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行——千年岳麓 弦歌不绝

anda

<p class="ql-block">  长沙是湖南的核心,湖南人有南方人少见的耿直豪爽。湖南人这种性格特质,理应成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可惜在近代以前的整个古典时代,中国战争的重心都不在湖南,关中、太行山脉、华北平原、江淮等,才是战争频发区,湖南人似乎没有用武之地。此外整个湖南由三山一水环绕,普通人单枪匹马,仅凭借两条腿,很难走出湖南。</p><p class="ql-block"> 将湖南人战斗力引爆的,是曾国藩。他组建的湘军,几乎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太平天国。若不是湘军能战,清朝可能提前半个世纪就灭亡了,正所谓“无湘不成军”。</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期间,湘军顽强阻击日军,这就是长沙会战。四次长沙会战,消灭日军超过二十万,不仅是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役,也成为抗日战争的胜负手,正所谓“湘人不倒,华夏不倾”。</p> <p class="ql-block">  长沙,别称星城以“长沙星”得名中国湖南省省会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总面积11819平方公里,下辖4区1县,常住人口1061余万人。湘江穿市区而过因地处中国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温变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温久、冬季严寒少长沙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国中部先进制造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中部现代服务中心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秦时设长沙郡隋开皇九年(589年)长沙郡改为潭州郡隋炀帝年间又恢复长沙郡南朝时期长沙曾有“海内雄郡”之称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潭州府为长沙府长沙凝练出“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不仅是清末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还是新民主主义的发祥地之一1939年至1944年长沙保卫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关键战役,中日双方围绕长沙展开四次大规模功防战,第四次因日军兵力优势而长沙失守长沙保卫战粉碎了日军“以战迫延”的企图,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抵抗日本侵略者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中国抗战坚韧精神的缩影,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篇章,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将军在长沙和平起义,长沙和平解放。长沙这座城市用无数牺牲铸就了辉煌历史,用焦土战的血与火造就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长沙开福寺</b></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是全国重点开放佛寺之一,湖南省及长沙市佛教协会均设于此。</p><p class="ql-block"> 千余年来,开福寺历经兴衰,多次改建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绪年间重建。1994年开福寺被定为尼僧修学道场以来,住持能净法师利生为怀,志存兴复,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桥、钟鼓楼等;维修了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1997年,开福寺又从缅甸请回佛祖释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难迦叶二弟子玉像(4米高)。随后又从台湾等地迎请了5部大藏经供奉。</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民间流传开福寺的罗汉最为灵验,即以寺中任何一个罗汉为起点,按自己的年龄,数到最后一个罗汉,再按罗汉的编号抽取封签一张,以测吉凶。</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题诗《开福寺》赞曰:"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当时长沙是割据政权南楚的首都。南楚王马希范以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一说真严),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寺庙开创者保宁(一说真严)在此说法传经,受到马氏父子的有力支持,住僧达一千人。南楚亡国后,寺宇作为佛教活动场所一直留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北宋初,出了一个擅长医药的著名和尚--洪蕴 (936-1004),宋太祖赵匡胤召见过他,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北宋太平兴国中,宋太宗赵光义诏求医疗经验,洪蕴摘录数十处药方献上。宋真宗咸平初年,洪蕴当了僧官,补右街首座,转左街副僧录。宋仁宗嘉佑年间,僧人紫河对全部寺宇修建了一次。</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时,开福寺的中兴祖师道宁(?--1113)是从临济宗杨歧派五祖法演获悟。据其传法世系,是南岳怀让下第十四世。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道宁为开福寺住持,僧侣达五百人。政和三年(1113)道宁卒。 与道宁同时,木工张询在开福寺转轮藏上雕刻了不少表现佛经故事的图画。</p><p class="ql-block"> 北宋末年,开福寺已经成为一个风景区,有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咀洲、木鱼岭、拔楔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舍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等十六景。