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合肥同城栏目

简静默

<p class="ql-block">昵称:简静默</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0885811</p> <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三年,静默在狂风暴雨中奔跑,两天两夜,她的思绪如狂风般翻涌混乱不堪。七天七夜,她未曾合眼,凌晨一点,她独自站在小区高层顶楼,俯瞰夜色下的世界。她想纵身一跃结束这一切,仿佛那样,她便能获得解脱。就在她登上楼顶那天傍晚,她发了几条信息给二十多年前的朋友,言语中透出些许异样,却未收到任何回应。她其实渴望有人能回应她,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深夜,她站在小区最高层楼顶,望着自家的窗户,心中竟生出一丝不舍。</p><p class="ql-block">她在朋友圈设置了“仅自己可见”,QQ里清空了所有好友,只留下女儿一人。她想着,若自己就这样离开,至少要给女儿留下点什么,让她在空闲时能翻看回忆。那些空间里的文字,都是女儿涵涵说喜欢的。她删去了微信中许多曾以为亲密无间的好友,当一个人陷入绝望时,世界仿佛变得虚假,人情也显得虚伪。她甚至将哥哥、姐姐、丈夫和女儿都从微信中删除,清空后看了眼时间:凌晨一点四十。她站在十三楼顶,探头望向楼下,思索着以何种方式结束这痛苦?她回忆起二十一年前失败的七次尝试,如今,是第八次。八,这个数字本应吉利,却成了她最后的赌注。</p><p class="ql-block">她抬头望向夜空中的月亮,缓缓闭上双眼,泪水无声滑落,口中轻唤着“二哥”、“妈妈”,是时候去见他们了。这个世界上,只有妈妈和二哥是最真诚、最善良、最爱她的人。就在她准备放手一跃时,放在楼台地面的手机响了。深夜一点四十,谁会在这个时候打电话?她本不想理会,但还是慢慢走过去,看到来电显示上那个备注“憨憨”的名字,她突然崩溃大哭。奇怪的是,打电话来的,居然是女儿涵涵?</p> <p class="ql-block">她强忍情绪,接起电话:“喂,涵涵,这个点你怎么还不睡?”</p><p class="ql-block">涵涵轻声问:“妈妈,我今天晚上睡不着,刚发现你把我微信删了?”</p><p class="ql-block">静默有气无力地答:“你怎么这个点不睡觉呢?”</p><p class="ql-block">涵涵说:“后天学校要安排我做主持演讲,我有点紧张和兴奋。妈妈以前参加演讲还拿过奖,我醒来想找你说说。最近一直忙,是不是我没打电话,你生气把我拉黑了?今天特别特别想妈妈,是不是打扰你睡觉了?”</p><p class="ql-block">女儿的声音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紧闭的心门。情绪失控,哽咽着挂断了电话。</p><p class="ql-block">再次接起电话,涵涵焦急地问:“妈,妈,妈妈你怎么挂断我的电话了?妈你怎么了?我怎么感觉你在哭?”</p><p class="ql-block">静默终于忍不住,带着哭腔说:“对不起,涵涵,妈妈在小高层顶楼看月亮。妈妈因为工作的事和同事阿姨吵了架,辞职你爸不理解我还骂我好高骛远自以为是,骂了好多天妈妈已经抑郁了,妈妈没有你们想的那样能抗事也有脆弱不堪的时候,压力很大抗不住了。”</p><p class="ql-block">涵涵在电话那头也哭了:“妈妈,你别怕,你还有我呢。我明年就毕业了,你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我天亮就从合肥坐高铁回去。妈妈,我好想现在就飞回去抱抱你,你快下楼回家睡觉……”</p><p class="ql-block">静默带着《病隙碎笔》《我与地坛》以及史铁生的全套书籍,住进了特殊医院,这是她时隔二十一年再次踏入精神病院。在这二十九天里,她仿佛经历了一场重生。她不是来治病的,反而成了病友们的“心理咨询师”,被大家当作偶像般敬仰。她刚入院第三天,情绪就稳定了下来,她们好奇静默怎么做到二十一年情绪稳定不复发?而她们在这个医院却几进几出,排着队找她倾诉如何自我救赎,她们一起听静默分享史铁生文章和这位作家顽强与疾病拼搏,和伟大的举动生命最后时刻捐出器官。</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三年国庆节前一天,静默出院了。主治医师叮嘱她药不能减,需要静养不能工作。她点头答应,却在第三天便开着车去工厂接单,减到一天只需半粒药,工作和运动过累能自然入睡并不再吃。