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瘦西湖

金宁

<p class="ql-block">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唐代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而扬州最有代表性的风景是瘦西湖。乾隆帝六次南巡期间多次游览扬州瘦西湖,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原名保障湖,属于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系,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支流,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由古代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现有格局。瘦西湖是典型的小型浅水湖泊,其源水来自京杭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景区充分利用河流、山丘等自然风貌,亭台楼阁依水而建,形成集锦式的“湖上古典园林”群落,是全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其主要分为14大景点,包括五亭桥、白塔、徐园、二十四桥、长堤春柳等。</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中的这个亭子名称吹台,看着非常熟悉。因为在北京经常去陶然亭,公园里汇集了国内的著名的亭子。陶然亭仿制了瘦西湖吹台,形状一样。颜色不同,瘦西湖吹台是黄色,陶然亭仿制的是白色。</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清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清代康乾时期,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形成瘦西湖园林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景区分布有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万花园、双峰云栈等名园胜迹,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p> <p class="ql-block">明代,由于大运河的整修,扬州重新成为南北交通的要道及两淮地区盐业的集散地,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两岸又建造了部分园林,明末富商贵族们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充分利用瘦西湖长河如绳的水系,相形度势,打造了其“领略不尽,玩味无穷”的园林意境。</p> <p class="ql-block">清初,这是瘦西湖园林整体发展的前期。在这一阶段,瘦西湖附近开始了有意识的园林造景,但由于规模不大,范围相对分散,瘦西湖园林主要还是自然景观,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 瘦西湖园林大规模建造是在乾隆时期,许多瘦西湖园林的景观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乾隆年间清高宗南巡,随着扬州的盐业兴盛,地方的绅商们争宠于环工,为了能一邀乾隆帝“御赏”为荣,“三十里楼台”应运而生,园林建造争奇斗艳,标新立异。</p> <p class="ql-block">瘦西湖园林景观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时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本身也随之一跃成为扬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瘦西湖园林开始全面复修,在保留原有古典园林景观特色的同时又考虑现代人对景观功能的需求,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功能性建筑和相关设施。1980年,瘦西湖恢复了二十四桥、熙春台、卷石洞天等景点。2007年,瘦西湖恢复四桥烟雨、石壁流淙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1988年,瘦西湖作为“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被列为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2010年,作为“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被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