</p> <p class="ql-block">  经元迄明,开福寺周围风景;仍引起人们游览的兴趣。明代文人李冕,写有题为《开福寺》五言律诗一首云:"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袍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采久,花落满间庭。"</p><p class="ql-block"> 明代开福寺,经两次修建 : 第一次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由僧人彻堂重修;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干-1566),寺宇倾记,吉藩同当地士绅和老百姓又将它重建起来,明未又毁于兵火。</p> <p class="ql-block">  清代,开福寺先后修建了四次:</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顺治十七年(1660)僧人佛国当住持时募修一次;</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康熙八年(1669)总兵卜世龙倡捐重建,巡抚周召南,藩司郎永青,泉司李荣宗,知县胡,壮生助修天王殿。推官胡景曾撰有《重修紫微山开福寺碑记》,这是开福寺留存下采的最早的清代碑刻;</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寺后制造火药,寺宇被焚,巡抚梁国治命僧募修;</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是乾隆六十年(1795),寺后又因制造火药,引起火灾,把后殿烧掉了,复为修葺。</p><p class="ql-block"> 嘉庆十一年(1806年),书法家朝葑为开福寺书山门对联"紫微栖凤,碧浪潜龙"。</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七年(1891年),陈海鹏题材"古开福寺"横额,与韩书一并勒石。光绪十二年(1886年),王闿运、寄禅、竺云等道俗19人,在此组织碧湖诗社,饮洒赋诗,一时传为文坛盛事。次年,徐树钧撰有《长沙开福寺碑》,今存。光绪末年,著名诗僧竺云创办湖南僧立师范学堂于寺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应日本佛教界人士邀请,率领门人筏喻、道香,东渡日本访学参禅。</p> <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1911年),诗僧海印在此办中华佛教总会湖南支部。</p><p class="ql-block"> 民国七年(1918年),开福寺大殿被焚。</p><p class="ql-block"> 民国八年(1919年),住持慧修重修毗卢殿。继任住持宝生和尚从民国十一年(1922年)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先后新修了大雄宝殿和三圣殿,并邀请天台宗僧人空也法师在此开办湖南佛学讲习所,施即停办。</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十四日(1939年8月14日),由巨赞法师率领的佛教青年服务团,组织了僧尼70人,在此举行过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爱国集会。</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七年一月(1948年1月)至民国三十八年五月(1949年5月),开福寺又续办3期湖南佛学讲习所。悟性任所长。那时寺内殿堂大部分被国民党军队强行占用,成了军械库,寺庙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僧人出入,都不自由。</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于1952年重新修复了开福寺,以明真法师为住持。</p><p class="ql-block"> 1965年,开福寺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开福寺内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在"文化大革命"中,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自1980年3月起,开福寺又逐渐恢复。长沙市佛教协会先后重修了前、中、后三殿及左右厢房,并新塑佛、菩萨、罗汉像,收回了散失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1983年初,开福寺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对外开放寺院。1983年10月10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开福寺为湖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1994年,开福寺被定为比丘尼修学道场,方丈能净法师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桥、钟鼓楼;维修了大雄宝殿、讲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p><p class="ql-block"> 弥勒殿1997年,从缅甸请回佛祖释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难迦叶二弟子玉像(4米高)。随后又从台湾等地迎请了5部大藏经供奉。</p> <p class="ql-block">  夜经济的火热,新消费品牌是载体,城市性格才是核心。</p><p class="ql-block"> “寻常生活客自来,万丈红尘最温暖。”正是长沙的历史文气、红色豪气、时尚朝气和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铸就的幸福“高地”,坚持“房住不炒”形成的房价“洼地”,以及“文和友”“茶颜悦色”等品牌催生的“网红打卡地”,成为市民游客远来近悦的“诗和远方”,让一种“夜长沙”成为传奇!</p> <p class="ql-block">  除了夜市上的长沙美食,长沙的夜晚,还有千年历史与现代消费的激烈碰撞!不信,来看五一商圈!芙蓉区作为五一商圈的核心区,IFS国金中心、平和堂、白果园、化龙池等,这些城市烟火、现代气息、历史古韵并存的“打卡点”,都在五一商圈,为长沙“夜间经济”的发展贡献着顶级流量。