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票友

敏格格

<p class="ql-block"> 今天小文的题目是,北京人的票友,欢迎您来捧场,不胜荣幸。</p><p class="ql-block"> 票友是戏曲界的行话,是指不以演艺为生的非职业演员,票友就是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乐师等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演出的地方叫票房,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按说所有戏曲曲艺行当都有票友,在北京京剧非常盛行,所以在北京一般说票友都是指京剧票友。</p> <p class="ql-block">我的侄女静姑娘戏装照</p> <p class="ql-block">  京剧在老北京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大家都知道在老北京上至皇上,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戏迷。<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北京人从来不说“看戏”,而是说“听戏”。早年间讲究“生书熟戏”,去书茶馆听书要听新书,没听过的,越听越爱听。去戏园子听戏,就要听熟悉的,</span>要是自己能唱两口儿更好。仔细品味名角儿怎么唱的。</p><p class="ql-block"> 过去老北京人去戏园子听戏常常是微微阖着眼睛,随着角儿的唱腔板眼在大腿上轻轻地敲打着节拍哼唱,这样才能更充分感受京剧艺术之美。</p><p class="ql-block"> 所以看戏不是“看”,而要“听”,一个“听”字,便有了京味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要说起王公贵族的戏迷来,那可以说数不胜数。著名的恭亲王奕忻,与其兄咸丰皇帝奕泞皆迷京剧。同治皇帝载淳与恭亲王长子载徵贝勒更迷京剧,不仅爱听,而且粉墨登场。肃忠亲王善耆,乃不折不扣的老戏迷,而且和名角儿同台演出,服从剧情,也不摆王爷架子了。</p> <p class="ql-block">戏楼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虽然北京人这么喜欢京剧,可是您得分清楚了,戏迷和票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戏迷本身也可以差别很大,有的能吹拉弹唱,有的基本是听戏。共同特点是热爱京剧。如果您痴迷京剧,甚至能唱几段,那顶多能算戏迷,只有非职业演员和非职业乐师才叫票友。</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吹拉弹唱的戏迷</p> <p class="ql-block">  我家全家都是戏迷。我还记得在我小时候,生活比较困难的年代,父亲还带领全家去剧场听四郎探母。回来大家分派角色演唱一段坐宫。</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老年以后,每天抱着一个半导体收音机听京剧,那个半导体收音机是父亲的宝贝,它一定给父亲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快乐。</p><p class="ql-block"> 父母对京剧的热爱,直接影响了整个家庭,父亲的三子成为了京胡演奏的琴师,父亲的孙女成为了资深票友,父亲的曾外孙女(我姐姐的外孙女)也有模有样一板一眼的演起了京剧。</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母亲</p> <p class="ql-block">姐姐的外孙女(父亲的第四代)</p> <p class="ql-block">  在旧社会,一般认为职业演员是用戏曲挣钱,票友是花钱买脸。所以一般家里条件比较好的都不让子女下海。在清朝,如果八旗子弟下海了,就会被削除旗籍,后果很严重。当然也有酷爱戏曲艺术,为艺术不顾一切的人。京剧界有很多是票友下海,并且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家。</p><p class="ql-block"> 言菊朋,著名的京剧大师,老生言派创始人,其位列四大须生之一。言菊朋大师1907年就读于清陆军学堂,1910年进入理藩部任录事。但是他却酷爱京剧艺术,尤其是喜欢谭鑫培大师的谭派老生,并且当时经常去听戏,也会经常唱戏,后来他以“请假唱戏,不成体统”的理由被撤职了。再之后言菊朋大师正式下海唱戏,并且在谭鑫培大师的谭派老生基础之上创立了言派老生艺术。</p> <p class="ql-block">言菊朋旧照</p> <p class="ql-block">  奚啸伯,著名的京剧大师,老生奚派创始人,位列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也是满族人,他不但出身高贵,还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气质。奚啸伯大师曾经在张学良司令行营中做录士工作,因为酷爱京剧所以后来也是正式下海从艺,并且拜在了京剧大师言菊朋门下。