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教育大讨论】寻新而来,向心出发

云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昵称:云歌</b></p><p class="ql-block"><b> 美篇号:4483629</b></p><p class="ql-block"><b> 图片:心境的颜色、善德/致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初中生面临个性化表达与标准化答案中间感到困惑时,在“佛系”“内卷”“躺平”等词汇成为校园语境的高频词时,源于孟国泰对中国教育痛点的精准洞察后的“三和教育”:与自己的生命和谐,与他人的生命和谐,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教育本质,关乎教育发展,关乎学生前途。</p><p class="ql-block"> 其中,“新教育是心教育,学为中心,察觉内心,唤醒内心,本心昂扬。”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它要求一线老师既要教会学生“读懂文字”,更要引导他们“读懂自己”。以“学为中心”重构课堂,用文本作镜“察觉内心”,借经典之力“唤醒内心”,最终实现“本心昂扬”的生命状态,从而达成“新教育是心教育”的终极目标。</p><p class="ql-block"> 下面结合心师发起的《从个体出发,创建“三和教育”新高地》为主题的【三和教育大讨论】中的“三和”理念,“新教育是心教育”,就初中语文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粗浅地谈谈个人拙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学为中心:让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空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而不是当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说白了,就是把学生当作不会思考,被动接收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心灵需求。“学为中心”,并不是不是形式上的简单的让“学生多说”,而是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真正地把课堂转化为学生与文本、与伙伴、与自己对话的精神空间。</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社戏》教学中,我们可抛开引领学生分析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这一陈旧的教学思路,设计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的“回眸童年”活动课。为了让学生把这一节活动课落到实处,事先可让学生从个体出发,自主学习,查阅与《社戏》有关的背景资料,并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解及课后探究思考题,深入理解文本。课上再让学生从文中快速找出“最打动自己的童年瞬间”,并联系自身经历进行分享。</p><p class="ql-block"> 以上教学思路,来自我的同事朱老师的一节示范课。她的x+1精讲课有个环节,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向同学们分享“最打动自己的童年瞬间”。这堂课真是趣味横生呢,课上有一个同学聚焦偷豆情节:阿发说“偷我们家的,我们家的大得多呢”。这种不加掩饰的诚实,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小朋友一起分享零食,从没想过谁多谁少。另一位同学关注的是“月夜行船”:“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种拟人化的动态描写,和我小时候坐爸爸摩托车看夜景的感觉同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像这种从个体出发,唤醒激发内能的场景,在我们的常规课上还有很多。当学生发现文本中的场景能和自己的生命体验产生联结,文字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温暖的心灵絮语。这,不也正体现了孟国泰教授的“三和教育”中“与自己生命和谐”,“与他人生命和谐”的教育理念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察觉内心:在文字深处发现真实的自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中生正处于自我认知的关键期,他们常常在“他人期待”与“自我渴望”中感到迷茫。初中语文教学蕴含着丰富人性内涵,这些内涵恰好是帮助学生察觉内心的一面镜子。引导学生在文字的世界反观自身,不是说教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让他们在共情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成长。</p><p class="ql-block"> 例如:通过认真学习孟国泰教授的“三和教育”,王德增进一步细化呈现的“新教育是心教育”,我们更加确信文字是心灵的回声,察觉内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与生活间架起桥梁。基于此,在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学习中,我们可参照初中语文课本精选的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等名篇,设计一节“父母语言集锦”活动课。先让学生认真读指定的几篇文章,摘录其中的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再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下经常挂在父母嘴边的三句话,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觉察内心,在文字深处发现真实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原来:“玩,就好好玩;学,就认真学”的潜台词是父母的智慧;“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随意乱花钱”的背后是父母的忧虑;“遇事多动动脑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深处是父母的提醒和鼓励。这种从文字到生活的情感迁移,让学生在察觉父母内心的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对亲情的忽视和不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唤醒内心:用经典火种点燃精神的火炬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察觉内心是发现自我,那么唤醒内心便是超越自我。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从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高尔基《海燕》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从刘成章《安塞腰鼓》的生命律动到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的价值追求。其间蕴含着足以唤醒学生心灵的精神力量,当然,唤醒内心还需要老师及时捕捉到教育的心灵契机。</p><p class="ql-block"> 例如,初二上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集体聆听了车老师讲授的一节《愚公移山》。课上有位同学提出:“愚公为何不搬家?而是舍轻求重,选择困难重重的移山?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不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很尖锐的问题,很深刻的见解。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在教室引起“躁动”。此情此景,车老师没有指明学生解答,也没有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而是播放了一段“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凿’天渠”的纪录片。当在座的学生看到“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壮举,看到村民们从“吃水贵如油”到“稻田翻金浪”的变迁,再回头解答这位同学的问题时,答案不明自现。愚公移山并非舍轻求重,更不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 有位同学有感而发:“以前,我总觉得学习是一件累人的苦差事,可看了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凿’天渠”的纪录片后,我茅塞顿开,愚公移的不是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觉醒。这就是经典文本与现实案例的巧妙结合,有力碰撞,其中唤醒的是学生内心对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上种种,再次印证了孟国泰教授“三和教育”中“与天地万物的生命和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本心昂扬:让语文学习成为精神成长的阶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有一句话:“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其中“本心”一词的意思是:本性,本来的思想,在文中引申为“义”。而“本心昂扬”是“心教育”的最终指向,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汲取精神养分,形成健全的人格。这种昂扬不是漫无目的乐观,而是历经文本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后,依然保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本真热爱。</p><p class="ql-block"> 例如,在“生命教育”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以“生命”为主题,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等诗文整合在一起,设计一个“生命成长树”。让学生找出诗文中最能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写在类似树叶形的卡片上,并附带写上自己的生活感悟。这里我们不妨预设一下: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名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让我明了生活中无论经历苦难或甜蜜,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珍惜拥有,过好当下。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蕴含的道理:在成长的路途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我们可将生活中的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借助勇气的力量,一一去克服。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游泳时,爸爸松开手的那一刻,让我觉得一个人的强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靠勇气去战胜前行中的懦弱。还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的中心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就像我的一次失利的期中考试,通过学习《紫藤萝瀑布》,我终于明白这是我成长的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当这棵贴满卡片的“成长树"”在教室角落枝繁叶茂时,每个学生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本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寻新而来,向心出发。以上诸多案例,充分证明了孟国泰教授“三和教育”理念,是光,是电,是教育界的不朽神话。其“新教育是心教育”,就是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在文字的浸润中完成“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实现价值”的成长。当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空间,当文字成为自我察觉的镜子,当经典成为精神唤醒的火炬,学生的本心自然会如夏花般绚烂绽放。这,正是新教育的初心所在:以文润心,以学铸魂,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语文的滋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并如驿路梨花,处处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