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的美篇

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锦化岁月</p><p class="ql-block">(四)助力锦化作贡献</p><p class="ql-block"> 刚到环氧丙烷指挥部就和吴兴彦工程师一起去天津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参加环氧丙烷项目基础设计审查会,日方代表叫山田修,是新泻铁工所电气部的课长,这是我第一次与外国人交流,感觉即新鲜又好奇,新鲜的是和外国人面对面坐着特别是和日本人对面总有想骂小鬼子的冲动,好奇的是从他谈的条件和要求看,也没有什么高大上。就这样双方都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一一提出来,不同的地方互相解释清楚,达到双方认可。基础设计是日方提出来的,天津一院是代表中方进行审查,因为将来详细设计是由天津一院来出的。所谓的基础设计,详细设计都是根据英文字面翻译出来的,实际上就是国内说的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但那时都那么说也没有谁求那个真。</p><p class="ql-block"> 基础设计审查后天津院就进行了繁忙的施工设计,大约几个月后,终于完成。于是又开详细设计审查会,这是日方认真审查天津院的设计,看看有没有与日方要求不一样的地方,这时吴兴彦吴工已经调到其他单位,电气技术人员只有我一个人了。我只能全程参加认真对待,不敢有丝毫大意由于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么重要的工作,我特意邀请尹鸿久尹总与我一起参加谈判,尹总的参加确实给我增加了不少信心和胆量,因为我一但有吃不准的事,马上问尹总,他总给我肯定的答复,所以尹总是我走向基建岗位的最重要的老师。我一生都铭记着这几个老师,没有他们我什么也做不了。两次设计审查会有几个问题争论挺多,其中一个是日方设计中,所有的电机基本上都是按顺序排列的,这样互为备用的电机就可能放在一块配电盘上即放在同一段母线上,按照当时化工部的规范,互为备用的电机应该放在不同的母线段上。为这个问题,在两次谈判中我方都提出按我们的规范来作,但是日方一直不同意,最后甚至说界区外按你们的规范,界区内按我们的作。我与尹总商量一下后,又找天津院李总三个人去找日方的总负责人总算日方松口说天津院直接作吧,实际上是模棱两可的话。最后施工图出来后还是按日方的作法,天津院解释说,一但日方审查通不过,重新作耽误时间,没办法,我只好在施工中让九化建把重要的互为备用的电机挪到不同的母线段上,这即符合了规范又不必理会日方的说法了。</p><p class="ql-block"> 环氧丙烷工程当时是我厂最大的引进项目,是日本七十年代的技术,采用电子计算机集中控制即DCS系统,界区内基本都是按日方的要求来作,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整个界区都是防爆的,所以所有电机都是防爆电机,按照日方的要求,所有的防爆电机都必须安装防爆软管。日方随设备来的电机都可以顺利的安装防爆软管,但中国的防爆电机当时都是喇叭口的进线口,没法安装防爆软管,和日方谈了几次,日方总是那句话,界区外我不管,界区内一定要安防爆软管。</p><p class="ql-block"> 没办法我只好请天津院电气负责人刘贵生来解决此事,当时施工进展顺利,已经就要单机试车了,防爆软管安装不上,没法试车,上下都急得不行,领导也催刘贵生快点解决此事。没办法我带刘贵生和物资处的电气计划员王玉忠一起去沈阳,当时全国生产防爆电机的就三家,佳木斯,南阳和沈阳,所以先上沈阳防爆电机厂,到哪里先把自己的情况说明一下,问怎么才能安装好防爆软管,接待我的李总笑着说,咱国家没有这个要求哇。刘贵生提出来能不能现在设计生产能安装防爆软管的防爆电机,李总回答说设计生产都没问题,问题是咱国家防爆产品定型后才能允许量产,从生产,检测,定型没有半年时间出不来。听到这话,刘贵生眼冒金星,当时差点没倒了,还有20多天就要试车了,这时间怎么来的及。回过头他问王玉忠,不行咱去佳木斯去看看,李总笑着说去那都是一样,咱国家就这情况,那都解决不了。回到招待所,刘贵生长长吁短叹闷闷不乐,王玉忠请他去吃饭他都不去。