在国金中心打卡一杯茶颜悦色,体会“中式古风”茶饮给味蕾带来的回甘;到化龙池的复古清吧一条街,听听驻场歌手的浅吟低唱,……长沙的夜,摇曳生姿,满是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夜色,是最迷人的城市烟火。而长沙“夜经济”正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长沙上榜“2021年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长沙芙蓉区和天心区也从全国60个入围区县中脱颖而出,进入2021年夜经济影响力20强区县榜单。近年来,芙蓉区大力挖掘夜间经济消费热点,助推长沙创建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着力打造扬帆夜市、沁园夜宵街、万家丽广场、东盈广场等夜间经济集聚区,进一步优化夜购、夜游、夜食等夜间消费体验,展现“最长沙”生活元素。</p> <p class="ql-block">  “越夜越精彩”,是最长沙的生活方式。深夜,如果你来到长沙最热闹的五一广场,在人潮如织与火爆的市井烟火气中,就能感受到“中国第一夜宵城”背后的密码。作为“长沙城市原点”的五一广场,在战国时期便是市中心,附近出土的东汉简牍记载了当时商业的繁荣,与今日步行街景象相似;而在唐代,长沙的夜市已经初具规模,大诗人杜甫“夜醉长沙酒”;到了宋朝,作为南方著名米市和茶市的长沙,夜生活已是“一线顶流”。马王堆汉墓中也出土了大量食物食具,从一堆竹签可以推测辛追夫人爱烧烤,蘸料爱用“豆豉姜酱”。</p> <p class="ql-block">  李富春故居故居始建于清末,毁于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1993年1月开始规划筹建,占地48平方米,为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小青瓦双坡屋面。1995年5月22日建成并对外开放。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面积35.20平方公里,海拔300.8米,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包括麓山景区、天马山景区等八大景区,有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岳麓书院、新民学会四个核心景区、景点,有植物174科559属977种。岳麓山是湖湘文化传播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景区内有古麓山寺等历史古迹,有黄兴、蔡锷等名人墓葬。岳麓山的文化有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伟人足迹为代表的名人文化,还有融儒、佛、道于一体的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其山脉属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称为灵麓峰。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故名岳麓。据地质学考证,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三亿余年。</p> <p class="ql-block">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年)、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年)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其中宣统三年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次修复爱晚亭之事还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世人称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两首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游岳麓山的七韵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刻后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前,亭破败不堪,四周荒芜。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其中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主席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在国际交往中,爱晚亭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长沙市与日本鹿儿岛市结为友好城市后,爱晚亭作为古城长沙的象征,按其规制仿建于鹿儿岛市,以纪念中日两国人民友谊长存。</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主席,请求提书亭名,毛主席愉快地接受了请求。</p> <p class="ql-block">  一生短暂辉煌,史有定论千秋。蔡锷墓碑——蔡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未满13岁考取秀才,后入长沙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1911年擢云南三十七协协统。武昌首义爆发,与李根源在昆明举兵响应,任云南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1915年11月潜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军多次激战于四川。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后因喉疾赴日本就医,于1916年11月8日去世,终年34岁。</p><p class="ql-block"> 蔡公松坡之墓——1917年4月,蔡锷被国葬于长沙市白鹤泉左后方的山上。此地占地1620平方米,系岳麓山大型墓葬之一。冢以花岗石砌成,上为花岗石碑,碑高约6米,成四棱形,通高7米。碑正面嵌铜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p><p class="ql-block">蔡锷墓位置在黄兴墓正下方、麓山寺后上方的山坡上。墓地周围筑有石阶,广植松柏、香樟。</p><p class="ql-block"> 走向蔡锷墓,必经的山道。墓周嵌汉白玉或青石24块,上刻当时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热河、察哈尔等省军政首脑撰写之铭文和挽诗。