奚啸伯的唱念艺术委婉细腻、清新高雅,感情深沉,形成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犹如箫音鸣奏般的鲜明艺术风格。</span>世称“奚派”。</p><p class="ql-block"> 听父亲讲,奚啸伯跟我家是老亲。奚啸伯的哭灵牌是我的最爱,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奚啸伯旧照</p> <p class="ql-block">  李世济,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工旦角,宗程派,其是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干女儿。李世济老师也是票友下海,她曾经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学生,后来她因为酷爱京剧艺术,哪怕是义父程砚秋大师反对她也是毅然决然的选择肄业正式下海唱戏。李世济老师嗓音甜润、表演大方,其位列程派五老之一,是程派二代的代表性传人,尤其是后来改革程派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李世济老师</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新社会,各种观念都得到了更新。各行各业的人都平等幸福的生活。但是北京人喜好京剧艺术的传统没有变。每天在公园里,社区中都有大量的戏迷在尽情欢乐。有些已经成为资深票友。</p><p class="ql-block"> 例如,某社区在活动室召开京剧演唱会,每个演员都奉献出自己的拿手好戏,那一招一式都极其有范儿。</p> <p class="ql-block">某社区京剧演唱会演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京剧演唱会伴奏席</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热爱京剧的戏迷和票友。</p><p class="ql-block"> 首先说我的朋友英老师,他是老北京旗人后代,对老北京历史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span>本人又特别酷爱京剧艺术,主工老生。他的演唱委婉细腻,沉稳大气,成为资深票友,退休后仍活跃在舞台上。</p> <p class="ql-block">资深票友~我的朋友英老师</p> <p class="ql-block">英老师舞台照</p> <p class="ql-block">英老师和静姑娘同台演出</p> <p class="ql-block">英老师与谭派名票孟庆筑合影</p> <p class="ql-block">  第二要说说我三哥。我三哥主工京胡演奏。他从小就深爱京剧艺术,从少年时代起,直到今天他从未停止对京剧艺术的潜心钻研,与勤学苦练。<span style="font-size:18px;">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对于票友是同一个道理。</span>尤其对于乐器演奏来说,要付出多少辛苦练功才能小有进步,更别提还要学有所成,精益求精。这些只有他的亲人才有更深切的体会。每当他说起京胡来,总是如数家珍,演奏起来更是炉火纯青,技艺精妙,令人叫绝。</p> <p class="ql-block">资深票友琴师~我三哥寿先生</p> <p class="ql-block">京胡伴奏~我三哥寿先生</p> <p class="ql-block"> 下一个要说的是赵老师。赵老师可不是白叫的,她是真正的高中数学老师。赵老师主工旦角,酷爱京剧艺术,勤学苦练,不但本职工作做得好,票友也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资深票友赵老师</p> <p class="ql-block">  最后隆重登场的是我的侄女静姑娘,静姑娘从小就热爱京剧。因为全家都是戏迷,她受家庭的影响还去少年宫学戏。可是我们是老式家庭,旧观念太深,不支持从事这种职业,因此作罢。当然票友是可以当的。她就成为了不错的票友。曾获得全国京剧票友大赛全国总决赛的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静姑娘主工花旦。她的嗓音气质与花旦非常相配。如今仍活跃于各个舞台。</p> <p class="ql-block">舞台照~我的侄女静姑娘</p> <p class="ql-block">舞台照~我的侄女静姑娘</p> <p class="ql-block">舞台照~我的侄女静姑娘</p> <p class="ql-block">  票友是和戏曲相辅相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在今天依然有不尽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北京这块丰沃的土地上将会开出更美丽的花朵,让我们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出一分力,发一分光。</p><p class="ql-block"> 最后,谢谢您的捧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