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韫风华 汉梦华章(青州博物馆)(2024.11.7)

何言何语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上千年的瓷器使用中,大量的民用瓷器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支离破碎地埋藏在地下。伴随着青州市博物馆对瓷片堆积坑发掘工作的进行,记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瓷片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大规模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已经完全打破了隋唐以来“南青北白”的地域。各窑口产品类繁多,器形多样,形成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德清窑,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兼烧黑釉与青釉瓷器,以黑釉瓷为主。</p> <p class="ql-block">  “德清窑黑釉盘口鸡首壶“(东晋)</p> <p class="ql-block">  定窑系,窑址在河北曲阳县,以烧造白瓷著名,其生产的白瓷胎质清白细腻,装饰以白釉刻花划花和印花为主。北宋晚期创烧覆烧法,口沿多不施釉,俗称“芒口”。定窑系还包括山西平定窑,孟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和四川彭县窑等。</p> <p class="ql-block">  “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1985年益都县粮油中转储备库出土。瓶高30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9.3厘米。瓶敞口外撤,细颈,垂腹,圈足,口沿内绘卷草纹一周,颈部画蕉叶纹,肩上及近底处饰覆莲瓣纹,腹部上下绘卷草纹一周。主题纹为云龙纹饰,一游龙张口,吐舌圆目舞爪,这件青花瓷瓶在瓷器馆是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青花瓷经过明初洪武的过渡期,到了永乐和宣德年间步入鼎盛期,以后渐衰。青花瓷发展至明代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瓷也生产的主流。</p><p class="ql-block"> 龙泉窑到元代仍是极具影响的窑口之一。创新品种有高品杯,菱口盘等。</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p><p class="ql-block"> 钧窑,窑址河南禹县內,创建于北宋初年,从北宋末年到金代形成一个庞大的北方窑系。以窑变釉瓷器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  磁州窑,窑址今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河磁县的观台镇一带。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为以后景德镇青花瓷及彩绘瓷器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磁州窑系是宋元时期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系统。</p><p class="ql-block"> 淄博窑,原名“博山窑”。山东淄博市碰村,华岩寺一带。淄博窑宋金时期大量生产黑釉,褐釉,白釉,天目釉,青釉……等品种。彩绘,印花,刻划花……等装饰手法。制瓷技艺成熟,特别是黑釉粉杠瓷为当时最富特色品种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汉梦华章__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文物。香山汉墓在山东青州市谭坊镇香山西北麓。2006年6月对香山汉墓勘探及发掘工作。经发掘,共清理出2000余件陶俑,陶器。2000多件青铜质,铁质武器。主墓室是一座“甲”字形大型土坑竖穴墓。</p> <p class="ql-block">  彩绘陶俑阵列(西汉前期前206-前141)指王室,贵族,高官进行祭祀,典礼,出行等活动时扈从的车马,军队,仆侍所持仪仗用具组成的队列。中国古代有严格的礼仪制度,仪仗阵列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的陶车以及大量骑马俑,陶立俑,陶马体现了墓主生前的尊贵地位。</p> <p class="ql-block">  “有邻衡王府”,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宪宗朱见深封其七子朱柘楎就藩青州,传六世七王。清初,王府两次被查抄,衡王家族分崩离析,王府建筑被拆,部分建筑材料建造了山东巡抚院署大堂和法庆寺。仅余两座石坊。</p> <p class="ql-block">  存世160余年的衡王府在青州留下了深刻印迹,其名,其地,其故事,一直流传在青州的坊间里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p> <p class="ql-block">  醉道士石,明朝(1368_1644)</p> <p class="ql-block">  “八卦纹龙纽铜钟”高161,底径123厘米。丰肩束腰形,下侧钟翼外侈,明崇祯十二年(1639)铸造。</p> <p class="ql-block">  “佛顶尊胜陀罗尼咒龙纽铜钟”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高140,底径110厘米,商河王朱翊金募捐所铸。</p> <p class="ql-block">  铜钟上载铭文为佛经,佛咒等。钟腰铸佛经为“诃叶心经”“黎哞随心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等。</p> <p class="ql-block">  “雕狮栏柱”,明(1368_1644)高154,宽50厘米.1983年衡王府石坊东出土。</p> <p class="ql-block">  石兽残件(左)石雕龙头(右)(明1368_1644)</p> <p class="ql-block">  “十二生肖陶俑”,明(1368_1644)生肖俑仅11件,缺马俑,鸡俑头残缺。件件栩栩如生,为泥塑精品。</p> <p class="ql-block">  “孔子像石刻”,明朝,高142厘米,宽79厘米。线刻。画面为孔子像的上半身,像高84厘米,孔子头戴折冠,中掼长簪,冠有丝带系于颔下,眉目清朗,眼神烵烁,美髯飘逸。富有神气。</p> <p class="ql-block">  石刻下部有约600字撰文,是明衡王的孙子-新乐王朱載玺于嘉靖三十七年作。如下:“恭刻先师孔子圣像记,衡藩新乐王載玺谨,元气芊而玄圣生,喆人萎而梁木坏。夫阴阳变化,象形而发……何足以知之。嘉靖三十有七年岁次戍午夏六月望日”。</p> <p class="ql-block">  此孔子造像不仅是明代衡王府的遗物,更是珍贵的是朱載玺根据唐代吳道子所绘制的孔子像为蓝本摹刻出栩栩如生的孔子形象。</p> <p class="ql-block">(2025.8.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