墓前置石祭桌、石香炉、石鼓。麓山寺一侧有蔡锷墓庐,门悬孙中山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彼。把蔡锷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标青史。</p> <p class="ql-block">  黄兴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与领袖、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黄兴墓地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景区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麓山寺后,有石级直达。墓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p><p class="ql-block"> 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约10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整个墓表占地1186.24平方米,苍松翠柏,掩映其间。墓的右下方,有黄兴墓庐,已加修葺,大厅陈列黄兴生平事迹,供游人瞻仰。</p><p class="ql-block"> 黄兴(公元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湖南长沙县人。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任陆军总长兼任参谋总长,授大元帅军衔。袁世凯称帝时,任讨袁总司令。1916年10月31日病故于上海,次年移柩长沙,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岳麓山。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p><p class="ql-block"> 墓碑上刻的是章太炎先生写的挽词 : 南纪维衡,上摩玄苍 ; 厥生巨灵,恢禹之疆。</p> <p class="ql-block">  黄兴墓位于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由响鼓岭向东砌有350米片石公路直达墓前半园坪。黄兴一生从事革命,积劳成疾,1916年10月逝于上海,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岳麓山,墓区占地面积1913.6平方米。黄兴墓系岳麓山大型墓葬之一,地势最高亢。墓上建有方型墓塔,以整块花岗岩琢成四棱型,通高11米,昂然矗立,似利剑直插云天,墓东面镶嵌紫铜色墓碑,镌刻“黄公克强之墓”,墓碑四周砌以石柱、铁栏围护,庄严肃穆,气势雄伟。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黄兴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右下0.5公里处,建有黄兴先生墓庐,占地494.1平方米,墓庐专辟《陈列室》,全面介绍黄公生平事迹。墓庐附近按规划辟林地、凿水池、建亭榭、游廊,广植花木。</p> <p class="ql-block">  白鹤泉在湖南长沙麓山寺后,古树环抱,有泉从石罅中溢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清澈透明。白鹤泉有“麓山第一芳润”之称。相传古时候曾有一对仙鹤常飞至此因而取名白鹤泉,有趣的是以泉水煮沸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干杯口,酷似白鹤。曾有寺僧砌石为井如鹤形,刻“白鹤泉”三字于崖上,并建有一石碑。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粮道夏献云在泉上建亭,抗战时被毁,解放后又新建一亭,碧瓦朱栏,颇见风雅。现泉侧建有茶室,用清冽的白鹤泉水沏茶,供游客品尝。</p> <p class="ql-block">  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的古树丛中,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该寺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1944年毁于日军,今仅存山门和藏经阁。殿堂现已修复,殿内千手观音庄严慈祥。现在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藏经阁又名观音阁,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历史的活见证。这里古木参天,山峦秀美。深秋时节层林尽染,枫叶似火。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描写这里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武 麓山寺正门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p><p class="ql-block"> 唐朝盛时,许多书法家、文学家和诗人游览麓山寺,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佳作。杜甫、韩愈、李邕、沈传师、唐扶、韦蟾、刘长卿、宋之间、曹松、罗隐、喻鬼、戎县等都写诗吟文,赞美麓山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诩武亭(又名蒋公亭)为纪念辛亥革命元勋蒋诩武而建</b></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脚下,现为湖南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所在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之首,它的建筑规模:占地面积 3.1万平方米,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存,中轴对称布局,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教育功能延续性:自北宋至清末(1903年改制前)持续办学,民国时期发展为湖南大学,至今仍承担本科至博士后培养任务,形成全球罕见的千年教育连续性,文化地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是湖湘文化发源地,也是朱熹、张械、王阳明等大儒的讲学圣地,孕育了曾国藩、左宗棠等近代名人。</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何以传承千年仍弦歌不绝? 