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南京素以六朝古都,十三朝都会而闻名,尤其是东晋,南朝时期和明代,更是中国的中心。其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反展的水平。 南京博物院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南博现藏有文物43万余件,列全国第7位。国家一级文物1062件,列全国第4位,国宝级文物3件,列全国第9位。 博物馆内人山人海,当代青年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令人欣慰。 镇馆之宝“广陵王玺” 东汉,扬州甘泉二号墓出土,是唯一出土的汉代诸侯王金玺。金玺的主人是东汉时期的广陵王刘荆。 镇馆之宝“银缕玉衣“ 是西汉江都王刘非的王后的陪葬品,全长170厘米,由头罩,脸盖,前胸,后背,袖筒,手套,裤筒,鞋子等部件组成。它使用银丝编织了2600片玉片,重量约800克。 国宝“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又名陈璋圆壶,为战国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出土。此器口沿刻有记录壶的容量的铭文。圈足外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的字样,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齐国与燕国的战争。 该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国宝“西晋青釉神兽尊” 1976年出土于•江苏宜兴周墓墩,被列为国家文物局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该青釉兽是越窑产品,尊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兽体量大,神态逼真,造型独特,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 国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1960年发现于南京西善桥东晋至南朝宋帝王陵墓,由近300块古墓砖拼嵌而成,分两幅描绘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与春秋隐士荣启期。人物姿态各异,线条流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画,填补了六朝绘画史空白。 镇馆之宝“金兽” 1982年出土于江苏盱眙南窑庄窖藏,重达9100克,含金量99%,是中国迄今发现最重的古代金器。其造型似豹非豹,通体捶击斑纹,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环钮,底部刻有“黄六”二字,展现了汉代黄金铸造与捶击工艺的巅峰水平。该品应为西汉贵族镇库或祭祀所用,被称为“镇护之宝”。 镇馆之宝“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是明代洪武时期的瓷器。它于1957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的一座明代墓葬。这座墓葬是明初驸马都尉宋琥与永乐皇帝之女安成公主的合葬墓。釉里红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料装饰而成的瓷器,其烧制对窑温和环境条件的控制要求极为苛刻,成品率极低。此件是及难得的成功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镇馆之宝 “东汉错银青铜牛灯” 于1980年出土于江苏邗江甘泉山二号墓。灯座为一头体态雄健的牛,牛背托有可以转动的灯盘。牛体为空心,牛角延伸出向后弯曲的长管,长管通向圆形灯罩。在灯罩内燃烧的烟气经弧曲的长管吸入牛头和牛的体腔内,以保持室内清洁。该灯结合了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和使用功能,反映了东汉时期极高的金属加工技能和工艺水平。 镇馆之宝 “金蝉玉叶” 是国家一级文物。1954年出土于苏州五峰山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它发现于墓主人头部,伴随银笄,金银嵌宝玉插花等头饰,确认为贵族女子发簪组件。该制件通长5.3厘米,重4.65克,由黄金铸造的蝉与和田羊脂白玉雕琢的叶片组合而成。 新石器时代,寺墩遗址,神人兽面纹饰玉琮。 战国时期,涟水县三里墩出土,青铜错金银立鸟几何纹壶。<br> 战国晚期,涟水县三里墩出土,青铜马车和人俑。 西汉,盱眙大云山出土,错金银铜蹲立虎镇。 东汉,徐州土山汉墓出土,铜壶。 东汉,邳州山头汉画像石墓。<br> 这座墓葬由墓道,前室,后室和耳室组成。前后室的山墙和门柱,后室的厚壁以及耳室的门楣和门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画像。这些画像分为三层:下层描绘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过上富贵生活的祝愿。中层和上层则雕刻祥禽瑞兽等虚幻情景,体现了汉代人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向往和幻想。<br>4855, 东汉,泗洪出土,纺织图画像石。<br> 东汉,泗洪出土,纺织图画像石。<br> 东晋,南京合班村出土,青釉鸡首壶<br> 东晋,南京幕府山出土,黑釉鸡首壶<br> 南朝,石辟邪:这件辟邪是在1984年位于南京栖霞区的一处遗址中被发现的。辟邪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象征祥瑞辟邪的神兽,似狮而带翅膀。它有驱邪避秽的能力,被古人用于镇墓之用。<br> 唐代,唐三彩骆驼和人俑。<br> 唐代,陶舞俑。 南唐,人首鱼身,人首蛇身和人首龙身陶俑,出土于南京江宁区李璟墓。<br> 南朝,南京砂石山出土,陶牛车。<br> 南宋 缂丝人物图轴。 宋,刺绣达摩渡江图轴。 元朝,青花龙纹梅瓶。元代海运和陆路贸易兴盛,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瓷器运往西亚,东南亚,欧洲等地。