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彦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河北省安平县王胡林村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内,一幅褪了色的黑白大照片,被主人端端正正地挂在东屋墙上。画面中,三位坐在椅子上的老人,分别是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董必武,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这其中就有照片的持有者王纪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9年春,王纪湖从家乡参军,来到北京中央警卫团,一出新兵连,就被领导选进炊事班,凭借农民子弟的憨直,和“为家乡争气”的精神,到1965年转业时,王纪湖已具备了较高的烹饪技术。按照上级安排,他被分配到位于万寿路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纪湖把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寄托在手头的刀盆板案,如饥似渴地钻研祖国的“饮食文化”。从刀工的十几种下料尺寸,到配料的“手抓”数量精当,从用油的“温火”效果,到面食发用的最佳时间,逐渐都被他掌握得出类拔萃,从班员、班长、配菜、主灶等多种角色,一路进步,但他总是把每一个台阶的提升,看作是新的征程的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一段历史时期,毛主席和党中央十分注重改善国际关系,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与兄弟党及世界上一切进步党的关系。作为中央委员会的重要部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肩负两大重任。一是接待外国进步党及领导人。二是安排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主要领导进京汇报工作期间的生活起居。许多外国友好党派及国家部委领导人来华期间,大部分大多下榻这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回国后,一般也先在这里休息调整。尽管工作十分辛苦,王纪湖总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从转业到1998年退休,连续多年被评为中直机关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0年6月28日下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使王纪湖激动不已,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萧劲光等,傍晚要来接见中联部宾馆的全体同志,与大家共进晚餐,然后共同观看电影。王纪湖想,虽然自己多次主灶。为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友人在宾馆操办宴会,也多次受到各级领导好评,但近距离地与首长在一起还属首次,因此必须十二分用心,把每道饭菜做得至善至精。于是,从接到指示一刻起,王纪湖早早来到宾馆厨房,与其他厨师一起,凝心聚力把弄每一细节,用“心”烹调领导定出的“食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午六点多,朱委员长、董代主席、肖劲光副委员长,在工作人员引领下来到宴会厅,整个宾馆顿时欢腾起来,掌声和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三位中央首长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地纷纷挥手致意。八十四岁高龄的朱德委员长,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道,谢谢同志们,你们工作在与国际友人交往的舞台,为党和国家争了光,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董必武代主席、肖劲光副委员长也分别即席讲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吃完饭后,三位首长来到放映厅,与大家一起观看革命战争故事片《南征北战》。期间,王纪湖坐在朱委员长身后,看到老人家几次掉下了激动的泪水。电影完场后,中联部及宾馆领导向朱老总、董代主席和肖劲光,表达了请他们与大家合影的愿望,三位老人家慨然应允,一下子使整个电影放映厅又一次响起了热烈掌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宾馆大厅前,大家争先恐后地找来三把躺椅,扶持首长落座,近百位服务人员自然排列两旁,簇拥在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身边。腼腆的王纪湖谦虚地把好地方让给其他同志,自己站在了后边儿台阶上(后第二排,左数第7人),与大家留下了永远铭记的历史定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