坐落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后经扩建形成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尽管历经朝代更迭、七毁七建,岳麓书院传承千年始终弦歌不绝,现是中国唯一延续传统书院之名的大学二级学院,拥有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p><p class="ql-block"> 一座书院,千年弦歌不辍有何奥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美籍教授戴彼得曾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以独特的跨文化视角解构岳麓书院“不朽基因”。</p>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东面山下,是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建筑,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p><p class="ql-block">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 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现为湖南大学下属学院。</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于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20世纪70年代末,官方确定由湖南大学管理、修复岳麓书院。</p> <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长沙》 </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 </p><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 <p class="ql-block">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除了登楼遥望思古,岳阳楼的独特建筑构造也非常值得一看。全楼没有用一根铁钉和一道横梁,楼顶形式也非常独特,采用了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这种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形式,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也是很独特的。岳阳楼前身为三国东吴名将鲁肃所修阅军楼。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大将鲁肃率军驻守战略要地巴丘,运用东吴历来重视的“夹水口立坞”的战术,构筑城堡,在洞庭湖操练水军,作为屯军备战的营垒。鲁肃在濒临洞庭湖处,建造了检阅水军的阅军楼。</p><p class="ql-block"> 两晋、南北朝时期,阅军楼改称巴陵城楼,虽仍侧重于军事上的需要,但那壮绮丽的风光,已为诗人吟咏。南朝诗人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诗,即有“清氛霁岳阳,曾晖薄澜澳”的佳句。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吟咏岳阳楼的诗。</p> <p class="ql-block">  唐朝时,巴陵城楼始称为岳阳楼。到这时,岳阳楼已被辟为宴席之地。因岳州是长江流域重要港口城市,交通发达,又有楼台胜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贬官岳州,常会文人登楼赋诗。嗣后,张九龄、孟浩然、贾至、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风邀云集,接踵而来,留下许多语工意新的名篇佳作。杜甫的《登岳阳楼》,更是千秋绝唱。</p><p class="ql-block"> 北宋,岳阳楼在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记之后开始名闻天下。庆历四年(1044年),环庆路都部署兼知庆州滕子京因被诬告滥用公使钱被贬知岳州。滕上任后,于庆历五至六年重修岳阳楼。据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滕子京向民间欠钱不还者讨债,讨来的钱一万缗,都用于修建岳阳楼。岳阳楼建成后,滕子京并邀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还请尹洙写《岳州学记》,请欧阳修写《偃虹堤记》。县志记载,新修的楼台规模宏大,极为壮丽。《岳阳楼记》通篇仅360余字,然其内容博大,气势磅礴,借景议人,堪称绝响。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出此中。名楼得名记,名声益彰。此后,历宋元明清,代有游人吟咏,不乏佳作。</p> <p class="ql-block">  吕仙祠位于岳阳楼以北 100 米处,处在二坪台,坐北朝南,为供奉岳阳楼诗酒神仙吕洞宾而修,占地面积 1000 余平方米,为单层、两进、砖木结构,祠内大殿塑有吕祖金身神像。吕祖的神仙文化是岳阳楼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岳阳楼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吕仙祠的落成为岳阳楼景区增添了一处新的特色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岳阳门,乃岳阳古城的第一门。走进岳阳门,彷佛走进了岳阳古城的历史长卷。从临街的东面看岳阳楼,只能感觉平地上的城台托举着岳阳楼的精美华丽。而穿过岳阳门洞,走到西面护城墙脚下洞庭湖岸边仰望,才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视角,感受临湖而建的岳阳古城墙、古城门的雄伟壮观;才会更加觉得雄踞在城墙拱门上的岳阳楼是无比风光。</p><p class="ql-block"> 岳阳古城从三国时算起,已有一千七百年历史。岳阳门,就是岳阳古城西门。岳阳楼,矗立在岳阳门上。古时候从岳阳门前,走石路阶梯下到湖边,有全城唯一的船码头。码头和城门上的岳阳楼,上下呼应,四季热闹。在这里可以看舤船往返,听渔歌互答;迎南北游客,活古城商贸;览湖光山色,乐诗人胸怀。</p><p class="ql-block">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岳州,从这里上岸,走岳阳门进城,在《早春寄岳州李使君》一诗中描述:城高倚峭,地胜足楼台。