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继续<br> 《上武隆》最后部分说说城关镇走马观花,武隆的努力和乘汽车回重庆的一路观感。 ▲仙女山镇的好天气<br> 感谢老天保佑,我们在仙女山小镇游览的那两天都是晴间多云,<div> 湛蓝的天空中,云彩或灰暗或洁白,抱伙成团,涂抹着炫彩,浮游飘逸,</div><div> 在阳光里与天空互为底衬,清晰勾勒起伏的线条,宛若浓淡相宜的水墨画,看着很美。</div> ▲山间道路<br> 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路随山绕,山随车转,环顾四野全是参差不同的山峦,<div> 天光下,大山如同历经沧桑的老者,沉默寡言,充满神秘,也充满魅力。</div><div> 在这样的仙境之中,我们会因苍翠而活泼,因云海而神秘,因日出而壮观,因美景而惊叹,因大山而莫名有些心生感动。</div> ▲重庆夜景<br> 重庆是个很复杂的区域划分:市下面是区很正常,可原来的涪陵市直辖后变成区,<div> 涪陵市原来管辖的县级市武隆也是区,外人就有些摸不清头脑。</div> ▲涪陵<br> 武隆位于重庆市的西北部,有“天下苍茫百里洛磘”之美誉,素有“百里烟墙之下紫气万象”之称。 ▲武隆夜景<br> 其实,武隆在重庆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一直以来是尴尬的,这里没有大型的工业经济作支撑,也没有强大的农业,<div> 有的只是武陵山和乌江馈赠的丰富旅游资源。武隆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就把旅游资源当作了发家致富的道路,所以成功了。</div> ▲武隆火车站<br> 都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可是武隆返回重庆的火车时刻表有些奇怪,<div> 从9:28,C736开往重庆之后,直到下午14:41才有普客5610,花21.5元,用3时20分直到18:01才到重庆北。</div> ▲重庆北站<br> 如果要想快,就得等到16:29的C716,花47元,只用1时47分,就可在18:16到达重庆北。 ▲武隆汽车客运中心<br> 我们是在距离火车站不远的武隆汽车站下车的。那个已显得老旧的车站到处都围着围栏。 ▲武隆汽车客运中心<br> 售票处门口竖一牌子,上面醒目写着:从10月10日起,武隆到重庆四公里每小时一班的客车车票从75元调整到36元(大意如此)。<div> 打听了一下,走高速,行程约3时30分,就立刻决定乘汽车回重庆。</div> ▲城关镇建设<br> 我们买的是下午3点开往重庆的汽车票,从仙女山镇到达武隆城关江口镇就已经2点了,<div> 不能走很远的,只能在相距二三百米的火车站与汽车站附近转转。</div> ▲俯瞰武隆城关<br> 一边高楼林立,一边高架飞渡,坐落在山脚的城关街面还算热闹。<div> 都是一些小店面,最多的除了餐饮店、药店,还有卖建材的。</div> ▲站外客车<br> 从火车站到汽车站有个上坡,坡旁一侧有很多开往下面村镇的乡村客车在招揽客人, ▲一排餐饮店<br> 另一侧有一排平房建筑,几乎全是饮食店,前半部分都是面食,后半部分是炒饭和炒菜,不很精致但可以管饱的那种。 ▲酸辣粉<br> 我们要的是小面、酸辣粉和抄手,小面和抄手没什么特色,<div> 重庆八一路小吃街上的酸辣粉可以把这里同名的所谓特色小吃的摔得连影子都看不见。</div> ▲占道经营<br> 这里似乎是城管的盲点,门店外摆着一长排桌椅板凳,午餐的高峰时间已经过了,可是依然有很多的食客, ▲面馆<br> 除了我们这样的候车旅客,还有学生模样的孩子们,一来就是好几个,一人买单,其他人嘻嘻哈哈争先恐后说个不停,<div> 有男有女,都坐在店外的方桌旁,不忌讳桌上的油腻,也不忌讳桌下狼藉遍地。</div> ▲忙得很<br> 面馆是一对中年夫妇,两个人轮流在大厨和跑堂之间转换身份,<div> 而转换身份的理由要么是接电话(因为抓面要戴那种很薄的手套),</div><div> 要么就是收款(顾客中还是有不少年龄稍大一些的会付款给现金)。</div> ▲女的都会颠勺<br> 男的下面速度很快,舀佐料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女的慢条斯理,尤其是在往面碗里舀佐料时犹犹豫豫,<div> 有时添加一点,有时又舀出来一点,充分表现出主妇的精明和算计。<div> 不过夫妻俩下面还是每次只煮一碗,人多如此,人少也如此,很有职业操守。</div></div> ▲重庆小面<br> 重庆小面除了面或粉,还有一两片菜叶,浮在黄色的面或白色的粉上,热气腾腾多了些绿意;<div> 重庆的面碗是一个大大的敞口,也有一定的深度,反正比宜昌的份量更足,味道更好,看相也更美。