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中国探月工程

赵家龙

<p class="ql-block">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邻居",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具有独特的空间位置、环境条件和丰富的物质资源,蕴藏了地球、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无穷奥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千百年来,中国人把对月球的想象和憧憬寄托于不计其数的美妙诗句之中,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中华民族世代传递着飞天的梦想。</p><p class="ql-block">200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由此拉开了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帷幕。20年来,中国探月工程始终坚持一体化研究论证,一条龙攻关攻坚,一张蓝图绘到底,如期圆满实现"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有力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了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知,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篇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展览在世博会博物馆举办。博物馆奇特的建筑一直吸引着我,观展后再彻底逛逛这个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2006年2月10日,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作品“月亮之上”被确定为月球探测工程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 探索的信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进展会,观众就能与月球来个亲密接触。</span></p> <p class="ql-block">探月工程分四期进行。一期:绕月探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顺利升空,迈出“绕月”第一步。它在轨工作494天,获取了中国首幅月面图像和120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等,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圆满完成“绕月”任务,初步构建了月球探测的航天工程体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1:25模型),这就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火箭。</span></p> <p class="ql-block">二期:落月探测:2010年嫦娥二号发射,获得国际最高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并开展了多项拓展试验。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实现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2018年嫦娥四号发射,是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1:25模型)这就是发射嫦娥二号的火箭。</span></p> <p class="ql-block">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嫦娥四号探测器(1: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玉兔二号月球车(1:2)</span></p> <p class="ql-block">三期:采样返回: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完成了中国首个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实现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完美收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嫦娥五号返回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重约325千克,大底直径约1.26米、高度约1.24米。采用大钝头球冠倒锥气动构型,继承载人飞船返回舱气动设计,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地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嫦娥五号降落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着陆回收采用两级气动减速方案,包括减速伞和主降伞,使用高强度锦纶和芳纶材料。减速伞为锥形带条伞,积约1.6平方米;主降落伞为环帆伞,面积5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侧是嫦娥六号探测器(1:2模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右侧是嫦娥五号遥八运载火箭(1:25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探月四期:持续探索:2024年嫦娥六号发射,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后续还计划于2026年发射嫦娥七号,2028年发射嫦娥八号,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等任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面月壤样品</span></p> <p class="ql-block">长征八号运戴火箭(1:25模型)</p> <p class="ql-block"><b>中国VIBL网 沙盘模型</b></p><p class="ql-block">依托中国VLBI网构建的VLBI测轨分系统是测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的历次测轨任务,提供了高精度的探测器位置和轨道信息。该网在世界上首次将首个实时、高精度VLBI技术用于月球探测器测定轨,可以在观测结束后30秒内得到探测器位置信息。</p><p class="ql-block">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提供</p> <p class="ql-block"><b>今后展望:</b></p><p class="ql-block"><b>实现载人登月:</b>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于2023年正式启动,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p><p class="ql-block">​<b>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b>国际月球科研站将于2035年前完成基本型建设,2045年前完成拓展型建设。中国计划通过嫦娥七号、嫦娥八号等任务,为科研站选址提供数据支持,并验证月球资源就地利用等技术,助力科研站建设。</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的最后还有一个3D体验区,戴上3D眼睛,立马登上月球。</p> <p class="ql-block">从展厅出来,彻底逛了一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世博会博物馆是为世博会而建,内有免费常设馆,介绍当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盛况。其它馆则免费展出其它展会内容,如这次展出的古希腊文物展和已闭馆的黄永玉新作展等等,大多都是免费的。</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上楼。</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顶层露天平台看卢浦大桥。</p> <p class="ql-block">看的到中华艺术宫与黄浦江的。</p> <p class="ql-block">露天平台上有二件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二个露天平台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又是有意义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手机摄影:家龙</p><p class="ql-block">文字来自豆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