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沈阳博物馆、沈阳市文博中心</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清代外销艺术品展),正在沈阳博物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自秦汉以来,南海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黄金水域”。</p> <p class="ql-block">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对遥远的东方文明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对远渡重洋而来的东方商品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757年,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唯一的通商口岸,到了18世纪后期,西方各国陆续在广州设立商馆,催生了大规模的商品订单,除了陶瓷、丝绸和茶叶等大宗商品外,银器、漆器、牙雕、通草画等精美工艺品从广州出发,经由南海这一重要枢纽,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p> <p class="ql-block">粤海关隧管地区</p><p class="ql-block">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实行严格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并管理外商和外船,黄埔作为西方各国商船停泊的港口,澳门作为来华贸易的西方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p> <p class="ql-block">同文街街景</p><p class="ql-block">清代的广州由于外贸繁盛,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琳琅满目的东西洋货,南北土特产汇聚一地,其中,位于十三行街区的同文街,地处丹麦馆和西班牙馆之间,街道两侧均为中国人经营的各类店铺,这里出售的各式中国商品深受外国商人和水手的喜爱,成为当时广州贸易繁荣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同文行的创始人潘振成(1714~1788),他创办的同文行在十三行商馆中一直是佼佼者。到了1780年,潘振成已经成为中外公认的商行领袖,潘振成年轻时曾前往菲律宾,并在马尼拉从事贸易,这次经历为他日后参与银行的贸易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据说,潘振诚能熟练使用西班牙语,这使得他在于外商交易时,比其他行商更具优势。</p> <p class="ql-block">丝路华彩,外销瓷</p><p class="ql-block">万小池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质载体,特质本土窑口烧制,专为海外市场定制的外销型陶瓷制品。由丝绸、茶叶、瓷器构成的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体系中,陶瓷制品因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和文化属性,承伟跨文化交流中最具代表性的东方物产。考住史籍,中国瓷器外销肇始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历经宋元时期的技术革新与贸易网络拓展至清明之际于臻于鼎盛。</p> <p class="ql-block">广彩,全称“广州织金彩瓷”,是清代专为外销市场创造的釉上彩瓷品种,已构图紧密,色彩鲜艳,富丽堂皇为特点。请以景德镇白瓷为胎体,将根据欧美客商的要求在广州加烧制而成,因工艺特征与地域属性得名。</p><p class="ql-block">广彩顺应外销需求而产生,伴随着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在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工匠开始用西方绘画技法在实际上描绘人物、花鸟、昆虫、宗教典故、神话、田园、文学场景、奇闻异事等各种题材,直接临摹欧洲商人带来的西洋风景人物绘画等,逐渐形成独特的广场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欧洲定制纹章瓷</p><p class="ql-block">纹章瓷因此向上绘有欧美个人、家族、皇室、公司或城市的纹章而得名,又称徽章瓷,纹章瓷属于南阳加工的订烧瓷,既由中国工匠按照欧洲商人提出的种类、造型、式样、纹饰、工期等需求烧制而成,它既有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特点,满足了欧洲上层社会彰显血统、联盟和凸显身份的需求,体现了精美典雅的欧洲装饰风格。</p><p class="ql-block">西方人到中国订制纹章始于16世纪上半叶,18世纪纹章订制渐趋普遍,纹章瓷质量上乘,又是欧洲上层社会专属,曾飘洋过海深入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瑞典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引领了西方崭新的生活方式和奢华的艺术情趣。</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是指在素胚上用钴蓝料绘制图案,施上透明釉后,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的以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其器型以日用瓷器为主,除了常见的盘、碗、杯、碟、瓶、壶和罐外,受出口贸易的推动,出现了专门为满足欧洲需求生产的西式餐具,如奶油深盘、带把杯、果盘、咖啡壶、汤盆、盐罐等。</p> <p class="ql-block">外销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更迭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销瓷器贸易初始时期,主要是购买传统中国器型。</p> <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是外销兴盛时期。欧洲消费者的使用需求促进的具有西方特色的青花瓷器的生产。这一时期的瓷器以改装器型为主,由于欧洲人在制作饮品时常使用勺进行搅拌,带把手手的瓷杯成为更加便利和省力的选择。因此,是否带把手成为区分外销瓷器和内销瓷器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克拉克瓷盘</p><p class="ql-block">克拉克瓷词,荷兰语,是从明代万历至清代初年景德镇及福建若干窑场出产的一种主要用于出口的青花瓷、将中式青花瓷盘样式与西方餐盘样式相结合,有圆口与花口之分。</p><p class="ql-block">画片内容来源广泛,有动植物、山水、人物、吉祥图案乃至中外文学,开关划片之间一般也不留白,通常填绘锦地等辅助纹饰,开光画片的绘画仍然是中国传统技法,内容与传统纹样为多数,也出现了大量的阿拉伯籍欧洲主题,市的整体布局则完全是外来的。</p> <p class="ql-block">伊万里风格</p><p class="ql-block">清初,受战乱影响,景德镇窑业生产一度中断,荷兰人转而向日本订烧瓷器,其中以日本有田烧造的“伊万里风格”瓷器最富盛名。这种外销的有甜烧瓷器在纯白的质地上施加青花,矾红和描金,青丽而豪华,在欧洲颇受欢迎。景德镇瓷业恢复的康熙年间,应欧洲市场所需,日本伊万里装饰风格被引入的景德镇,造成这一时期景德镇伊万里装饰风格的流行。</p> <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为外销青花瓷器贸易后期,这一时期的生产主要受到欧洲人生活场景需求的影响,涌现出一系列特殊器型,如香槟桶、马克杯、调味瓶以及动物造型的瓷碗等。与内销瓷器相比,外销青花瓷器的器型通常稍大。在保留中式独特艺术风格的同时,外销瓷器的造型逐渐趋向欧洲人的审美需求,融入了更多的设计元素,使其既具备实用性,又符合欧洲市场的品位。