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之(4)——非斯古城、伊芙兰

王菁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8日上午8时我们离开了舍夫沙万蓝色小镇,前往四大皇城之一的非斯古城,途经一个休息区,这是一个小型酒店兼停车场,风景优美,虽然只停留了二十分钟,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有十几个房间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  一个很漂亮的游泳池。</p><p class="ql-block"> 在摩洛哥的很多酒店都有游泳池,并对外售票。摩洛哥人爱运动,经常拖家带口来游泳。我们的出团通知书上没有告知这一情况,所以没有人带游泳衣。估计在大家的认知中,非洲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等我们到达非斯金鼎中餐厅时,时间已近下午一点。</p> <p class="ql-block">  在非洲的中餐厅很少,在当地人眼里吃中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这家中餐厅老板是河南人,老板娘是东北人,做的饭菜很合大家的口味,吃了好几天蔬菜沙拉加塔吉锅,再来吃中餐,实在是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  吃完饭中饭,我们在当地导游(一个将近八十岁的当地老人,身材高大魁梧)和全陪导游的带领下,步行从布日卢蓝门进入非斯麦迪那,也就是非斯的老城区。</p><p class="ql-block"> 布日卢蓝门,简称蓝门,它处于古城中两条道路的起点,蓝门非常漂亮,城门向外一侧镶嵌满了蓝色的马赛克瓷砖,古典且充满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  非斯的麦迪那即非斯的老城区,它的创建较早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末期,伊德里斯王朝在公元808年定都在这里,使这座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阿尔摩哈德王朝时期,非斯麦地那已经发展成现在人们所看到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非斯麦迪那规模非常大,有近一万条小巷,狭窄曲折,像是迷宫一般,导游要大家跟紧她,全团要统一行动,如果跟丢了,自己很难走出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去看了麦迪那的菜市场。</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卖点心的摊子,点心上爬满了蜜蜂,据说蜜蜂爬的越多,说明这家的点心越好吃。</p> <p class="ql-block">  导游竭力劝我们买这个仙人掌果,但大家都没有尝一尝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参观卡鲁因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卡鲁因清真寺位于非斯老城区,是伊斯兰教重要圣地之一,始建于公元859年,由突尼斯难民建造,现为摩洛哥最古老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融合伊斯兰与摩洛哥传统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精美,包含马赛克、雕刻和拱门等艺术元素。庭院中央设有天井及净身水池,可容纳约2万人同时祷告。</p><p class="ql-block"> 卡鲁因清真寺作为卡鲁因大学的前身(世界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比牛津大学早390年),长期教授《古兰经》、伊斯兰法学和天文学等学科,其图书馆藏有数十万册伊斯兰教书籍,包括8000多册珍贵手抄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真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曾经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卡鲁因清真寺的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卡鲁因清真寺的正大门,一般情况下大门都紧闭。那位当地的导游叩开门,与开门的老人耳语了几句,看门老人就打开了大门,让我们远方来的客人一睹院子里面的真容。</p> <p class="ql-block">  大家轮流拍了照片,大门随即又关上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一家金碧辉煌的手工艺制品商店,各种各样的阿拉丁神灯吸引了我们的眼球。</p> <p class="ql-block">  伊德里斯王朝在公元808年定都在非斯时,绝对没有想到后来人口的增长问题,聪明的非斯人将房子一层层地加高,解决了子子孙孙的繁衍问题。</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有坡度的小巷子里,有个小男孩骑车带着比他小几岁的妹妹,前面都是我们的团友,他丝毫不减速,就这么一路骑过去,让人心惊胆战。</p> <p class="ql-block">  终于走到较宽的路上,这儿还有卡鲁因清真寺的一个大门。</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制作铜器的作坊集市。</p> <p class="ql-block">  有人去观看铜匠制作器具,当地的导游举着导游旗在等。</p> <p class="ql-block">  去参观乔拉制皮场(外观)。</p><p class="ql-block"> 非斯古城里颇具色彩的景点就是皮革染坊。在迂回曲折的小巷迷宫中,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据说非斯是世界上极少仍保持传统皮具染色方法的地区之一。当地人用驴子送来皮革,再将它们放入一格格染槽中,保留着传统搓揉及风干的古老方法,让天然植物的颜色在皮革上美丽地呈现出来。这里的皮革制品在北非享有盛誉,主要得益于每道工序依旧严格地按照传统工艺流程进行。</p> <p class="ql-block">  皮革厂的侍者在楼梯口等我们,给参观的我们每个人发一枝薄荷叶,要我们将薄荷叶放在鼻子处,不至于被刺鼻的气味呛到。</p> <p class="ql-block">  我爬到楼顶忙着拍照,就把薄荷叶放在了窗边,薄荷叶盖不住那种刺鼻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房屋高处俯瞰了整个染坊。</p> <p class="ql-block">  工人工作很辛苦,工作环境很恶劣。</p> <p class="ql-block">  我们拍了几张照片,之后被带到皮具陈列室,每一层的产品不同,颜色都比较鲜艳,款式基本上是当地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团里没有人青睐这些皮具,可能是皮革厂的气味太刺鼻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将结束当天的参观活动。导游说她带的团,每次在非斯古城都要花很多时间拍照,但我们这个团只用了别的团的一半时间,她很遗憾!我想,顶着烈日,穿行在狭窄曲折的小巷子里,大家估计都很想回到酒店去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街边等大巴车。</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住宿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  晚餐后,我们在非斯新城散步。</p> <p class="ql-block">  在非斯大街上骑滑板车的人很多,有大人,也有小孩,其中大人居多。</p>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9日上午8点,我们坐大巴前往撒哈拉沙漠腹地梅祖卡,途中在伊芙兰小镇停留了半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伊芙兰小镇位于阿特拉斯山脉中部,海拔1650米,气候凉爽湿润,冬季常降雪,夏天气候宜人。以其阿尔卑斯风格建筑、冬季滑雪和夏季避暑功能闻名,素有“非洲小瑞士”之称。</p> <p class="ql-block">  伊芙兰小镇始建于1929年,由法国殖民者规划为度假城,保留了尖顶木屋、林荫道等阿尔卑斯建筑特色,街道整洁且规划有序。</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独立后,当地阿拉伯人逐渐融入,扩建了清真寺、市场等设施,但欧式风貌仍占主导。</p><p class="ql-block"> 全镇只有两万人。</p> <p class="ql-block">  伊芙兰小镇最出名的石狮子雕塑位于小镇中心广场。石狮子雕塑是伊芙兰的标志性建筑,由二战期间一名德国战俘雕刻,用以纪念1922年在提什卡被猎杀的最后一头野生巴巴里雄狮。这座雕塑不仅承载历史记忆,也成为游客必打卡的象征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  在伊芙兰小镇上还有座阿卡韦恩大学清真寺,我们因时间有限,没能去打卡。</p><p class="ql-block"> 在导游的催促下,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伊芙兰小镇,大巴向撒哈拉沙漠驶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