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的某天,我国国营庆华机械厂(626厂)迎来了一批苏联专家。<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此时中国已经开始承接苏联的156个工业援助,军工领域也开始了仿制苏联枪械,而当时中国仿制的枪械,就是鼎鼎大名的AK-47。</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AK系和56冲的区别</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AK-47可谓是鼎鼎大名,当初国营庆华机械厂厂长孙云龙在拿到枪后就眼前一亮,认为这是一把好枪。随后我国开始解决仿制难题并建立配套生产线。</div> 到1956年第一批共3K支仿制AK-47下线,在经过测试之后,宣布这3K支仿制AK合格。因为仿制成功时间是1956年,所以这把枪被称为56式冲锋枪,简称“56冲”。 56式冲锋枪仿制了AK-47,但又没有完全一样。因为工艺和使用习惯等问题,这两款枪械身上也能找到一些细微的区别。<br> 其中最好辨认的地方在于准星,苏联本家的AK系采用的是半包围式的准星。除开中国的56式冲锋枪以及对56式冲锋枪的仿制型号,其它对AK系仿制的枪械也都沿袭了这一设计。<br> 而中国的56式冲锋枪则采用了全包围式准星,能看到准星外边是一个完整的环。 上图:AK-47;下图:56式冲锋枪 其次就是机匣上的铆钉,苏联的AK-47的机匣使用铣削工艺制造,中国的56式冲锋枪则采用了钢板冲压工艺生产机匣。<br> 这种工艺的区别也造就了两把枪机匣上个铆钉位置的不同,AK-47的两颗铆钉是高度一致的,而中国56式冲锋枪机匣上的铆钉则是一上一下倾斜。 上图:AK-47;下图:56式冲锋枪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生产的56式冲锋枪最早也是用铣削工艺生产机匣,但我国嫌弃铣削工艺费时又费力。再加上1961年10月在苏共22大中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我国开始考虑起苏联的军事威胁。<br> 于是铣削工艺因为费时费力,生产速度不能满足中国需求被废弃,到1962年起,56式冲锋枪就全面采用冲压工艺生产机匣了。<br> 所以在一些比较早期的56式冲锋枪中,也能看到这两颗铆钉高度一致的产品。这些产品通常都是二手、三手甚至是四手的老枪了。<br> 此外苏联的“AK系”也有铆钉一上一下倾斜的产品,那就是RPK轻机枪。铆钉的位置以及高度,主要还是看时代以及加工工艺。 最后就是看铭文了,中国生产的武器为了配合中国军人使用,枪身上自然有汉字。<br> 56冲机匣左侧有“五六式”的字样,更左侧三角形中的那个“66”,则是它的厂标,指的是国营66厂生产。<br> 此外在快慢机上也有“连”、“单”这两个汉字,这两个汉字就是指连发和单发。而中国援助外国,比如说阿尔巴尼亚的56冲,这两个字则分别用“L”、“D”来代替,这两个字母也是“连、单”的拼音首字母。<br> 因此在AK系枪械身上如果能看到汉字,那八九不离十就是中国生产的56冲系列。 56式冲锋枪与AK47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刺刀,苏联原版的AK47型是没有配刺刀的,II型和III型则是配有匕首式样的多功能刺刀的,56式是以AK47III型为原型的,所以应该也是配有刺刀的。<div> 但是实际上56式的刺刀还是经过了一番波折。一开始总参谋部认为现代战争主要依靠火力,使用刺刀进行白刃战的机会不多,而且配上刺刀会增加枪重,加上56式冲锋枪的枪身也短,并不适合进行拼刺,所以不主张配刺刀。苏联顾问认为还是需要加装刺刀,这样会增加作战效能,并表示苏军的AK47也都已经配备了刺刀。经过这一番争论,最终从1966年开始,56式冲锋枪就配上了外形极具特色的三棱式刺刀。<br> 56式三棱刺刀又称56式三棱军刺,全长38厘米,重约750克,前端呈鸭嘴状,后端是圆柱,中间靠后部分呈棱形,并且有三道血槽。平时直接安装在枪上,不进行拼刺时通常是折叠起来的状态,一般不会拆卸下作为匕首使用。刀身采用合金钢锻压打造而成,钢材的硬度在60HRC以上。刀身呈棱形,三面都有血槽。整刀经过热处理,硬度极高,可以轻松穿透普通的防刺服。刀身上有枪环和底座,可以装在56式冲锋枪和56式半自动步枪上。刀身还经过去光处理,所以刀身颜色呈灰白色,不反光,虽然不是那种寒光闪闪的视觉冲击,却依然透着凛凛杀气。<br> 配有三棱刺刀的56式冲锋枪才是如今大家最熟悉的样子。至此,56式冲锋枪才有了折叠三棱刺刀、准星护翼全包围、铣削机匣这三大外观特征,也成为判断56式冲锋枪的基本标准。不过,必须要强调,这种大家最熟悉最认可的56式冲锋枪的外观特征,是在1966年以后才出现的,而早期的很多56式冲锋枪都并没有这些特征。</div> <p class="ql-block">老爸当兵时装备56式冲锋枪</p> 56冲的历史<br> 在解放军装备56冲的历史中,这把枪最早其实并不是一把全面装备于士兵的武器。<br> 一方面中国军费有限,另一方面受限于抗日、解放、抗美援朝三大战争的影响,中国依旧将这种全自动枪械当成火力压制枪械使用。 所以第一批56冲虽然在1956年就下了生产线,但当时解放军是将其下放到步兵班当轻机枪使用。从“56式冲锋枪”这个名字,就不难看出它的“火力压制”定位。<br> 在那个年代,解放军的步兵班通常由7把56式半自动步枪(苏联SKS仿制步枪),2把56冲和2把56式班用机枪组成。<br> 这种结构放到二战可以说是火力相当强劲,就算是抗美援朝时期也是不可小觑。但在有草丛、灌木等遮挡视线的战场时,这种半自动步枪就远不如全自动步枪扫射好用了。<br> 所以一直到对越反击战结束,我国才开始全面换装全自动步枪,但是此时81杠都出来了。 不过中国方面的换装其实也不算慢,因为美国在越南丛林里钻的时候,也在广泛使用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一直到越南战争结束,美国也才全面换装全自动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