围巨大,建筑数量可观,远近没有一家民宅可与之相比,别的寺庙也稍逊一筹。历史最多时期,全寺大小数个院子内拥有雷音佛殿、释迦佛殿、药师佛殿、弥陀佛殿、地藏王菩萨殿、白衣大士殿等近20座建筑。建筑威严庄重,主体色调柔和、略暗,显有几分深沉,穿越古今的佛像雕塑却犹如出土的宝藏,扫去满覆的尘埃后,依然带着历史的光芒熠熠夺目,闪闪发亮。它们告诉世人,工匠们当初耗费精力、时间将它们用心雕刻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成为艺术精品,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知道它们是有灵魂的,正如这村子,历经沧桑之后,一经人们稍稍用心关注,依旧会一片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返回至古寺,资寿寺占据古村制高点西北一角,这个“一角”却是最为厚重的一角。长长红墙随山势起伏,围着一圈殿宇,每座殿宇古老悠久,聚在一起,自然形成一个整体更为宏大的古老。从一个个大型瓦檐房顶,到下面的墙壁、门窗、梁柱,里面的雕塑、壁画、摆设,构成浓浓的古韵,散发着古味。数百年来,即便也饱受外界干扰,甚至遭遇种种不幸,在世事万物命途多舛的时代难免罹难,但沧海巨变,经过复建又复修,设计者们极力研究、工匠们极力还原,它们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始的美。数千平方米的古韵,尽显古村文化的时代特色与厚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唐代创建,后损毁,宋代修缮,后又严重损毁,元代、明代两次大的重修后,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遗迹。抚摸着石碑、木柱、雕刻、硕大的砖瓦,资寿寺给人年代感、历史感,有了积淀,因此也给了人厚重感。厚重却不压抑,我看到大雄宝殿房檐上方天空轻盈的蔚蓝,看到释迦佛、十八罗汉雕像眼里的慈祥、欢喜、愤怒、悲悯,人们塑造想象中的佛,寄托着人类思想,因此人为、有意地刻画想要的艺术效果。资寿寺的佛像显然是双重身份地存在着,既在佛界,庄严神圣超脱,与平常凡俗不同,也在人间,与我们一样尝尽生活百味。古村的经历又何不与我们一样?我想兴旺时,它自己也会快乐,衰败时,它自己也会黯然神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每次走进苏溪村,我都能感受到资寿寺浓浓的美韵,就想动动笔。关于这座古寺,我写过一篇文章,重点写了它的创建发展史与雕塑、壁画、藻井“三绝”艺术,刊发在《山西日报》副刊版。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当地打造全域旅游的今天越发受到特别的重视,近期又进行了一次大的壁画保护工作。保护工作完毕,我再次去感受,体验它古典艺术的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责任编辑:梁志友 韩 雅 闫春成 高 强 耿振芳 武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