</div> ▲武隆印象<br> 位于大山深处的武隆原来很穷,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过去武隆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div> 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确定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div> ▲挂壁水渠<br> 2014年,精准识别出建卡贫困人口5.5449万人、贫困发生率14.8%,<div>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4488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215元,</div> ▲白马山天尺坪<br> “养儿不用教,武隆走一遭”“荆竹这个山旮旯,红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上大米饭,除非媳妇生娃娃。”<div> 就是武隆当时贫穷面貌的真实写照。</div> ▲赵云山<br> 都说“穷则思变”,守着青山绿水、旅游资源的武隆在穷则思变的路上表现得多么厉害,<div> 从申遗道路上创造的奇迹就可见一斑。</div> ▲南川金佛山<br> 2004年,中国建设部拟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为主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遗请求,<div> 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武隆从中看到了走向世界的机会,和南川金佛山一起递交了申请。</div><div> 然而当时的重庆地区仅有一个第一批参报的名额,这个名额,最终给了南川金佛山。</div> ▲武隆芙蓉洞<br> 2005年,南川金佛山因准备不足,决定退出这次机会。匆忙之中,武隆作为替补顶上,<div> 开始了同样准备不足却义无反顾的申遗之路。因为准备时间不足,很多相关工作在建设部专家来渝考察时都没有完善,</div><div> 当时建设部给出建议,希望武隆放弃这次申报,等准备充足后再重新申报。</div> ▲武隆天坑<br> 但武隆没有放弃,武隆旅游局、风景管理局等29个相关部门立下军令状,<div> 在80天时间里完成了环境整治、农户动迁等工作任务。还没喘口气,又迎来了世界遗产审核机构IUCN的当头一棒。</div><div> 它们在给出的评估报告中,建议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如期申报,而重庆武隆纳入第二批申报。</div> ▲武隆地缝<br> 武隆人急了,只能孤注一掷了。他们兵分两路,一组跑北京,寻求建设部专家的指导意见;<div> 一组跑法国,拜访专家听取指导意见。白天听取意见,晚上商量对策、修改申报材料,</div><div> 就这样日夜连轴转,看似无望的申遗之路在他们的努力下重新燃起希望。</div> ▲飞天之吻<br> 与此同时,整个“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项目也在和全国其他63个项目激烈竞争一张前往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门票。<div> 大家都在马不停蹄地为申遗作准备,努力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最终,“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脱颖而出。</div> ▲顺风顺水<br> 从武隆替补拿到申报名额,到最终申遗成功,武隆仅仅花了4年的时间。<div> 而与武隆一起申遗成功的石林与荔波,一个花了17年,一个花了12年。</div><div> 这个速度,后来被媒体人形容为“重庆申遗速度”,可以想见武隆人为之付出的努力。</div> ▲移花接木<br> 再说一个武隆“移花接木”的趣事。 ▲美国导演迈克尔贝<br> 2014年1月,《变形金刚4》剧组对天生三桥正式航拍取景。美国导演迈克尔贝在武隆拍摄《变形金刚4》时赞叹:<div> “武隆就是一个无需特技效果的影视基地。”</div><div> 在完成最后一组镜头拍摄后,国际级大导演迈克尔贝在签名册上认真地写到</div><div>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s on earth(地球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并签上名字。</div> ▲《变形金刚4》海报<br> 2014年6月,《变形金刚4》开始全球公映,仅半个月时间,全球票房就达到7.52亿美元,成为当时的全球票房冠军。 ▲《变形金刚4》武隆拍摄地<br> 然而,作为影片唯一外景拍摄地的武隆却倍感失望。因为“中国武隆”字样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在影片中出现,<div> 于是,在同年7月,武隆景区一纸违约诉状将制片方派拉蒙影业以及在中国的代理方告上法庭。状告《变形金刚4》。</div> ▲《变形金刚4》武隆拍摄地<br> 武隆景区与派拉蒙影业的法庭“交锋”僵持了21个月。