</p> <p class="ql-block">在18世纪,由景德镇工匠制作的一种独特的瓷器——外酱釉内青花瓷,因其主要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转运,而被欧洲人称为“巴达维亚瓷”。这种瓷器受西方人的喜爱,被用作茶具和咖啡具,完美迎合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式茶文化以及新兴咖啡文化的热烈追捧。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载,巴达维亚港每年出口至欧洲的瓷器数量高达3,000,000件,这一数字充分凸显了,其在海外贸易中的显著地位。</p> <p class="ql-block">彩瓷</p> <p class="ql-block">在1730年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和雇员利用职务之便在中国定制了大量的瓷器,引领的英国对中国瓷器的热潮。1730年以后,英国社会更多的人群,包括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的内部人员、律师、会计师、手工业者、皇室成员、贵族、地主豪绅、海外定居的英国人以及各种公司和社团,都参与到了中国瓷器的定制中。</p> <p class="ql-block">五彩</p> <p class="ql-block">五彩</p><p class="ql-block">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其中的红彩常为主色。在以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色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精彩如低温烧成,为了增添层次感,再配以其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通常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p><p class="ql-block">五彩是在宋元时期,釉上加采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宣德时已出现五彩,但当时的釉上,彩多以红绿黄三色为主。到了嘉靖、万历时期,官窑釉上彩瓷开始结合釉下青花和多种釉上彩,形成了青花五彩的风格。清康熙时期发明的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时期始,粉彩盛行,而粉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因此其质感不如粉彩柔软,故又称“硬彩”或“古彩”。</p> <p class="ql-block">矾红彩</p> <p class="ql-block">矾红彩</p><p class="ql-block">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色般的红色,没有铜红纯正鲜艳,但呈色比较稳定,烧造工艺比高温铜红容易得多,因此,御器厂便以矾红取代了铜红。清代矾红被大量使用,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它与其他色彩相结合,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提升持续的艺术美感,清代康熙时期,以矾红彩描金作瓷器装饰颇为盛行。</p> <p class="ql-block">粉彩</p> <p class="ql-block">粉彩带座堆塑投壶</p> <p class="ql-block">粉彩</p><p class="ql-block">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通常被称为软彩。粉彩的创烧始于清康熙晚期,并在雍正,乾隆两代达到了成熟,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种色彩呈现出层次分明的变化。硬采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轻逸,粉彩的社会公艺,首先使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用芸香油调和彩料。乾隆时期,清宫档案中也称粉彩为洋彩。</p> <p class="ql-block">通草画,又称米纸画或蓪纸画,19世纪初在中国生产并销往海外,成为中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齐绘画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广州及珠江流域的风貌、中国人物、商品贸易、社会风俗、动植物、以及丝绸、瓷器和茶叶等题材。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与日常生活,也反映了中心艺术风格的碰撞与融合,通草画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艺术产物,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交流。</p> <p class="ql-block">通草画</p> <p class="ql-block">通草化因其造价相对低廉,体积轻巧便携,深受海外宾客和商家的青睐,可称为这一时期最流行的东方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清代我国外销银器,主要的外销银器商铺集中在广州十三行商管区的同文街、靖远街,以及河南的花地一带。</p> <p class="ql-block">清代外销漆器,在工艺上主要有款彩、描金、彩绘和镶嵌四类,其中以黑漆描金漆器占绝大多数,其次为款彩漆器。</p> <p class="ql-block">铜胎画法琅,又称“画法琅”,是金属胎珐琅工艺的一种。其制作过程是在红铜胎上涂一层白法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光滑的表面上使用各种珐琅料和金绘制图案,最后经过焙烧完成。</p> <p class="ql-block">画珐琅是清代珐琅器中的一类珍贵品种,最早出现在15世纪中叶的欧洲,由佛朗德斯发现。到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里摩居(Limoges)的画珐琅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初期,画珐琅艺术通过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传入中国,当时被称为“西洋法琅”或“洋法琅”,这种艺术不仅体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18世纪中西方文化的互动。</p> <p class="ql-block">法琅</p> <p class="ql-block">清代外销牙雕是最具代表性的外交艺术品之一,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样式及装饰纹样,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工艺,又吸收了海外技艺的精华,还受到了欧洲时尚消费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牙雕国际象棋♟️</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清代,中国外销艺术品,作为中西方海陆贸易的实物见证,不仅凝结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展现了那个时代跨国交流中的文化创新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清代外销艺术品展),正在沈阳博物馆展出。</p><p class="ql-block">推荐对清代中国🇨🇳外销瓷器,感兴趣的朋友,前往沈阳博物馆参观,因为,这是我除景德镇瓷器博物馆之外,所参观过的种类较多、瓷器精美、介绍详细的一次有关中国🇨🇳瓷器的展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