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铂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常在静夜凝望窗外的远山,看它们在月色下如沉睡的巨兽,轮廓模糊却蕴含着无尽力量。那一刻,我总会顿悟:人这一辈子,恰似在这山峦之间穿梭修行。年轻时,我们怀揣着炽热的梦想,如破晓时分的晨露般清新无畏,铆足劲儿往山顶冲,渴望站上那最高之巅,俯瞰众生。可命运总会适时地降下考验,几场猝不及防的风雨,几个痛彻心扉的跟头,让我们渐渐明白,山路并非用以征服的战场,而是修行的道场。你看那石缝间倔强生长的青苔,柔软却又坚韧,将岩石的坚硬棱角磨出温润弧度,恰似我们的心,在岁月的打磨下,从最初的棱角分明,逐渐变得圆融通透。接下来,便是我于峨眉山的氤氲云雾间、华山的险峻石阶上、武夷山的青翠茶田中,一步一个脚印趟出的人生感悟——有攀登时的气喘吁吁,有下坡时的沉稳笃定,更有迷雾中那微弱却坚定的光芒。倘若你也正徘徊在人生的崎岖之路,不妨静下心来听听我的絮语,或许能在这些山路的褶皱里,寻得自己模糊的影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晨光如纱,轻柔地漫过石阶,我总忍不住蹲下身,细细端详那些青苔。它们顺着石缝的弧度肆意蔓延,将坚硬的棱角晕染成温润的曲线,宛如人生在岁月长河中被慢慢磨砺的模样。这让我想起走了大半辈子的山路——从初次攥着登山杖,在峨眉山清音阁那陡峭的石阶上瑟瑟发抖,到如今在社区后山的缓坡上悠然踱步,脚下的路始终在变幻:时而是嵌着碎石的陡坡,考验着我们的勇气与耐力;时而是覆着落叶的平路,给予我们片刻的休憩与思考;时而骤雨倾盆,让石阶变得湿滑如镜;时而浓雾弥漫,将前路藏成一团迷雾。但走着走着,我们便懂得了,所谓人生,不过是把每一步山路都走成修行的注脚:上坡时的喘息,是在积蓄前行的力量;下坡时的谨慎,是在沉淀内心的智慧;就连那些不小心踩空的踉跄,也在悄悄教会我们如何与失衡和解,如何在跌倒后重新站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道蜿蜒曲折,恰似命运的神秘轨迹。有人将人生比作奔腾的江河,我却觉得更像一条山径——既非一马平川的通途,亦非万丈深渊的绝壁,而是在峰回路转间不断攀援的修行之路。我出身贫寒,18岁那年,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血,扛起钢枪走进了军营,一待便是二十七年。那些年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犹如在华山千尺幢上艰难攀援,每一步都得咬紧牙关,脚掌磨出的血泡与山石的棱角反复较劲,却也锤炼出了一身火辣辣的性子。后来转业地方,原以为能像走武夷山的平缓栈道般顺顺当当,却没承想遭遇了人生的陡坡,摔了不小的跟头。可就像登山时踩空了脚,总得先稳住心神才能重新站起,我逼着自己直面现实,在逆境里一点点审视自我、重塑自我,将挫折化作前行的动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年轻时初登峨眉山,在九十九道拐前驻足仰望。石阶如银链般缠绕在山壁之上,陡峭处几乎与地面垂直,每一步都需屏息凝神,如履薄冰。同行者中有气喘吁吁、叫苦不迭的,也有半途折返、望而却步的,而我却在汗流浃背中顿悟:修行路上的成长,往往始于那些令人窒息的陡坡。就像转业地方后那段困顿的时光,起初只觉举步维艰,后来才明白,正是这些看似难捱的挫折,在喘息间让我们学会审视自我。希腊神话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看似永无止境的苦役里,实则藏着超越命运的自由——当我们不再恐惧重复的攀登,每一次抬脚都成为重塑自我的契机,每一次的坚持都让灵魂愈发坚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路上的雨季总来得猝不及防,恰如修行中突至的迷障。某一年深秋,我在华山北峰遭遇暴雨,浓雾如幕,将世界笼罩得一片混沌,三步之外的石阶都难以看清。那时恰逢人生低谷,前路如迷雾般混沌不清,是同行老者一句“迷雾是山的馈赠”点醒了我。果然,当云开雾散,阳光洒下,整座千尺幢的险峻尽收眼底,正如困境终有尽头,而穿越困境的过程,早已让我们的心态在修行中变得从容淡定。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的飞天,她们在飘带缠绕间舞动千年,那些看似束缚的丝带,恰是成就优雅的注脚,让她们在纷飞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美丽与灵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让我最震撼的修行领悟,来自武夷山的天游峰。当海拔408.8米的山风掠过连绵的茶田,我望着岩壁上扎根的古松,心中豁然开朗:生命的海拔从不在高度,而在每一次对抗风雨的坚持里。那些在岩缝中依然舒展的枝叶,教会我们真正的坚韧不是永不弯折,而是在困顿中积蓄向上的力量,如同逆风生长的花朵,愈发娇艳动人。正如尼采所言:“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每个被击倒的瞬间,都是生命在锻造新的筋骨,让我们在磨难中不断蜕变。转业后遭遇挫折的日子,我曾像被狂风骤雨打落的山茶,却在重新扎根时,触摸到了从未察觉的力量,原来觉醒并非惊天动地的顿悟,而是在挫折中找到改变自己的方法,像岩松在石缝里悄悄舒展枝丫,绽放生命的光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翻阅人生这本厚重的大书,重新品味已走过的路,才深深懂得: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个人不过是其中渺小的一滴水。生命的本质本就是苦多于乐,每个人都在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忧伤的轮回中穿梭。但只要心中常存爱心、美感与理想,挫折反而是向上的动力,能让生命更具张力。山路上的行者终会明白,下坡路同样需要修行的勇气。