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史话】(12篇):周道与《诗经·大东》

金章丘历史文化

周灭商后,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兴师东征后,周公愈发认识到强化对中原统治的重要性,于是大兴土木,兴建了东都洛邑,将殷商遗民迁居洛邑集中控制。西周便出现了东、西两座都城,镐京称宗周,由召公辅佐成王主持宗周政务;洛邑称成周,由周公主持成周政务。“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主之”,讲的就是这一政权格局。<br> 成周洛邑在周版图中,位居天下之中心,即所谓“中土”。以成周为本位,周人称近东地区(今豫东鲁西)为“小东”,称远东地区(海岱地区)为“大东”,章丘一带当属大东的范围之内。 周代章丘古图 <font color="#ed2308"><b> 一、两京格局:周道诞生的谋略基石</b></font><br><br> 周公站在伊洛之滨,脚下是湿润的黄土,眼前是奔腾的洛水。他手中的龟甲在灼烧中裂开纹路,那是上天应允的证明——这片“天下之中”将成为周人经略镇抚东方的枢纽。早在武王克商归途,“自洛汭延于伊汭”的建都构想已萌芽,然战事纷扰,直至三监叛乱烽火燃起,周公方得践行遗志。五年卜筑,七年功成,瀍水两岸崛起双城:西为王城,宗庙巍峨;东为成周,八师劲旅镇守。从此镐京称“宗周”,成王坐镇;洛邑号“成周”,周公总揽。“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主之”,一条无形的经略轴线贯穿东西五百里。<br> 谭城、东平陵与巨合城 东迁的殷商遗民行走在黄土夯筑的周道上,身后是故都朝歌的残影。周公以占卜之术巧迁“殷顽”:“初言徙黎水,卜之不吉;复卜洛邑得吉兆”,商人笃信鬼神,遂安然赴洛。他们不会想到,自己将成为营建新都的劳力,更在周人监视下永失复国之基。当二十万遗民在成周城外垦殖时,八师甲士的戈矛在阳光下闪烁——谋略智慧与军事威慑在此交融,铸成控制东方的锁钥。<br> 考古学家傅斯年考释其“近东”与“远东”,惠周惕谓之“东国之远近”。章丘谭国恰在“大东”边缘,这里将见证周道如何从军事动脉蜕变为吸血管道。 <font color="#ed2308"><b>二、周道如砥:军事动脉与财富枷锁</b></font><br><br> 其实、周道并非凭空而筑。商人在安阳时代已开辟辐射四方的通衢,周公东征后,“观于殷政,相土地之宜”,在商道基础上扩建升级。这些道路“如砥平直,如矢端直”,被称为“周行”或“周道”,实为经略控制东方的战略谋划。《周礼》载“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而连接两京的周道更堪称“天下脊梁”——它西起宗周镐京,东抵成周洛邑,再分三支延伸至齐、燕、淮夷,构成巨大的扇形交通网。<br> 周道上奔驰的马车负载着双重使命。初时,成周八师(殷八师)沿此路疾驰平叛,“伐录”“征鬼方”,康王时一次战役即“俘人逾万,获车三百”。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战绩背后,是周道输送的兵戈粮秣。然天下既定,周道渐成榨取东方的导管。满载葛布、陶器、粟米的车队昼夜西行,留下“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的贫瘠——东方人连草鞋都需反复捆扎以踏冰霜,财富却被公子们的华车掠往宗周。 《诗经•大东》 <font color="#ff8a00"><b>“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b></font> 谭国大夫目睹贵族的马车碾过如矢周道,车轮每转动一圈,东方的织机便多停转一刻。当“小东大东,杼柚其空”成为普遍景象,周道的光滑平整在诗人眼中已成锋利的剥削之刃。<br> 《诗经•大东》拓片(局部) <font color="#ed2308"><b> 三、谭国悲歌:大东史诗的诞生</b></font><br><br> 殷商故地,嬴姓谭国已存续三百年。作为伯爵诸侯(五等爵中最低者),它虽非姬姓宗亲,却以发达纺织与制陶技艺立足。当周道延伸至谭国疆界,这个东方古国被卷入一场文明劫难。据《春秋》载,前684年齐桓公灭谭时“尽毁其籍”,孟子解释:“诸侯恶其害而尽去其籍”。谭国三千年记忆,最终仅存地下零散陶片与一首收录于《诗经》的泣血之作——《大东》。