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杜甫诗选》,这本书是从当年学校图书馆借来,未能归还。</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技术学校图书馆)</p> <h3>杜甫的枣树<br> 公元766年,杜甫一家辗转到了夔州(音:KUI,今奉节县)。这时,安史之乱已经到了尾声,战乱稍见平息,远在长江边的杜甫,还是时时逢人就打听时局。他希望这战乱快快过去,好让百姓能过点安生日子。<br> 杜甫这年已经五十四岁了,又贫病交加,穷愁潦倒。可是,诗人毕竟是诗人,他住的这里临近三峡,山川壮丽,看着这美景,他还是笔耕不辍。杜甫拖着病体,慢悠悠地在长江边游走,眼望浩淼的长江,萧森的三峡,不时停下来,心里打着腹稿。好晚上回家,拿笔写下来。<br> 这天,杜甫又是游走一天,到了晚上,才回到家。老伴儿看他又累又饿,赶忙端出灶上温热的饭菜。一碗热粥,一块玉米饼子。还有自家腌制的一碟咸菜。杜甫坐下,准备吃饭,他确实饿了,这时他发现桌上一个破旧的竹篮,里面有半篮红透的的大枣。<br> 杜甫没急着吃饭,先拿起一个红枣,吃一口。杜甫的牙口已经显出衰老,牙已经松动,咬硬点的东西显得吃力。但是,他还是赞叹道:“好甜,好甜,好枣,好枣!”<br> 老伴儿在屋子门口做着针线,回话说:“院子里枣树上枣熟了,那个穷老妇人已经来打枣了……”<br> 杜甫说:“是那个没儿没女的孤苦老妇人?咱们千万别惊扰她,让她安心打点枣,她肯定是日子难过,不然不会如此……”<br> 入夜,江边起风,呼呼作响……杜甫在小油灯下,写下白天看长江的感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湧,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传唱千年的《秋兴八首》写下了第一句。<br> 第二天,杜甫起的晚,因为头天走的太累了,写的也太晚了。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也是“下笔如有神”的诗人。他下笔作诗,肯定要比走路累得多。<br> 杜甫起床,感觉腰酸腿疼,他顾不上这些,赶紧从桌上拿起昨晚的诗稿,慢慢吟诵:“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他满意地点点头。他抬起头,透过房门看见那个老妇人,又过来打枣了,老妇人战战兢兢,不时四下张望……<br> 杜甫看了一阵,从灶上锅里舀出一碗温水,悄悄走到枣树前……老妇人仰头用一枝破竹杆吃力地打着枣,没看见杜甫来到身边。<br> 杜甫轻轻说:“老人家,先歇歇,喝碗水吧。”<br> 老妇人吓了一跳,回头看见杜甫,连忙弯腰拾起一只破烂布口袋……<br> 杜甫连忙说:“老人家不必惊慌,老人家不必惊慌……”<br> 老妇人紧紧把破口袋抱在胸前,惊恐万分……<br> “老人家不必惊慌,我是这那边房子里的住户,来来,喝碗水,歇歇。”<br> 老妇人看看面目和善的杜甫,惊恐的心情稍稍放下,但她不敢上前去接受杜甫递上来的水。<br> 杜甫上前,递上水,老妇人疑惑地接过,大口喝了起来,看来她是很渴了。<br> 杜甫慢慢坐在树下的草垛上,他让老妇人也坐下歇歇。<br> 老妇人满脸皱纹,皮肤黝黑。脸上的皮肤松弛着,没一点光彩。她身上的衣裙,已经非常破旧,几乎看不出当初的颜色,全身上下,打满补丁。干枯的手指端着杜甫递上的粗瓷碗,不停地颤抖。<br> 杜甫抖抖自己也是破烂的衣袍,说:“老人家家里还有亲人否?”<br> 老人上前说说自己的身世,泪水顿时涌在脸上,家里丈夫和两个儿子都被征兵走了,几年来毫无音信,家里几亩薄地,无力耕种,都荒着呢,可官家还要征税,几乎活不下去了。<br> 杜甫哀叹,安史之乱以来,这情况他见得多了,写下《三吏》《三别》这痛苦的纪实和感受。杜甫帮着老人把落在地上的枣收进老妇人的口袋。对老人说:“常来打点枣儿,也能顶点饥饿啊……”老妇人感激地匆匆走了。<br><br> 过了几天,杜甫收到亲戚吴郎来信,说是要到夔州。吴郎是朝中官员,杜甫便把住的房子借给他,自己搬到别处。<br> 吴郎不像杜甫,见一个老妇人常来院中打枣,心里不乐意,他也没去驱赶老妇人,他是在树边围了个篱笆,把树圈进自己的院子。这下就行了。<br> 这事儿让杜甫知道了,他不乐意吴郎的所做。可是毕竟是亲戚,不好直说,诗人有他的方式,杜甫想了一下,写出一首《又呈吴郎》。这又呈,是说在吴郎住进之时,杜甫已经写过一首赠他了。而为这篱笆,杜甫再专写一首。<br>诗写道:<br><br></h3><h3>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br>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br>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br>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br><br></h3><h3><br></h3><h3>吴郎看罢杜甫送上的诗作,心中羞愧,赶紧叫人拆了篱笆。<br>这诗写的很好懂,然而,写的是这般温婉而真情。即使是劝解和批评也那么让人觉得心里舒服,让我们看见诗人杜甫的深切人性情怀。这诗也成了千古绝唱!《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人编的,根本不会选编这首诗!知道的人不多。不过北大中文系的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选》这部经典教科书是选了的。五十年代,冯至选编的《杜甫诗选》,这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选本,也选了这首诗,可见它的地位!<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