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瘦意悠长

三石

<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来到了春意盎然的瘦西湖。景区以瘦西湖水系为主体,整体景观借鉴北方宫苑“园中园”组景方式,采用中国画散点式构图,将人文与自然景观融合,兼具南秀北雄的建筑风格,享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是古运河与护城河连缀而成的狭长河道,水域仅占36公顷,远小于杭州西湖的6.39平方公里。其水道弯曲狭长,从形态上看较为“瘦长”,与杭州西湖的“开阔”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乾隆元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将扬州的保障湖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诗中用“瘦”字形容扬州湖面狭长如带、清秀婉约的形态,又通过“销金一锅子”暗指扬州与杭州相似的奢靡消费风气,使得“瘦西湖”之名正式进入大众传媒的视野,被文人雅士广泛传播 。</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扬州盐业繁盛,盐商斥资疏浚保障湖,沿河修建亭台楼阁,形成“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园林盛景。乾隆南巡时,盐商为迎合皇家审美,进一步打造湖上二十四景,使保障湖成为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园林典范。“瘦西湖”之名也成为了扬州盐商文化与园林艺术融合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1957年7月1日,原扬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劳动公园正式命名为“瘦西湖公园”,请著名书法家孙龙父先生书写了瘦西湖匾牌,<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园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 从瘦西湖南大门入园后,迎面而来的大道是“长堤春柳”,它是一条从虹桥延伸至徐园门前的600米长堤,东侧为湖水,西侧是花圃,沿途有五景,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是瘦西湖的经典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徐园是民国时期江苏大军阀徐宝山的祠堂。徐宝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年轻时因砍杀了一个强奸妇女的旗士被朝庭通辑而落草为寇,随着土匪势力的不断扩大,成为镇江杨州一带的大盐枭,后被招安,成为黑白两道通吃的朝庭命官;武昌起义后他追随孙中山,为辛亥革命立了功,被民国临时政府任命为第二军上将军长参与北阀。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他却转而反对孙中山,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多次破坏南方革命党人的行动,经革命党人劝说无效决定将其除掉,根据他喜欢文物的特点,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花瓶炸弹送到他家,当徐宝山打开花瓶盒子时当场被炸死。</p><p class="ql-block"> 徐园门额上的“徐园”二字由晚清扬州名士吉亮工书写,字体特别之处在于用了两种不同字体,“徐”为行楷,工整苍劲,“园”为行草,潦草飘逸 。在同一门额中使用不同字体的情况较为少见,却比例和谐,遒劲有力,堪称门额中的佳作 。</p> <p class="ql-block"> 小金山是瘦西湖最大的岛屿,建筑密集,园内古色古香,院外侧有一“枯木逢春”的奇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枯木逢春</p> <p class="ql-block"> 小金山门前有一对造形“萌态”的石狮,<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对石狮不同于传统石狮的威严,以歪头憨笑的姿态示人,暗含“笑迎八方客”的友好。</span>公狮子脚下踩着乾坤球,象征着权力与统御,寓意掌控天地、国泰民安;母狮子怀抱小狮子,代表着母爱与繁衍,象征家族人丁兴旺、子孙绵延,传递出对家庭和睦、后代昌盛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五亭桥是扬州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见证了扬州的历史变迁。该桥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桥上建有五座亭子,造型独特,桥身由青石砌成,中秋之夜,十五个桥洞洞洞衔月,与周围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评价其为“最秀美的、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p> <p class="ql-block"> 位于五亭桥南的白塔,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仿照北京北海的白塔样式修建,塔身内供奉着观音大士像。</p><p class="ql-block"> 当地流传着“一夜造白塔”传说:相传乾隆皇帝南巡到扬州,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时,他说这里很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 ,扬州的盐商们听闻后,为了讨好皇帝,召集工匠,以盐包为基础,纸扎为表面,一夜之间堆出了一座白塔 。第二天清晨,乾隆开轩一看,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天降之物,乾隆皇帝大悦。</p> <p class="ql-block"> 钓鱼台位于瘦西湖南岸,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曾是乾隆皇帝垂钓之处。钓鱼台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站在斜角60度,北边圆洞可见五亭桥横卧波光,南边椭圆形洞则正对巍巍白塔,一彩一素,一横一卧,堪称绝妙。</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桥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桥身由青石砌成,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与“二十四”对应。洁白栏板上有彩云追月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丹桂,可体会“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郁达夫曾评论其明月为中国南方四大秋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 隋代的大明寺栖灵塔高70米,是扬州西北部的视觉制高点。从瘦西湖沿岸远眺,二十四桥与栖灵塔遥相呼应,形成“近观湖园、远眺高塔”的层次,见证了扬州佛教文化与园林艺术的交融,二者一柔一刚、一近一远,共同塑造了瘦西湖“既有江南柔情,又含历史厚重”的独特景观气质,<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扬州园林“借景”艺术的经典案例。</span></p> <p class="ql-block"> 熙春台位于二十四桥景区的制高点,登台可俯瞰瘦西湖的湖光山色,尤其是能将二十四桥、吹箫亭等周边景致尽收眼底,是观赏“春台明月”胜景的最佳位置,月色下与桥景、水景相映成趣,构成经典画面。据说清代扬州盐商为庆祝皇帝生日,花费数万黄金建造了这座气势恢宏、结构精巧的楼台 ,乾隆皇帝南巡时,还曾率百官在此为母后祝寿,熙春台也因此成为扬州“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中一处重要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景点 。</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底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