比杜牧更早,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杜甫,在晚年游岳州,从这里上岸走进岳阳门,写下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吳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的五言绝唱。唐朝中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也从此上岸进岳阳门,登楼观岛,写下了“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不朽诗篇。</p> <p class="ql-block">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现在的岳阳楼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p> <p class="ql-block">  “五朝楼观”景观,是以青铜缩微铸造的形式,以历代流传下来的岳阳楼图为基础,参照相关朝代建筑商的精心设计,再现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不同风格的岳阳楼。所有模型景观全部采用青铜铸造,极具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艺术感,是目前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青铜模型建筑群,不仅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的不同建筑艺术风格和建筑文化 ,也再现了岳阳楼在历史演变进程中的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气势雄伟,自古便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更因了北宋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  双公祠的建设背景是为了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该建筑位于岳阳楼景区内,坐东朝西,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双公祠采用湘北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白墙青瓦,为单层砖混结构。门额“双公祠”三字由范仲淹第二十八代后人范敬宜题写,门联由北大教授龙协涛撰联,原书协主席沈鹏书。门联内容为:“一湖一楼一记,浮乾坤、控南北、叙乐忧,江山胜景辉映千古;双公双绩双德,联珠璧、汇风云、昭日月,文坛佳话流播九州。”。</p><p class="ql-block"> 双公祠内设有两个陈列厅,分别为:“岳阳天下楼”和“双公忧乐情”。前者展示岳阳楼的建置沿革、形制演变以及历代名人咏叹岳阳楼的诗文;后者展示范仲淹与滕子京的生平及其对岳阳楼的历史贡献。展览通过场景、文字、图表、模型、文献资料、照片、拓本、书画等多种形式,再现岳阳楼的历史和演变,展示岳阳楼的建筑文化,揭示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弘扬“先忧后乐”的传统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  在湖南岳阳市岳阳楼边,1962年为纪念杜甫诞生1250年而建。杜甫曾有《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西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描述诗人登上岳阳楼后的无限感慨。怀甫亭坐落在岳阳楼院内临湖五坪台,经岳阳门沿石级而下,至点将台往南100米处。怀甫亭建于1962年,也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杜甫诞辰1250周年之际。当时世界有关组织将杜甫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为了怀念这位优国忧民的诗圣,岳阳市人民便在杜甫晚年活动过的地方建了这座小亭,命名为怀甫亭。</p> <p class="ql-block">  巡访这些山水与文脉交织的去处,像在时光里捡拾散落的诗行,每一步都听到历史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爱晚亭与岳麓山,是自然与人文的温柔相拥。拾级而上,岳麓山的苍翠里藏着 “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诗意,爱晚亭的红柱飞檐在层林里若隐若现,仿佛从唐诗里走出来的景致。山风掠过树梢,带着岳麓书院的墨香,让人想起朱熹、张栻在此讲学论道的盛况 —— 原来山水不仅是风景,更是文脉生长的土壤,滋养着千年不绝的书卷气。</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是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的底气所在。青瓦粉墙间,匾额与楹联静静诉说着治学的严谨与胸怀的辽阔。讲堂里仿佛还回荡着先贤们 “经世致用” 的呐喊,斋舍的窗棂上似乎还映着学子们苦读的身影。这里没有庙堂的威严,却有穿透时空的力量 —— 原来真正的传承,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沉默,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则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精神丰碑。登楼远眺,洞庭湖的浩渺与长江的奔涌尽收眼底,水天一色间,范仲淹笔下 “衔远山,吞长江” 的壮阔扑面而来。楼内 “四绝碑” 上的文字,字字都在追问 “何为家国”。此刻才懂,岳阳楼的魅力从不在雕梁画栋,而在那一句 “后天下之乐而乐”—— 它让每个登临者都明白,个人的悲欢,从来都与山河的命运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 这些地方,虽为景点,却早已超越了 “景点” 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锚点,是精神的坐标,让我们在山水间读懂:何为文脉,何为担当,何为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摄影 : 得大自在</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 : 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