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荐】【青年.一抹红】那一抹永不褪色的红

袁三化

<p class="ql-block">昵称:袁三化</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2349572</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一生中,印象最深刻的颜色就是红色,尤其是国旗、军旗、党旗那末深深刻在心头的红,便是我这辈子不会忘记的记忆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是生长在穷乡僻壤乡村的青年,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入军营时我还是一个刚满18岁的青年,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憧憬。那时的我对于“军人”二字的理解仅限于电影里的英雄形象,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胸前那末鲜艳的红——国旗的一角,使我眼前一亮,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涌入心田,让我瞬间感觉成长了许多,挻直了腰板,心中感受到无比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  当过兵的人都经历过,新兵训练三个月,那是非常艰苦的日子。每天清晨,当起床号吹响,我们迅速整装,跑向训练场。训练科目有队列行进训练、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战术演练、射击练习,每一项技能提升对于刚入伍的新兵来说,都是意志的考验和毅力的坚持。记得有一次,在进行障碍跑训练时,我不慎摔倒,膝盖磨破了皮,鲜血渗透了军装。当我想放弃当日训练时,抬头望见了飘扬的军旗,那末红仿佛告诉我:“坚持就是胜利”,这给了我无限的力量,鼓舞我继续前进,于是我咬紧牙关,重新站了起来,完成了训练任务。这使我深深感受到,军人要永不言败,要敢于面对挑战,敢于担当。</p> <p class="ql-block">  除了身体上的磨砺,军旅生涯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从南湖开启的红船,到南昌起义的枪声;从井冈山的斗争,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延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我对“红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强不屈,奋斗不止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亲历四川甘孜地震引发的抗震抢险。 1973年2月初,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发生7.6级地震,当时我们连队驻扎在离四川省米易县城2—3公里的地方,发生地震时灯泡曾有晃动现象。师后勤部给连队发来帐篷,连队在操场上搭起帐篷宿营。在距米易县180公里的泸沽镇,成昆铁路泸沽段被地震引发的泥石流冲埋。我们连接师司令部紧急命令,全连紧急出动,冒着倾盆大雨,坐军列连夜赶往出事地点,进行抢修。经过两天两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完成抢修任务。</p> <p class="ql-block">  连夜抢修时,天上下雨,身上流汗,雨水和汗水交织,凝聚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看着日渐修复的铁路,望着远处灯火阑珊的村庄,我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和骄傲。那一刻,我更加坚信,那末红,不仅仅是我胸前的荣誉,更是我们共同守护的家园,是我们军人的责任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结束后,到老连队我被分配到炊事班。炊事班是锻炼人的地方,每天早上4点来钟起床,烧火、做馒头、煮稀饭、炒菜,忙得不亦乐乎。我炊事技艺一窍不通,老兵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老兵们耐心引导,使我打开心扉;老班长经常和我谈心,指出我的不足,鼓励我的长进,并送我党章,要求我写出心得。在浓厚的战友深情的熏陶下,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积极上进,1971年8月,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我们连队60个新兵中,我是第一个入党的。在入党宣誓时,面对鲜艳的党旗,那末鲜艳夺目的红,就像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照耀我前进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军旅生涯是短暂的。我1970年12月入伍,1982年12月转业。军旅生涯对人的一生意义又是长久的,那末鲜艳夺目的红,指引我披荆斩棘,抵励前行。转业后,我保持军人本色,工作兢兢业业,多次被单位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被市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在党建百年,我步入古稀之年时,被社区党委推荐,街道党工委授予我优秀共产党员,真是百年荣耀,终身难忘。我将在有生之年,心中永远闪耀那末红,为党的事业,尽我力所能及的能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