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洲的情怀: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

李建华

<p class="ql-block">  鲤鱼洲,这个地方不太,在当地名头却十分的响亮,这是因为在六十年代我国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两所顶牛的大学在这里办起了分校。我虽是本地人,也知道有这么一个事,但对这两所大学为什么在江西办分校了解不多,也没去过,今年7月,正好路过五星垦殖场(现改名为鲤鱼洲管理处),便顺道到这两所大学旧址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和与当地人交流,对两所名校在鲤鱼洲办分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鲤鱼洲,是江西五星垦殖场的一个分场的所在地,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东郊鄱阳湖畔。“文革”时期,五星垦殖场的名称是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团。在六十年代末期,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了贯彻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两所大学来到鲤鱼洲办起了江西分校和实验农场,校名为清华大学江西分校,北京大学江西分校。</p><p class="ql-block"> 最先来鲤鱼洲开办分校的是清华大学,1969年5目,清华大学率先在这里开办分校,其次是北京大学,1969年6月,北京大学也来到这里开办分校。两个分校都设在五星垦殖场的最南端靠近鄱阳湖的鲤鱼洲,距鄱阳湖堤坝只有百来米,校舎和教职员工宿舍都是临时搭建的砖木建构平房,总共60余栋,现仍保护的比较完好。当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教师和部分家属4500余人,千里迢迢从首都北京来到鲤鱼洲,一边开办学校,一边还要在实验农场劳动,其中彭佩云、厉以宁、王大中、贺美英等一批北大与清华的著名学界泰斗和领军人物都曾在鲤鱼洲生活劳动过,还有部分师生教职工因事故或疾病长眠在鲤鱼洲这片土地上。北京大学在来鲤鱼洲建江西分校第二年的6月份,北京大学江西分校开始招生,共招收了418名工农兵学员。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清华大学江西分校来不及招生就撤回北京。</p><p class="ql-block"> 由于鲤鱼洲当年还有血吸虫,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师生们既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又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还要面对血吸虫的威胁。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环境,1971年10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均撤回北京,北大招收的400多名学员,也随同去了北京。</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师生虽然在鲤鱼洲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在两年时间里与当地结下的友谊,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忘,在后来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断有曾经在鲤鱼洲生活、学习过的师生到这里旧地重游,寻找当年难忘的记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先生等人重返鲤鱼洲,并在这里修建了一所“清华希望楼”,改善当地办学条件。2001年,征得清华大学同意,五星垦殖场里的子弟学校更名为“五星清华希望学校”,这是凊华大学之外,全国唯一以“清华”命名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离开鲤鱼洲后,江西省有关都门对于保护两所大学江西分校的旧址十分重视,按照“保护历史,弘扬精神”的原则,在2014年,分別启动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江西分校及试验农场旧址的修缮工作,并在两处旧址分別建立了陈列馆,馆内陈列了两所大学教职员工在鲤鱼洲劳动、工作、生活的实物与图片,从不同角度再现了他们当年劳动和生活的精神风貌。(本美篇的人物照片均是在陈列馆翻拍的)2018年,两处旧址分别被列入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在清华、北大江西分校陈列馆翻拍的反映两所大学教职员工及上海知青劳动场景</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清华、北大江西分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摄影地:北大和清华江西分校旧址和陈列馆</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37307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