今天要考证谭国的历史,除地下的大量陶片,再就是被收入《诗经》中的《大东》诗了<br> 《大东》作者的身份已成千古之谜。《毛诗序》指为谭国大夫,后世学者虽疑其无据,却公认出自东方诸侯国贵族之手。诗中“眷言顾之,潸焉出涕”的沉痛,绝非旁观者所能虚构——当诗人眼见族人脚缠破败葛屦,仰望贵族车队驰骋周道,国殇之悲与阶層裂痕交织成双重苦难。王符《潜夫论》称此诗上达周公后引发政策调整(“赋剑重而谭告通”),然康王责备晋侯宫室逾制,却对东方剥削视若无睹。 谭国故城遗址 然而,毁灭谭国的齐桓公不会想到,自己抹去的故国史籍,早已通过周乐官的采诗之笔,在《小雅》中化为不朽。当谭城废墟长出荒草,《大东》仍在王畿宴飨时被弦歌——东方控诉最终成了周人自我警示的镜鉴。 龙山驿站烽火台 <font color="#ed2308"><b> 四、天象之喻:星空下的政治隐喻</b></font><br><br> 《大东》最惊心动魄处,在于将人间苦难投射向浩瀚苍穹。诗人举首问天,但见银河璀璨却寒意森森:“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天河如镜,照见的不是神恩,而是星辰的失职与人间的荒诞。 <font color="#ff8a00"><b>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b></font> 织女星座位移七次(“七襄”象征周道车马不息),却织不出半寸锦帛;牵牛星明亮闪烁(“睆彼牵牛”),不能拉车载箱。南箕星张口如簸却不扬糠秕,北斗星状似酒勺却“不舀琼浆”。更讽刺者,箕星“载翕其舌”似在吮吸,斗星“西柄之揭”如勺柄倾斜——俨然要将东方脂膏倾入西方巨口! 中国近代文学家方玉润惊叹此段“光怪陆离,非人世所有”。诗人以天文意象构建双重批判:既揭露周人徒居高位却“不恤民瘼”,更痛陈星辰沦为“剥削帮凶”。这种将政治现实升华为宇宙图景的笔法,在《诗经》中堪称孤篇横绝。尤其“牵牛”“织女”二星被赋予人格困境,实为后世爱情传说的最早胚芽——虽然在本诗中,它们只是周人压榨东方的残酷象征。 西周时期遗址分布 西周时期遗址分布(二) <font color="#ed2308"><b> 五、史诗价值:东方记忆的文明密码</b></font><br><br> 《大东》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超越了个人哀叹,成为整个“大东”地域的文明证词。诗中“杼柚其空”印证了考古发现:鲁西豫东出土西周陶器远逊商代,暗示纺织业衰退;而“可以履霜”的葛屦,恰与章丘焦家遗址发现的草编遗存互证。当谭国大夫写下“有冽氿泉,无浸获薪”时(寒泉莫浸湿砍伐的薪柴),他不仅哀民生之多艰,更为即将“焚毁的文明发出预警”——十三个世纪后齐人焚谭,竟使此句成谶。<br> 这首诗最终被纳入周人礼乐体系,暗含深刻历史辩证法。周公营建成周时作《多士》告诫殷遗民:“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承诺给予生计;而《大东》展现的东方困局,恰是此诺言在边疆的破产。周王室保存此诗,或是为时刻警醒“天命靡常”——正如康王训诫晋侯“勿骄奢”,却难阻周道输送的财富腐蚀统治根基。<br> 清人马瑞辰道破天机:“大东极东,小东近东,合谓东国之远近也”。诗中地理概念实为周人统治视野的投射。当谭国大夫以“小东大东”统领全篇时,他无意间揭示了周道所维系的帝国本质:一条以洛邑为中心,按地理远近实施梯度掠夺的政治链条。《诗经•大东》是古谭国的一部史诗。 西周灭亡三百年后,孔子辗转于东方故地。车轮碾过残存的周道路基,他听见“《诗》可以怨”的回响在风中飘荡。<div> 《大东》开创的批判传统已渗入华夏文脉:屈原问天时银河闪烁的寒光,杜甫“牵牛织女遥相望”中的离乱之叹,皆可溯源于谭国大夫对星空的诘问。<br> 现代考古铲揭示出周道的真实面貌:洛阳东郊发现宽达15米的夯土路基,两侧散落车马器,印证“君子所履”的盛况;而大东地区的遗址中,纺轮数量在西周层锐减,恰与“杼柚其空”呼应。<br> 今日,平陵故城的残垣与汉代冶铁遗址并卧田间。三千年风沙磨去了周道路基的棱角,却未能湮灭星空下的诘问。当游客驻足“小东”地域的谭国遗址,或能听见风中传来《大东》的回响——那是东方古国将“周道如砥”的荣耀与“杼柚其空”的悲鸣,共同织入华夏文明的肌理。银河依旧,牵牛织女的故事已传遍人间,而最初的诗人,早将这种控诉升华为星光的寓言,照亮了历史幽暗的纵深。</div> <b>(文/图:翟伯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