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津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东南,海河入海口两岸,是展现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入侵,民族不畏列强、抵御外犯的民族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93.8公顷,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p><p class="ql-block"> 大沽口炮台始建于1522年—1566年(明嘉靖年间),重建于清鸦片战争期间。后存遗迹占地约16.08公顷。主要遗存内容为南岸的“威”字炮台、“镇”字炮台、“海”字炮台、长炮台4座炮台,南岸营盘东侧、南侧围墙局部,分布于大沽海口两岸。其地理位置具有鲜明的海口要塞特征。大沽口炮台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它是我国明清北方海防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见证,1988年国务院将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将其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0年12月,入选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名单。2024年,被评为第五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也是滨海新区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天津大沽口炮台,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是入京咽喉,津门之屏障。自古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口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 ,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开始构筑堡垒,正式驻军设防 。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型炮台。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宽九尺,进深六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炮台进行增修加固。至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 、土炮台12座 、土垒13座 ,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p><p class="ql-block"> 1858年(清咸丰八年),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 ,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p><p class="ql-block"> 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甚至进逼京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侵略者枪炮威逼下,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p><p class="ql-block"> 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被迫将大沽口炮台拆毁。后保存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又以“津门古塞”之誉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