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金萧支队成立地总指挥地——石门

朱小鱼

<p class="ql-block">  兴许是因为“石门”这个地名,给人以笃实安全稳如泰山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全国叫“石门”的地方好多,湖南有,湖北有,四川有,安徽有,甘肃有,台湾岛也有。</p><p class="ql-block">这些叫石门的大多是县市。</p><p class="ql-block"> 像以前“石家庄”就叫“石门市”。</p><p class="ql-block">还未统计过,但感觉全国叫“石门”最多的地方应该是我们浙江。(按村镇名算大约有三十来个石门)</p><p class="ql-block"> 浙北有丰子恺的缘缘堂在桐乡石门镇,浙北还有已经消失的崇德县,今在的桐乡市的崇福镇,以前也叫石门县。</p><p class="ql-block"> 浙东有台州的石门。</p><p class="ql-block">浙南有温州的石门,缙云石门,浙中有风景秀丽的江山石门。</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浙江诸暨,生我养我的地方也叫“石门”。不过她只是一个小山村,</p><p class="ql-block">但不起眼的小山村因为她特殊的地理位置(桐庐,富阳,浦江,杭州的交界地),成为了浙江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的成立地,大本营总指挥地。</p><p class="ql-block"> 从小就爱搬个板凳安静地听爷爷奶奶讲他们的故事过去的往事。</p><p class="ql-block">所以虽然那些年代离我很远,但一些人名和故事他们讲过,我就记下。</p><p class="ql-block">万青,潘芝山,周芝山,蒋忠,蒋明达,杨光,杨青山,马洪伯等等这些名字,我都很熟悉。</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杨光(金萧支队政委,路西县县长)开始住在爷爷老房子隔壁,后来长住金岗坪张小炳管山的山庄。</p><p class="ql-block"> 二爷爷张小炳(爷爷同母异父的兄弟)一家,是诸暨最早的共产党员,夫妻两人又是金岗坪十兄弟成员之二,他们的二女儿紫娟是通讯员长期负责给山里的金萧支队转移掩护送信送饭。那时候紫娟也只有十三四岁。</p><p class="ql-block"> 虽然现在村里还有一个小纪念馆,但村里大多数人完全不知道在这一小片地方,曾经藏龙卧虎,那曾是无数革命志士的大本营庇护所和总指挥地。</p><p class="ql-block"> 最近几天翻看杨光编著的回忆录,里面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虽都已经成为历史。结合以前听说的故事,我在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勾勒出他们那段艰苦岁月。</p><p class="ql-block">感动了又感动,眼泪不自觉流下。</p><p class="ql-block"> 意难平啊!</p><p class="ql-block"> 村里那么多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却没有一人真正享受到革命胜利的成果。有的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长期的污蔑和陷害。</p><p class="ql-block">如果一定要算有几个享受到革命带来的胜利果的话,那其中二奶奶陈夏兰便算其中一个,张小炳一家从开始到结束几乎承包了整个金萧支队的吃住和通信。</p><p class="ql-block"> 陈夏兰还是那个时代千万江姐中的其中一位江姐,被抓时受过各种刑罚坐过老虎凳,后来活了到了97岁,享受过几年政府每个月百元津贴。也算老三人员政策吧。</p><p class="ql-block">鱼干岭脚的金萧支队通讯员张定生,活到106岁,也算享受了几年每月百元津贴。</p><p class="ql-block"> 高邱的张才金失去了耳朵和一只手臂,得到了一点点补贴,没有被安排工作,一辈子没娶妻生子,孤独终老。</p><p class="ql-block"> 蒋忠司令员的警卫员朱宗明(爷爷的亲堂弟),跟着蒋忠出生入死,蒋忠牺牲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蒋忠的尸体背回蒋忠老家,文化大革命时却被污蔑说是因为他的出卖导致蒋忠被杀,后又害蒋忠尸体被砍去头颅到城墙悬挂。文化大革命时被批斗到死去活来。</p><p class="ql-block"> 他们都是英雄啊,都是每天都提着脑袋革命的革命者,应该被后世永远记住。可除了被批斗,他们什么也没有,人死灯灭,一切被遗忘。</p><p class="ql-block"> 想起了那个动漫电影《寻梦环游记》。生前他们没有得到应用的尊重和照顾,死后也许他们正在另一个空间里,无比期待被人们惦记。</p><p class="ql-block"> 可都是没有。</p><p class="ql-block"> 有子孙后代的,清明时节会去坟上祭拜。可那些连后代也没有的呢?</p><p class="ql-block">就永远的灰飞烟灭了。</p><p class="ql-block">意难平…</p><p class="ql-block"> 今天八一建军节回乡下去参观了家乡金萧支队纪念馆,里面摆满了先烈的照片,其中好几位金萧支队队员后期都参加了著名的长津湖战役。那些生命永远被定格在二三十岁,一张张年轻青涩的面孔呀,他们应该被永世传颂和纪念!</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本,以此随笔向你们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