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阳光Nie Shuai</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42674</p> <p class="ql-block">我穿过一片苍茫的森林,松树巍然挺立,野草随风摇曳。漫步森林,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穿过密林深处,忽见一座茅屋静立于苍茫之间,我便放缓脚步,驻足于此,任思绪随风飘荡,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唐代诗人杜甫那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彼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饱经战乱流离之苦,于公元758年岁末辗转至四川,在友人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筑起一间茅屋,暂得栖身之所。风雨交加之夜,茅屋将破,长夜难眠,诗人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动人心魄的诗篇。千年后,我站在这片静谧之地,仿佛仍能听见那夜风雨中的低吟与叹息。</p> <p class="ql-block">茅屋旁边有两块池塘,其经营者是茅屋的主人,他姓谭,祖祖辈辈生于此长于此。三十多年前,他在乡镇的黄连厂做工,十余年后工厂倒闭,人去楼空,他带着一笔补助金,开始自谋出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带着妻儿远走他乡,开始了漂泊的打工生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多年漂泊之后,他终于重返故土,在家附近挖起两块池塘,开始了养鱼的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老谭池塘里的鱼🐟🐟质非常好,凡是买过他的鱼都说其香鲜肉嫩,没有一点腥味,很好吃。之所以如此:首先在森林的深处空气清新,二是山泉流下来的水质清澈透明,三是玉米🌽喂养而非加工饲料,四是鱼儿的生长周期长。由于这里身处高海拔山区、气温低,鱼🐟的快速生长期主要在夏天。老谭每年四月份便开始一年的养鱼劳动。将买来的小鱼放入池塘,等到夏天7、8、9三个月(加上此前的生长在池塘的鱼)来这里钓鱼和买鱼的人群多了,他便开始了收获的季节。</p><p class="ql-block">我与老谭吹牛摆龙门阵,这几年生意不算好,钓鱼和买鱼的人不多。听他介绍:两个池塘估计有俩千多斤鱼🐟,每年买进卖出,其收入来源靠差价。<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在这儿呆了两个多小时,发现来池塘钓鱼🎣🎣的人不多,即使偶尔有几个,不多时就离开了。钓鱼的人少,自然买鱼的就少了,一年下来与其他人家鱼塘相比收入就少了许多</span>。我与他一起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投入不足,二是营销方式不对路。他每年初根据市场分析判断,在市场上买小鱼一千五百斤左右(每年有多有少),每斤价格8~9元,每条鱼🐟大慨半斤左右。投入大慨15000元,鱼食1000元,加上其它的费用和损耗近两万元。俩块池塘,由于鱼少,鱼儿不上钩,来钓鱼的人长时间既没有收获、又没有成就感,来者就越来越少;池塘里的鱼卖不出去多少,那么老谭一天的现金入账自然就不多。这就形成不良的循环。其次,他营销方式的欠缺,既没有留住存量客户,也没有拓展增量客户;他时常拿着鱼杆与钓鱼者一起钓鱼,没有合理分配好有限的时间,对客户的服务自然就不周到。</p><p class="ql-block">与老谭交谈中,发现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知经营中存在短板,</span>他也晓得本大利大的道理。也许是习惯与固执,或许是观念与经验的碰撞闯,再<span style="font-size:18px;">加之人手不足,</span>老谭要经营好鱼塘生意、赚更多钱并非容易之事。</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水,静静流淌。我们在描摹岁月的同时,岁月也在悄然刻画我们。那些仓促而凌乱的足迹,在文字与断章中穿梭游走,心与时光交织,沧桑与记忆层层叠现。</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生活节奏飞快,压力无处不在,人们在催促中奋进,在焦虑中前行。生活或许不会立刻兑现承诺,但它从不会辜负真正用心活着的人。别急着收获,先好好耕耘。你流的每一滴汗,读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段路,终将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化作惊喜,悄然回馈于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