<div> 在近2年的时间里,武隆的本意是维权,却无意中歪打正着,把诉讼事件转变为了营销方式,</div><div> 借势借力让武隆和《变形金刚4》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div> ▲纽约时代广场<br> 在百度搜索输入“变形金刚武隆”,发现有252万条相关内容。于是,《变形金刚4》更火了,<div> 武隆旅游的知名度也在无形中得到极大提升。天生三桥和“擎天柱”还高调亮相纽约时代广场。</div> ▲《变形金刚4》武隆拍摄地<br> 这就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武隆交通<br> 长江上游经济带在武隆呈“Y”字形大通道,武隆就地处连结点这个重要位置,区位优势极佳,<div> 武隆同时也是渝东南、黔北地区通过石渝高速、包茂高速、银白高速等公路和重庆主城区的一个连接点。</div> ▲宇通公司大巴<br> 从武隆城关到重庆约200公里,全程耗时2.5-3.5小时。我们乘坐的是宇通公司出品的豪华大巴,双门,有行李舱。<div> 采用柴油机驱动,号称拥有时尚的外观设计、高端的内部配置、顶级的乘坐舒适性和出色的安全性表现,</div> ▲宇通公司双层大巴<br> “用科技眼光放眼未来,用简约造型再续经典”,其实最大的特色还是动力澎湃,<div> 只要道路平坦,视线良好,司机愿意,这辆大巴车是可以用百公里以上车速轻易超越其他车辆的。</div> ▲不对号入座<br> 上了大巴车,爬到上层,有三点没想到:一是靠窗的座位都被人占满,<div> 问了一下座位号,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不用对号,随便坐;</div><div> 理由是:反正坐不满的,就有些哭笑不得,也只好入乡随俗;</div> ▲车厢内<br> 二是从口音可以听出,车上的乘客大多都是武隆人,不是到重庆办事、走亲戚,就是到重庆转车的,到武隆旅游返回重庆的并不多; ▲请全程系好安全带<br> 三是有一男一女(不是一起的)从武隆上车不久就开始煲电话,<div> 男的是在电话里谈生意,建材方面的,声音很大,给不同的客户谈,最后一句话肯定是“等有空我们一起耍。”</div> ▲车厢内<br> 另一个女人除了自己声音大,还打开了免提,加上她们谈的都是家常琐事,包括接小孩、买东西、朋友聚会,<div> 还有一些对人对事的评价,而且每一次通话时间超长,笔者每一次从睡梦中醒来,几乎都是被她大喇叭似的大嗓门吵醒的。</div> ▲天堑变通途<br> 大巴车离开武隆汽车站过了桥,拐到柏杨路似乎不久就上了武隆互通,<div> 又行不多久,就进了包(头)茂(名)高速公路收费站。开始车有些多,开得有些慢,然后就一点点提速,一点点超越。</div> ▲高速上<br> 车行很平稳,座椅也很舒适,大巴轻轻地摇晃,犹如一只轻快的船在航行,窗外的风景也是一幅绚丽的画卷。<div> 系上安全带,闭上眼睛,不理睬车上有人打电话,很快就能入睡。</div> ▲桥隧相连<br> 包茂高速既是G65国道又是渝湘高速,<div> 从武隆江口到南川水江段沿线尽是崇山峻岭、深沟峭壁,是一段桥隧比超过75%的高速公路。</div> ▲高架桥<br> 资料上说,在这73公里的路程中,有主线桥52座、隧道11座,更有桥隧直接相连及国内罕见的20余公里特长隧道群。 ▲看不到头的隧道<br> 经常不是大巴车钻进大山深处,就是在高架桥上飞跃峡谷。<div> 满目的青山绿水,还有满山的茶园和大大的湖泊水库,就是建筑不多,农人也很少。</div> ▲南湖隧道堵车<br> 从南川互通穿过龙凤山隧道、石龙隧道、太平枢纽互通、太平隧道、南湖隧道,就到了绕城渝湘互通。<div> 没想到先被堵在南湖隧道里动弹不得,又在绕城互通高架上开的比人行还慢;</div> ▲全方位堵车<br> 可是看见其他好几条高架桥同方向的车流全都汇聚在一起,就充分理解了所有开车的、坐车人的心情,<div> 就和车上的一个男人爆粗口骂的那样:“现在当官的哪一个赶得上薄XL,全都是又搂钱又不干好事的”!</div> ▲互通高架桥<br> 从绕城渝湘互通到重庆江南大道可以把人绕晕的互通高架桥下的四公里交通换乘枢纽里的汽车站<div> 不过就是不到30公里,因为堵车,竟耗费了一个多小时。</div> ▲重庆四公里<br> 好就好在时间还早,在重庆四公里客运站下车, ▲重庆四公里地铁站<br> 地铁站进去,乘轨道交通3号线(江北机场T2航站楼方向)4站,两路口站下车,站内换乘步行60米,<div> 两路口站上轨道交通1号线(璧山方向)12站后在磁器口站下车,票价5元,用时47分钟,距离20.7公里。</div> ▲磁器口大铜壶<br> 于是,时隔不到一周,我们在天黑之前就又站在磁器口古镇那个大铜壶面前了。 ▲云朵 上武隆<br> 钩沉重庆系列武隆部分用游记形式写出,让大家和笔者一起上武隆。其中也有很多相关历史和人物故事。<div> 各位想看些什么,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历史背后的故事,请在文尾留言告诉笔者,一定会畅所欲言的。(202310-202406)</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