第二天我说咱再去一次防爆电机厂看看,刘贵生说不想去,我说你俩在家休息,我去看看吧,就这样我又去了防爆电机厂,找到李总,向他请教喇叭口接线箱的工作原理及防爆电机的有关数据,李总挺热情,让人取来一个防爆接线盒,亲自拆开给我详细讲解了各个部位的作用及喇叭口是如何防爆的原理,听完之后,我心里就有数了,第二天早上我们三个人垂头丧气的回到厂里,刘贵生窝在招待所不出来,我到了班上根据防爆电机的特点,在不改变原有条件的基础上,作了如下改造。根据电机电缆保护钢管的大小,取一段钢管一头车好接防爆软管的螺纹,一头用刨床按接线盒压电缆的尺寸,刨出一个槽,这样把这段钢管在穿过电缆后用压电缆的螺丝压好,另一端接上防爆软管,接好后请来日方代表和刘贵生来现场,日方代表看完之后表示满意,刘贵生紧紧握住我的手热泪盈眶,说我可给他解决大问题了,然后说我明天就回去,设计院也不派设计代表了,现场全交给我,只要有我的签字,他一律签字认可。</p><p class="ql-block"> 随着施工的不断进展,各种问题不时出现,但我都积极主动的加以解决。大约是水试前两天,指挥部要求大家守在现场,增分夺秒确保早日试车成功。为此都没有回家,这天晚上约十点左右,我正在办公室看材料,忽然控制室的一个操作员跑来找我,说张锡裕指挥让我跑步去控制室,我也不知是什么事,就连忙去了控制室,那时候控制室可不是随便进的,要先换上托鞋,例行检查,保安才放行。进了控制室,当时裘总,刘慕刘总,张锡裕指挥都在,原来是日方的试车专家调试了一天,发现有几台泵的控制系统有问题。按日方的设计,DCS系统可以全面监控现场的所有设备,当然这里边分控制级别,一般是在DCS画面上只有开、停显示,进一步就是计算机可以开、停,再进一步是计算机可以根据现场工况进行压力,温度,等调整,再进一步就是联锁停车。当时的情况是调试到第二步计算机控制开停时,画面与设计要求不符,设计意图是手动时计算机画面上有HANDE字即英文手的意思,而打到自动挡时则没有HANDE字母,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打自动挡还是打手动挡计算机画面上均有HANDE字母出现,现场的日方调试专家叫西村浩,他认为是施工中我方把线接错了,所以告到了大领导面前,这样张指挥才发火让我跑步去控制室。情况说明后张指挥不悦的说快去查查,都底怎么回事!我赶忙跑到配电室,面对着五十多台开关柜,上百台电机,我的心里犯起了嘀咕,出现问题的电机起码有几十台,说施工中出现问题,可能一台两台出问题,不可能几十台都出问题吧,出现这种情况决不是施工中的问题,一定另有原因,我回到办公室,拿出设计院的图纸,仔细看了几遍没什么问题啊,后来一想,设计院的图纸是按日方的图纸出的,会不会是日方的图纸有问题呢。我找出日方的基础设计图纸,一张一张仔细的看,一边对照设计院的图纸,看双方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第一遍看过之后,可以确认设计院图纸与日方的图纸是一样的,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呢我找出几个有问题的电机图纸,按设计思路一步一步往下找,手动挡肯定不会有问题了,自动挡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是与DCS的接口方面,脑子里像突然闪了一道光,我集中精力查去计算机的节点,因为节点很多,图纸上是以编号来表示的,我看了几张电机去计算机的节点,都标的是52号去计算机,我就一点一点找52号节点,当核对几张图纸后确认52号节点是取自电机自保持节点之下。这属于低级错误,无论手动挡还是自动挡,只要电机转,自保持节点就闭合。这一下我不禁大笑, 终于找到问题出在哪里啦,我抱起设计院的图纸,抱起日方的图纸,三步并作两步跑到控制室,这时已经十二点多了,但裘军,刘慕,张锡裕都在,我向张指挥报告说我找到问题了,不是接线错了,而是日方设计有问题,像是一个惊雷,把裘总,刘总和张指挥都惊动了,他们围在我的周围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说我直接和西村先生谈吧,翻译把西村叫过来后,他还挺不耐烦,我把设计院图纸摆开,说我们施工是按此图施工的,请你确认一下有没有问题,他看了一下说没问题,我又把日方的图纸打开翻到与设计院图纸的同一页,问西村这两张图纸有没有不同,他说是一样的,没什么问题,我这时指着日方图纸说去计算机的节点是不是取自52号节点,他说是的,这时我找到52号节点,让他看一下,当我指到这个点时,他的脸一下就变了,因为他也看出问题了。各位领导看到这种情况就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互相相视一笑。