纹饰上,元青花以花卉,龙凤,人物故事为主,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又融入外来元素。<br>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 是明代宣德朝官窑瓷。炉高58厘米,造型仿青铜鼎。它与一般白地蓝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蓝地白花,即以青花为地,白釉表现海浪。完整的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仅存一、二件,足以见其珍贵。 明代象棋 仇英是明代知名画家,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此 “曲水流觞图” 采用全景式构图,大青绿山水精工艳丽,人物繁多而错落有致。除了 “曲水流觞”, 另有“凉亭休憩”,“登高赏景”, “品鉴雅集” 等场景。 明崇祯,青花,西游记故事图,钵式碗。 油画 “木美人”,俗称 “烂大门” 是两幅厚木板上的油画仕女图。是明朝洪武年间新会人李仕昇任福建莆田县教谕时所得。1958年被收入新会博物馆至今。画像左右相对,人像面部显示出白人特征,长期被村民供奉求雨,损害严重。该画是中国最早的西洋油画之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油画史上的开山之作,它见证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初交流。 明朝佚名画家作 “徐光启像”。<div>徐光启是明代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早年师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重要的著作有天文历法方面的 “崇祯历书”,数学方面的 “几何原本” 译本,农学的 “农政全书”。 特别是 “几何原本“ 的翻译,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直到20世纪初,中国废科举,兴学校,以 ”几何原本“ 为主要内容的初等几何学方才成为中等学校必修科目。<br></div> “坤舆万国全图“ 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刻本已失传,现仅存万历三十六年 (1608)宫廷彩色摹绘本。图面由主图,附图,说明文字组成。主图是椭圆形世界地圏,涵盖五大洲,四大洋以及赤道,昼长线,昼短线,极圏,南北极等地理信息,9艘船只和鲸,海狮,犀牛等23 头动物散布其中。附国在主国四周,包括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食图等8幅天文地理国。说明文字是对地名,主图,附图的解释和利玛窦本人及他人所作的序文题跋。“坤舆万国全图“ 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是中西方地理观念碰撞交融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幅明代游文辉 (Manuel Pereira Yeou)绘于1610年的油画 “利玛窦“像被认为是中国人绘制的最早的传世油画, 这也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利玛窦像。利玛窦是意大利传教士,学者,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1610年去世。利玛窦将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引入中国,最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佚名 “北京宫城图轴“ 绘制了明代早期的北京宫城图。该图以中图对称形式绘出了六重宏伟宫廷建筑,分别是正阳门,大明门,承天之门,午门, 奉天门。奉天门前还有6头大象,寓意 “太平有象”。顾颉刚认为该画中的红袍官员可能是当时工部侍郎蒯祥。<br> 明代,三彩琉璃罗汉坐像。此罗汉可能是十八罗汉中的 “沉思罗汉“。该像可能是山西制造,是明代琉璃造像艺术的巅峰。<br> 明代,大报恩寺塔琉璃拱门。明代的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建造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是明成祖朱棣在“靖难”夺权之后所建。自建成至败毁一直是中国南方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1856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破坏了大报恩寺琉璃宝塔。<br> “胡笳十八拍” 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相传为东汉蔡文姬所作的古琴曲,以“文姬归汉”为主题,共分十八章。<br> 这副 “胡笳十八拍” 是明代摹本,绢本设色。画中可以看到:蔡文姬被左贤王代兵从陈留郡蔡府抓走 (第一拍),并被左贤王亲自押送北国,一路受到照顾(第二拍)。在匈奴生活的蔡文姬郁郁不乐,但左贤王很是体贴(第三,五,七,十拍)。蔡文姬归汉前夕,左贤王举行隆重的宴会,全家在席前痛哭作别(第十三拍)。左贤王亲自护送文姬到汉朝边境(第十四拍),带着孩子作别返回(第十五拍)。蔡文姬进入汉朝地界后,乘坐的驼车换成牛车(第十六拍)。蔡文姬一行在目的地城外停留休整(第十七拍)。回到蔡家,亲人团聚,一切都像兵祸之前一样完好,只是庭前的树木已经长大(第十八拍) 。 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绘 “杏园雅集图”。该图绘制于1473年,绢本设色。该图充分运用散点透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再现明代正统二年三月一日,杨士奇, 杨荣, 杨溥等九位内阁大臣在杨荣府邸杏园聚会的历史画面。画法工细,衣纹挺拔,色彩鲜艳,是一幅具有肖像性质的雅集图。 <br> 此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上层官吏的生活,可谓明初院体画中融汇史实风俗、传神并山水、花鸟体裁的代表作品。 明朝永乐,胡人铜像。