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僧一道入红尘

田建初(和讯律师)

<p class="ql-block">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虚花悟)。</p><p class="ql-block"> 从书架上拿起那玩物时,已是满身尘埃。小心翼翼擦干净,然后当宝贝一样打开。只见:青埂峰下,在女娲炼石补天多余的一块弃石旁,有一僧一道高谈阔论。一僧“咒书符,大展幻术”,将“蠢物”带入红尘。</p><p class="ql-block"> 一僧一道入红尘,在人间,化成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p><p class="ql-block">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或人或神、或神或鬼。真可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p> <p class="ql-block">  这一僧一道到人间来做什么?说是“下凡历劫”,美其名曰“度化”,实则“劝人出家”。但凡有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出场的地方,几乎都与“度化出家”有关,虽然曹公看得很清楚,可这一僧一道却不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之女英莲,年方三岁,“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欲度英莲出家。甄士隐自然认为僧人说的是疯话,未予理睬,自然度化未果。</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甄士隐,已经历了人生的富贵贫穷,体会了人生的各种甘苦,跛足道人在甄士隐面前唱了一曲《好了歌》,甄士隐似有顿悟,“竟不回家,同疯道人飘飘而去”。</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度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尤三姐得知柳湘莲退婚,愤而自刎。柳湘莲“自悔不及”,但为时已晚,无意中走到了一座破庙之前,一个捉虱子的跏腿道士(跛足道人)的一番对话,“柳湘莲听了,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不知往那里去了”。</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在船中写家书,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每当红楼情节转折的关键时刻,不知为何?这一僧一道总会出场。宝玉凤姐遭魔魇,僧道同时出场。贾瑞弥留之际,道人携风月宝鉴出场。</p> <p class="ql-block">  这一僧一道,本是“打破研制阵,坐头红粉关”的世外高人,可以在天上好好地做他们的神仙。可他们偏不,偏要下凡到人间,见不得人间美好,把人间“痴情”当成“孽缘”,定要了却此案,“度化”一个算一个。</p><p class="ql-block"> 其实,人也好,仙也罢,凡是必有因果,何必强求。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知足常乐方为上。</p><p class="ql-block"> 这一僧一道把“宝黛之恋”当成“孽缘”,认为三岁的英莲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在神仙看来,人的命运都在“神仙”的掌控之中,“神仙”是高人一等的“人”。因为人不认得“神仙”,所以在人看来,那自以为“神”的一僧一道,也就是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疯疯癫癫的跛足道人。</p><p class="ql-block"> 所以,“神仙”就应该呆在“神界”,人就应该呆在人间。二者一旦穿越,便是“神”不理解人;人也不认得“神”。互看对方,都是一个笑话。</p><p class="ql-block"> 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大概就是人与神互相穿越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一、图二来自网络,致谢意。如有侵权,联系必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