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的游览从“武侯祠”开始。到达武侯祠才八点半,博物馆九点开门。幸好边上是“锦里”。锦里作为武侯祠博物馆的一部分是成都的文化名片之一。那就先逛逛吧。一大早,店铺都没有开门,也没有游客,正合我意。看看古街的风貌,顺便拍几张照片,也算是到此一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侯祠博物馆是我成都之行的主要目的地。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的武侯祠,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以武侯冠名,最先进入眼帘的是汉昭烈庙。这里的汉是蜀汉,昭烈则是刘备的谥号。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这就不难理解武侯祠的大门上的这块名为“汉昭烈庙”的匾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大门,右侧是唐碑。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建立,由唐代名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因文章、书法、镌刻精湛,被称为“三绝碑”。左边是明碑,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刻立,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成都府同知高登立石。碑文记载武侯祠历史沿革及刘备生平,强调蜀汉政权正统性,并驳斥昭烈庙祭祀对象的误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中轴线 向前就是二门,上书牌匾“明良千古”。明为明君刘备、良为良臣诸葛亮。走过二门就可看到第三栋的刘备庙,左右两侧是蜀汉时期的文臣十四位武将十四位。刘备塑像上的牌匾是“业绍高光”,业为基业、绍的意思是继承和超越,高是汉高祖刘邦,光是光武帝刘秀,说的是刘备超越了东汉、西汉的开国皇帝,这个评价够高了吧!刘备塑像的两旁分别是关羽和张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刘备庙,后面便是武侯祠了。迎面有一对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巧妙地嵌入了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几篇文名。沿着中轴线继续向前,大殿上有一匾上书“名垂宇宙”,出自杜甫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塑像上方的牌匾“静远堂”出自先生的名篇“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武侯祠后面的“三义堂”原不在这里,市政建设时从别处迁来。顾名思义“三义”便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三义庙出来,经过一条两边红墙的长路,来到了惠陵。这里是刘备和他两位夫人的合葬墓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了刘备的惠陵就是南郊公园。那是一个景色迷人的公园。民国时期的四川王刘湘的墓也在这里。抗战爆发,刘湘率川军出川抗战,病死在武汉会战前线。看完刘湘墓,武侯祠的游览结束了。</span></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了武侯祠直奔成都博物馆。在成都可参观的博物馆有很多,三星堆、金沙遗址、四川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由于时间和兴趣的关系,我选择了成都博物馆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了上半年在西安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经验,进馆后立即到服务台约人工讲解服务。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听到博物馆的精华所在。成都博物馆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城市博物馆,是四川首家、成都唯一的国字号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7亩,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约2万平方米,成都博物馆馆藏丰富多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来我就按照参观顺序展示我在成都博物馆里看到的展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铜人头像 商代 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由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平头顶,刀状长眉,杏形立眼,鼻梁挺直,长耳,耳垂穿孔。粗颈,颈前后铸成倒三角形,头发梳于脑后,发辩上端扎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周兽头双耳铜罍是1978年出土于成都南郊工地的青铜器文物,现为成都博物馆先秦时期代表性馆藏。该器物属于周代典型礼器,具有宽肩、双耳、带盖的造型特征,器身下部设有穿系鼻结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竹席于2000年7月出土于成都市青羊区商业街的大型船棺葬墓坑,(战国末期距今大约2400年左右)与漆床等文物同出。其长度约2米,宽度约0.9米,采用“人”字形编织工艺,纹路与现代竹席相似。 </span></p> <p class="ql-block"> 同期出土的漆盘,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期发现的大型墓葬群,考古人员共发掘出17具金丝楠木船棺及独木棺,均为整木雕刻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战国蚕纹铜戈是战国时期古蜀文化的代表性文物,1 976年出土于成都交通巷战国墓葬。该铜戈通长25.2厘米,宽6.3厘米,戈身呈长三角形,援部饰兽面纹,内段正反面铸有蚕形图案,蚕体呈方头圆眼、弓身蠕动的形态,并配有圆点状桑叶符号。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府石犀是2012年在成都天府广场东北侧四川大剧院工地出土的东汉时期石刻文物,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约8.5吨,(真正的镇馆之宝)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该文物与李冰治水密切相关,《华阳国志》记载李冰曾作五头石犀镇水测量水位,其出土地点与文献中'府中'位置相符。作为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的秦汉圆雕石刻,它见证了成都2300年城址未变的历史,成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塑造'天府之国'的重要实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裴君碑》是2010年出土于成都东御街的东汉石碑,为四川地区现存体量最大(高2.61米、重4吨)、文字最多(1400余字)且保存完好的汉代石刻。此碑是为表彰蜀郡太守裴君振兴教育(“兴教化,拔俊杰”)、巩固边疆等政绩而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都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画像砖以东汉时期为主,集中展现了汉代成都平原的农业、手工业、市井生活等社会风貌,是研究汉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织机模型出土于2012年成都金牛区老官山汉墓考古发掘中,墓主人是一名50岁左右的女性,出土的四台蜀锦提花机模型中,最大的一台高50厘米、长70厘米、宽20厘米,其余三台较小(高45厘米、长60厘米、宽15厘米)。这些模型由竹木制成,结构精巧,是首次发现的完整西汉织机实物。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汉陶俳优俑出土于成都金堂李家梁子汉墓,该俑高60厘米、宽40厘米,是现存最大的坐式陶俳优俑之一。该文物采用夹砂灰陶模制工艺,塑造俳优左手执鼓、右脚蹬踢的表演动态,头戴巾帽、吐舌眯眼的夸张表情极具感染力。其简约的雕塑手法凝固了俳优击鼓说唱的瞬间,反映了汉代蜀地"以形写神"的艺术特征,印证了东汉时期成都地区曲艺表演的兴盛及"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穴漆人是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2012年出土于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三号汉墓的汉代医学模型,该漆人高约14厘米,通体髹黑漆,身上刻有纵横复杂的经络线及圆点标示的穴位,是目前我国发现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之一。 </span></p> <p class="ql-block"> 南朝一佛二菩萨像为南梁时期(502-557年)的佛教造像,由成都市西安路出土,该造像由主尊释迦牟尼佛和两侧的胁侍菩萨组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镂空鎏金香囊(唐代)直径6.6厘米,黄金材质,内部设计利用重力平衡原理确保香料不洒落,工艺精巧,体现了唐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在西安陕历博见过同类型宝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都博物馆的馆藏实在丰富。跟随博物馆解说员走了将近两个小时,只走了三个楼层。眼前的宝物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回来又花了好几个小时才得以消化,我的结论是:成都博物馆值得一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