太白诗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道尽了人生的迷茫与困惑,但柳宗元却在永州八记中写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豁达。人生哪能一路向上?2013年退休后,我像走在下山的缓坡,终于学会在下坡时调整重心,在回旋处校准方向。那些曾经绊倒我的青石,终将成为未来回望时的风景;那些曾以为跨不过的坎,后来都成了生命里最深刻的刻度,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与蜕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暮色中的山道最显修行的魔幻。当最后一缕天光掠过武夷山的丹霞山脊,我常想起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其实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在书写修行的手稿:军营里被汗水浸透的迷彩服是青春的注脚,记录着热血与拼搏;转业后结痂的伤痕是岁月的批注,铭刻着挫折与成长;而那些在逆境中悟出的道理,终将成为后来者可借鉴的星光,照亮前行的路。光阴是最忠实的执笔人,无论苦涩或悲喜,都原原本本写在人生的册页里。就像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历经千年风沙的洗礼,反而在斑驳中显露出永恒的智慧。站在山巅回望,那些曾让我们颤栗的险峰,已化作脚下温柔的褶皱,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本就是一路收获,一路遗忘,一路改变——年轻时执着于“会当凌绝顶”,渴望一览众山小;后来在社区假山的石阶上,读懂了另一层深意:那些被无数脚掌打磨的弧度,恰是岁月最温柔的修正。退休后的日子像被重新校准的时钟,节奏慢了下来,心却亮堂了。周围人都说我变了,从前那股火辣辣的劲儿敛成了温和,多了份理性与从容。他们惊奇于我晚年生活的快乐,却不知这份快乐,是从“做人如山,望万物而容万物;做人似水,能进退而知进退”里慢慢熬出来的,是在岁月的沉淀中领悟到的人生真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抽屉里锁着早年的登山照,有一张在华山顶峰的留影,照片上的人眉头紧蹙,浑身肌肉都绷得紧紧的,像要与整座山较劲。如今翻看时忍不住笑——那时总想着征服,却不知山从不要谁来征服。前日雨后,见墙根处的青苔漫过石阶,明明柔弱无骨,却把坚硬的石头晕染出一片温润,这才恍然:晚年的通透,原是学会像青苔般与岁月共生。正如历经波折后才明白,面对挫折的积极与平和,从来不是对抗,而是像青苔包裹岩石般,用柔软的力量完成自我重塑,在岁月的长河中悠然自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友们凑在一起,不再比拼谁登过更高的山,反倒热衷细数谁的茶盏养出了更美的包浆。有位老中医说,人到暮年就像陈年的药渣,看似失去了药力,实则把最醇厚的药性融进了汤里。深以为然,就像山脚下的溪流,年轻时奔涌如箭,到老来化作深潭,水面映着云影,水底沉着月光,倒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水的本质。这一路修行而来,得到过、失落过,记住些什么,又淡忘些什么,最终都化作此刻的平静,恰如溪流归于深潭,宁静而深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最难得的是内心的安静与平和,安静的人,内心自会有一种深邃的澄亮。事实上,再黑暗的夜晚,远方的天空照样有星星。若能坦然面对、心态放平,在忍耐中让自己变得坚强,便可能在难言的忍耐之后,获得爆发的机会。善于忍耐,敢于用暂时的屈服处理不利境遇,人生自会更具张力,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些道理,都是我在峨眉山的云雾里、华山的石阶上、武夷山的茶田边,一步一步踩出来的,是岁月赠予我的宝贵财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暮色四合时,常坐在阳台看对面的山影。年轻时觉得山是静止的,如今才发现山也在慢慢变老——峰顶的植被逐年变迁,山坳的溪流日渐纤细,倒比人间的白发更藏不住岁月。但山从不说衰老,只是把岩层里的纹路拓得更深,让每道褶皱里都藏着风雨的私语。或许人生最后的修行,是学会做山路上的一块垫脚石。不必再追逐峰顶的风光,也不必介怀被后来者踩在脚下,只需在日复一日的静默里,把自己磨成最安稳的弧度,为后来者提供坚实的依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路上的行者终会明白,所谓修行的终点,不过是换种方式与山路相守。当我们不再是向上攀登的人,便成了山的一部分,在晨雾暮霭中,看着新的行者踏上征途,像看着年轻时的自己——那时不懂,原来所有的攀登,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坦然停下,在山的褶皱里,做一块懂得温柔的石头。而那些走过的上坡下坡,遇过的风雨迷雾,最终都成了修行路上最真实的刻痕,被光阴妥帖收进人生的大书,供回望时细细品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峨眉山的陡阶到社区后山的缓坡,从军营的磨砺到暮年的通透,人生这条山路,从来不是为了征服巅峰,而是为了在每一步起落中读懂成长。青苔晕染棱角的温柔,古松扎根岩缝的坚韧,溪流归于深潭的平静,都在诉说:修行的真谛,是与岁月共生,与自己和解。当我们终于像一块温润的垫脚石,安静地托举后来者的脚步,便懂得,所有的跋涉与沉淀,早已让生命与山路相融,成为永恒的风景。在这漫长的人生修行路上,我们不断探索、感悟、成长,最终在岁月的沉淀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备注:照片有的来自网络,感谢原创者的辛勤付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