<br> 上图: 明万历,南澳一号沉船出水,漳州窑,青花,缠枝花卉纹玉壶春瓶<div>下图: 明万历,南澳一号沉船出水,漳州窑,青花,仕女图折沿盆, <br></div> 左上: 明万历,南澳一号沉船出水,景德镇窑,五彩,开光,花卉龙纹盖盒<div>左下: 明万历,南澳一号沉船出水,景德镇窑,青花五彩,描金开光,莲池鹭鸟纹碗。<br>右图:明万历,南澳一号沉船出水,青花海水鱼纹瓜棱盖盒。<br></div> 明代落仇英款的 “南都繁会图”,国家一级文物。该画生动表现了明代晚期南京繁荣的社会生活与商业贸易的景象,被称为南京版的明代 “清明上河图”。从右边看起,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郊外的风景,有人或骑着马或坐着轿子行走在正道上,正向市区内行进。往前走,就渐渐地看见商铺,越接近中心,人就越多,且街市纵横,走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画中有寺庙,民舍,水榭,戏台,茶庄,金银店,药店,粮油谷行,猪行等。人物也是各有身份,大家正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或行走,或围观,或吆喝叫卖。除了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人之外,最惹眼的就是那无数竖起的白色标牌广告了,做生意的店铺面前,都挂着招幌,如“东西两洋货物具全” ,“立记川广杂货” ,“川广杂货” ,“万源号通商银铺”等,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画中走到尽头可以看到的是被长长的高墙所围住的精致宫殿,仿佛在雾气云端中不得窥见。 明代金发冠,南京栖霞山二号墓出土。<br> 明代德化窑,白釉杯<br> 此书为中国古籍 “四书”的意大利文和部分拉丁文手抄本。据考证,作者是明代到中国传教的利玛窦。作于1591-1593年。书中内容包括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r> 这些瓷器是克拉克外销瓷,是明代万历年间中国外销欧洲的定制瓷器。其装饰图案以中国风格为主,做了适当的改造以适合欧洲消费者。这些瓷器于2003年在沉没的万历号残骸上发现。万历号是葡萄牙人使用的远洋小货船,往返于澳门,马六甲,印度和马尼拉之间。货船的沉没可能是因为荷兰人经常在此抢夺葡萄牙货船有关。<br> 龚贤系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师承董其昌。龚贤工诗文,善行草,是一位具有现代意义的山水画大师。他对现代黄宾虹,李可染等人都有较深的影响。<br> 从“千岩万壑”图可以看出他采用明暗对山体进行刻画和造型,这已大大超出了传统中国画以线造型的范畴, 这在中国山水画中是创举。 以上文物包括各种明代的武器。其中明代洪武年间的铜手铳,佛朗机炮和火绳枪。明初火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专门使用火器军队的出现,被称为“神机营”。佛朗机炮是欧洲在15世纪发明的早期后膛炮,大约在明正德16年(1521年)传入中国。至明万历年间,明朝廷已制造约3-4万门体积不同的佛朗机炮,广泛用于舰炮,战车,守城等领域。<br> 明代,德化窑,白釉观音像。这些是所谓的“玛丽亚观音”,把观音菩萨像当成圣母像崇拜的一种替代行为。这是因为日本幕府对基督教实行禁教政策,日本的基督徒采用这种方法来保护自身信仰的同时避免被镇压。<br> 明代,三彩琉璃米勒坐像。<br> “瑞芝图”,明代董其昌作,绢本墨笔。董其昌是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擅山水,笔墨清秀中和,风格恬静舒旷。以佛家禅宗喻画。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本画仿米芾笔意,将那种烟雨迷蒙的云山表达得恰到好处。层次分明,主次有序。对山石的阴阳向被,疏密平斜都做了有条不紊的交代。<br> 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烧制的五彩 “西厢记” 瓷插牌一套。 此瓷插牌以 “西厢记” 故事为主题,共由九块瓷板组成,八块方形,一块圆形。分别为 “佛殿奇缘”,“僧房假遇”, “寺警”, “白马解围”,“衣锦荣归”,“莹莹听琴”,“堂前巧辩”,“长亭送别”,“草桥惊梦”。 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画家余明,纸本设色,明太祖正形象。此画是朱元璋正形象中最为标准的画像,是其壮年的形象。<br> 清代画家孙克弘,纸本设色,明太祖象。目前能看见的朱元璋的画像有两种。一种面如满月,相貌堂堂。一种面如残月,下颚突出,鼠须麻面。史料可查,明太祖至少在明嘉靖,万历时期就有上述两种容貌截然不同的画像流传于世。 据史学文献记载,朱元璋经常微服私访,有意掩盖真实面容。<br> “乔元之三好图” 是清代画家禹之鼎创作的纸本设色人物画。禹之鼎(1647-1716年)江苏扬州人,擅人物、山水,尤精肖像,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形神兼备,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获誉“当代第一”。此作通过生活场景刻画人物精神世界,体现清代文人画寓情于物的创作传统 。乔元之的面部用写真法绘出,勾染细腻,具肖像效果。仕女用笔也较工整,设色清丽,反映出作者另一种秀媚古雅的风貌。画中乔元之踞榻而 坐,后面的案几上书卷堆积如山;左边三个女乐人正吹拉弹唱,而右侧他的妻子和女仆抬出一瓮新酒。书籍、酒坛、女乐寓意着书、酒、音律“三好”,充分展示出主人公豪宕放纵,不拘一格的性格特征。<br> 清乾隆,墨彩描金,耶稣受难图盘。在明代万历年间(1601),当利玛窦第一次来到中国时,他所携带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不为中国人理解,被认为是对皇帝的诅咒和于巫术有关。为此,他被拘押在山东临清半年。<br> 清代,佚名画家,史可法像。史可法(1602年—1645年),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末政治家,军事家,抗清名将。<br> 左图:清,十二时辰坠力铁壳天文钟。右图:清,十二时辰坠力铜柱天文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