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瞪大眼:“一支笔写宇宙规律,一根拐棍指点万里江山”——毛泽东到底怎么做到的?”

司马建国

<p class="ql-block">【微信搜索得胜主义公众号,我们一起学习研究毛主席战略思想】</p><p class="ql-block">【写作感悟】从早上8:00~11:30,定稿本文后眼睛又酸疼了,但心情非常愉快。学习应用毛泽东主义认识解决新时代存在的国家企业个人问题,会事半功倍,会是一种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谢谢郑州于同志齐正。这位同志读过很多书,我和他见过一面,虽然比我小几岁,但对社会的认识的观点很务实并且很创新。</p> <p class="ql-block">前 言</p><p class="ql-block">同志们:</p><p class="ql-block">百年风雨雄辩地证明:毛泽东思想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关口,国家、企业乃至个人面对的一切新挑战,归根结底仍需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中去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此,在微信我们开设“德胜主义”微信公众号,定位为“新时代毛泽东思想研习营”。平台将不定期推送经典解读、案例剖析与实操指引,敬请关注、广为传播,让我们共同研究、学习、运用毛泽东思想,解决新时代面临的一切问题!</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瞪大眼:“一支笔写宇宙规律,一把枪定万里江山——毛泽东到底怎么做到的?”</p><p class="ql-block">作者:司马建国</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壁炉烧得正旺。斯大林把一份来自西柏坡的电报递给米高扬,吐着烟圈问:“这个毛泽东,既写《实践论》《矛盾论》,又把百万大军调度得如同交响乐团——怎么做到的?”一句话,把哲学家的沉思与统帅的杀伐同时推上桌面。七十五年后回望,这句问话像一束探照灯,照见了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思想-行动双螺旋”:毛泽东用一支笔勾勒世界矛盾,又用一把枪改造世界格局。今天,当全球战略家仍在为“认知—执行断层”而苦恼时,重新拆解这道“斯大林之问”,或许正是我们寻找未来胜负手的第一把钥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问题的提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大林的问题,其实暗含一个假设:哲学与军事是两条平行轨道。毛泽东用一生给出了中国式回答:当哲学沉入泥土、接上地气,它就会生根发芽,长成漫山遍野的枪杆子;当枪杆子有了哲学的灵魂,它就不再是盲动的暴力,而成为改天换地的杠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哲学与战争的“双向奔赴” </p><p class="ql-block">1. 哲学首先为战争服务,又在战火中淬炼成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指挥权几易其手。毛泽东在“鸡鸣三省”的担架上,用《实践论》的框架说服周恩来等核心将领:军事路线分歧不是个人恩怨,而是“认识论”之争——不了解中国实际,必然导致战略误判。三个月后,四渡赤水把3万红军从40万敌军缝隙里带出,毛泽东把哲学上的“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成战术上的“声东击西”,完成了认识论与战场实践的第一次闭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延安窑洞的烛光下,毛泽东用九天时间写出《论持久战》。这篇雄文既是军事方案,也是哲学文本:用“矛盾转化”解释强弱易势,用“量变-质变”推演出抗战三阶段,用“否定之否定”预判日本帝国主义的败亡。文章一经发表,震动了国共两军,“速胜论”“亡国论”同时哑火,哲学直接转化为4亿人的战时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战争反哺哲学,把经验升华为方法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开篇即言:“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毛泽东明确区分“经验”与“经验主义”:前者经过抽象上升为规律,后者停留在感性层面。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循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时期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十六字诀,在《矛盾论》里被提炼为“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普遍方法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论十大关系》里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统筹兼顾、综合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的“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在1957年莫斯科会议上被升华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国际斗争哲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能力矩阵:如何把“纸上辩证法”变为“战场主动权” </p><p class="ql-block">1. 调查—研判—决策—验证的闭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延安要求所有团以上干部“每战必做战斗详报”,其实就是把哲学里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嵌进军旅日常。1947年沙土集战役前,他亲自修改华野的《情况与任务》报告,要求逐条标注情报来源、矛盾性质、转化条件;战役结束48小时内,再对比原报告做“复盘”。这种“纸上推演—沙场验证—再回炉总结”的机制,让哲学成为可复用、可检验的决策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战略弹性:同一时空的多重节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顾问团曾问中国同志:“为何你们的战役节奏忽快忽慢?”陈毅回答:“主席教我们‘战略上内线持久,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毛泽东把《孙子兵法》的“以迂为直”翻译成现代语言:战略上“磨时间”,战役上“抢时间”,二者矛盾又统一。1950年解放海南岛,先用四个月“慢炖”木船训练、潮汐侦察,再用9小时“快炒”登陆,一举撕开薛岳号称“伯陵防线”的铁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群众路线:把哲学翻译成日常语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哲学如果只停留在领袖大脑,永远无法指挥千军万马。毛泽东的天才在于“降维”——把“对立统一规律”翻译成“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十二字口诀;把“量变到质变”翻译成“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战术金句,让不识字的战士也能秒懂辩证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当代镜鉴:思想-行动模型的全球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从硅谷到日内瓦,战略家们都苦恼于“认知-执行”断层:会议室里高瞻远瞩,落地时面目全非。毛泽东的启示在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矛盾分析”替代“SWOT 分析”,动态扫描外部变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实践论”替代“PDCA 循环”,把复盘写进制度而非挂在墙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群众路线”替代“用户思维”,把战略翻译成最前线能复述的语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战争指导思想,铸就了克敌制胜的锐利武器。”这句话点明了毛泽东留给世界的最大方法论:哲学不是书斋里的概念游戏,而是可以按小时、按公里、按子弹计算的战斗算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大林的问题,其实暗含一个假设:哲学与军事是两条平行轨道。毛泽东用一生给出了中国式回答:当哲学沉入泥土、接上地气,它就会生根发芽,长成漫山遍野的枪杆子;当枪杆子有了哲学的灵魂,它就不再是盲动的暴力,而成为改天换地的杠杆。今天,无论国家竞争还是企业鏖战,谁能重建“思想-行动”的实时反馈系统,谁就能拥有下一个时代的主动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正是毛泽东留给21世纪的遗产:把辩证法写成兵法,又把兵法上升为哲学,最终让思想与枪杆子在同一支部队里奏出胜利交响曲。</p><p class="ql-block">【作者系龙泰智库首席战略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