她第一次复查时如实汇报,医生震惊不已,半粒药起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威胁要打电话给丈夫。静默出医院门诊楼,发誓再也不来复查。她开始写日记,记录情绪波动,炒心经,持咒,冥想。阅读、写作,与自己对话,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身心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最懂,二十一年前她也是这样自愈。</p> <p class="ql-block">二零二四年,静默下载了“美篇”,白天带着工友做服装加工,晚上则用手机编辑文字,投稿到各个栏目。她迷上了写作,生活也因此焕发出新的光彩。四月的一个夜晚,栀子花香弥漫,她在美篇主页上发现了涛兄和欧阳作者,两位老师的文章频繁出现首页。涛兄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上方标注着《合肥同城栏目》。看到“合肥”二字,她心中涌起一股亲切感,仿佛找到了归属。她毫不犹豫地点了关注,心中嘀咕:如果栏目叫“徽州文韵”,或许更能容纳整个安徽的美友。</p><p class="ql-block">她翻看涛兄的文章,想看看这位主持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字如其人,文见其品,她想,或许能从中了解一二。她写文半年,一直投给“青春与职场”栏目,直到发现“合肥同城”,仿佛找到了娘家。她的第一篇精华文是珊花给的,她激动得难以自已。她开始将更多文章投给《合肥同城》,却发现涛兄从未点赞或评论。她心想:你拽你的,我投我的,反正我是冲着栏目来的。</p><p class="ql-block">当她将小说第三章投到《合肥同城》时,点开美篇,竟收到涛兄私聊:“静默老师,欢迎加入微信合肥同城写作分享群!”</p><p class="ql-block">她受宠若惊,却努力保持冷静。她想,回复不能太热情,也不能太冷淡,要谦虚,毕竟主持人的文笔和阅历都非同一般。她选择用最真诚、最简单的语言回应。</p><p class="ql-block">涛兄对她的诚实很欣赏,问她:“你对我可有所了解?”</p><p class="ql-block">她如实回答:“不了解。”</p><p class="ql-block">涛兄又问:“你小说为什么不投《我爱写小说》和《小说林》栏目呢?《合肥同城》主要是聊同城逸闻趣事的,不过你投我们栏目我们很欢迎,不限题材。”</p><p class="ql-block">我是安徽人,当然要支持《合肥同城》栏目!</p><p class="ql-block">原来,涛兄并不高冷,反而平易近人。</p> <p class="ql-block">她在合肥同城写作分享群里潜水了一个月,发现群内氛围开放,静默也能敞开心扉交流。在涛兄的鼓励下,她加入了《合肥同城栏目》管理群。涛兄在群里一次次鼓励她,打消了她心中“我不行”的念头。</p><p class="ql-block">那是一篇关于家庭矛盾与情绪抒发的文章发布后的几天,涛兄深夜发信息问候她。静默这才明白,他虽不常点赞,却从未忽视她的文字。那晚,那天她与涛兄聊了很多,从家庭、长辈,到二哥高考被顶替后离世,再到她多年的抑郁经历。</p><p class="ql-block">事实她性格不愿意和人走的太近,她喜欢泓一法师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淡淡相处方能久远。涛兄沉迷写作,常埋头笔耕。涛兄真诚地鼓励她用文字表达自我。他说:“写作是灵魂的自我讲述,只有技法而灵魂未参与的,都不是写作。”他还说:“写作是孤独的,唯有孤独,灵魂才会开口。”</p><p class="ql-block">因为涛兄的鼓励,静默一篇接一篇地写下去。写作群涛兄一句“平铺直叙”的点评,让她反复修改,精益求精。鼓起勇气写下《重遇自己:抑郁症是一场修行》,涛兄不仅给予鼓励,还为她写下长篇点评,并将这篇文章收录进他的精品散文集《夏风送爽》,细心地多送她几本。</p><p class="ql-block">涛兄的鼓励,让她想起小学时的校长。那时,她是班上的倒数第二,是汪校长的鼓励,让她以年级第三的成绩考入镇中学。如今,美篇遇见涛兄老师又让她的文字得以入书!遇见《合肥同城》管理老师们的鼓励,也重新点燃了童年时的作家梦。虽然这个梦想听起来有些不切实际,而对文字对静默来说,如珊花老师留评鼓励:“文字是治愈心灵的良药,有了委屈悲伤把情绪化着文字流淌在纸上,情绪随着墨迹风干!”</p><p class="ql-block">不管《合肥同城》栏目会走多久,而这份幸遇与鼓励静默会铭记在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