过了一会,西村诚恳地说,我也看出来了,问题出在我们方面,但是这次试车我方没来电气专家,这个问题我解决不了,韩先生能不能帮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一下。这时裘军,刘慕,张锡裕都看向我,最后张指挥问我,韩海川你能不能解决问题,我肯定的说我能解决,但我不能出正式的联系单,我只能给他出个草图,正式的单子要由西村来出。翻译说完,西村点头如捣蒜,一个劲的哈依,哈依,这时张指挥让我赶紧去给西村画个草图,别耽误时间,于是我回到办公室,连夜画了个图交给西村。我的解决方案是在电机的自动挡回路里加了一个中间继电器,把中间继电器的常闭触点,串到52号节点的回路,这样在自动挡回路起动后中间继电器得电,其常闭触点断开,计算机方面就接不到信号了。第二天买来电气元件,改造了一台电机,一切都正常了西村非常高兴,各位领导也非常意外,毕竟这不是小事,没想到韩海川能打败了日本人,真给锦化争了面子。1990年元旦在电讯楼上小礼堂举办新年茶话会,厂办突然通知我去参加,到那一看都是老领导老模范还有市里的领导,我在这些人面前简直是不值一提,没想到这样的会我可以参加,弄的我不知所措。后来厂里奖励了一级工资,项目结束后主要技术负责人又涨了一级工资,所以在环氧丙烷项目中我涨了两级工资。后来日方为这事,无偿的提供了三个月的电气备品备件。</p><p class="ql-block"> 一期环氧丙烷工程结束后,我不愿留在生产单位,就去了技术开发处,当时开发处有几个项目组双酚A,对二氯化苯,二期电站,离子膜烧碱等,我分在双酚A组组长是赵永泉,好像断断续续和好几家外商进行了技术谈判,但进展都不大。后来方福生当了锦化厂长,终于跑下来一个项目,对二氯化苯,项目指挥部刚成立,张锡裕就来开发处找我说,我去二氯苯了你去不去,这是明白的让我去呀,我当然说去,他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就要干部处,说我是张锡裕,把韩海川给我调到二氯苯指挥部去,下午不到5点干部处老蒋拿着调配表来让我填好后,就说明天你就去二氯苯指挥部报道吧。就这样我去了二氯苯指挥部,担任电气组长,这次电气组有三个人还有王彦明和王立平王彦明原来就是二氯苯组的电气负责人,王立平是由工程公司电气队调过来的。王彦明是正规大学的毕业生,水平很好,自己的工作都能独立完成,基本不用我操心,王立平差点,他的活基本得帮他完成。二氯苯工程是由厂研究所搞的小试成功了,还得了国家奖励。但是没有经过中试,年产60吨的实验数据想作成年产6000吨的工业装置,设计院都不敢作,拿到八院八院不作,拿到一院一院也不作,后来想干脆引进国外技术得了,部里又不同意说你们自己搞出来的,都获奖了怎么还引进,没办法只好锦化设计院自己作了。</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基础数据的问题吧,二氯苯工程试车一直不顺利,光蒸馏塔的出料口反反复复就改了好几次,最后投料试车时还是发生了爆炸,吴相臣院长不幸身亡,还有几十个试车人员被氯气呛到住院治疗。但也有意外,副指挥邱永昌就毫发无损,这主要是他的经验丰富,在爆炸时他在塔的一侧,没被直接伤到,塔内氯气出来后,由于喷射口正对着楼梯,从楼梯往下跑的人大部分都轻重不同的受到了伤害,而邱指挥是憋了一口气冲过喷射口,由另一头的消防楼梯下楼,所以毫发无损,可见经验的重要性。吴相臣也不是炸死的,他是昏倒后吸入了大量的氯气,肺部腐蚀严重导致死亡。</p><p class="ql-block"> 虽然出了事故,但工程还是继续,经过不断的努力二氯苯工程终于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锦化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进行了不断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那时候锦化欣欣向荣是国家500强企业。在这之中我参加了三个引进项目的建设,都是技术负责人,与美、日、德、法、韩、印度、香港、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进行技术谈判增长了见识,也学到了本领,并应用到了实处,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夕阳晚照,回首往事,心潮澎湃。不尽的话语,不尽的情思,语到笔端诉不尽,情到浓时更无言!锦化是我一生的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