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船政之光

wyz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wyz </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36983538</p> <p class="ql-block">  “夯筑根基采众长,福州船政办学堂。师夷长技安天下,利炮舟坚固海防。博物馆,电声光。风云百载览沧桑。民族振奋图强志,巨舰狂涛驭马江。” 八一建军节前夕,我与挚友怀着崇敬之心,来到福州马尾的马限山下,探寻承载着民族航海梦想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宛如一位饱经岁月洗礼的见证者,低声诉说着百年前那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海疆风云。</p> <p class="ql-block">  大家可曾了解?马尾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创造了多个“第一”的壮举。这里诞生了我国近代首家颇具规模的造船厂,开启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这里建造了我国第一艘铁壳轮船,标志着中国水上交通与国防技术迈入新阶段;这里孕育了我国最早的海军部队,为近代海防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还制造了我国第一架水上双翼甲型教练机,将中国航空事业提前推进了一步。更值得一提的是,马尾的船政学堂作为洋务运动中最早设立的海军学院,被誉为“中国海军的摇篮”,培养出一批影响深远的近代启蒙思想家与民族英雄,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p> <p class="ql-block">  初临此地,便被这座颇具现代风格的建筑所吸引。洁白的墙面与深邃的灰色屋顶相互映衬,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醒目。整座建筑恰似两艘破浪前行的战舰,气势磅礴,仿佛在诉说着中国近代船政的辉煌往昔。站在门前,我不禁多番凝视,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感,眼前的已不单纯是一座建筑,而是一段凝固的历史,静静等待着人们去聆听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踏入博物馆,仿若一脚迈进了时光的深邃隧道。眼前一扇朱红色大门巍峨耸立,门上金光闪耀的铜钉在灯光下宛如繁星洒落,映射出岁月的斑驳痕迹。抬头仰望,门额之上,“船政”二字高悬牌匾,笔力雄健,沉稳庄重,仿佛在无声地倾诉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我缓缓移步向前,轻轻推开那扇门扉,心中满是敬畏,仿佛推开的不只是一扇门,而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页泛黄的旧梦。</p> <p class="ql-block">  展厅之中,一艘清朝军舰模型赫然屹立。庞大的船体上,士兵阵列整齐,一位军官手持令旗,威严挺立,尽显当年海防力量的雄姿。凝视着模型,恍惚间,我仿佛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耳边回荡着海浪的翻涌声与炮火的轰鸣声。</p> <p class="ql-block">  精致的船模整齐排列于展台上,每一件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生动再现了当年的航海梦想。“扬武”号、“万年清”号、“平远”号、“广乙”号……这些名字的背后,皆是一段段令人叹息的历史。“扬武”号在马江海战中的壮烈沉没,“万年清”号作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的荣耀诞生,“平远”号作为中国造船工业巅峰之作的无上荣耀,“广乙”号在甲午战争中力战不屈的悲壮。每一艘舰船,都承载着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铁血丹心照汗青,烽烟未断梦犹惊。”我轻声吟诵,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悸动。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静静隐匿在某个角落,等待有人驻足聆听。</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的一隅,我惊喜地发现一架1919年8月由福州船政局制造的水上飞机模型。它的诞生,不仅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更彰显了中国船政在近代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模型静静陈列着,仿佛在诉说那段开拓进取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诗句在耳畔回响。是啊,那是一个民族在风雨飘摇中奋力探寻出路的时代,也是一群有志之士在技术与理想之间架起桥梁的起点。福州船政局,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不仅造舰造船,更将目光投向了更为辽阔的天际。</p> <p class="ql-block">  这架模型虽小,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让我想起那个年代的工匠们,他们在图纸前通宵达旦,在车间中挥洒汗水,只为让中国人自己的飞行器翱翔蓝天。他们或许未曾留下姓名,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了不朽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我伫立在展柜前,久久不愿离去。那一刻,我仿佛看见那架飞机在水面上飞速滑行,溅起层层浪花,而后腾空而起,划破云霄。那是一段关于勇气、智慧与梦想的旅程,而我,正置身于它的回响之中。</p> <p class="ql-block">  缓步向前,一块介绍船政人物清廉轶事的展板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面详细讲述了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的生平,以及他的家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他不仅在兴办船政、主持海防上功勋卓著,更以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品格为人赞颂,其家风传承至今,仍令人由衷敬仰。</p> <p class="ql-block">  展馆深处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却让我的心跳陡然漏了一拍。照片里,沈葆桢端坐案前,笔墨纸砚整齐摆放于桌边,神情泰然。他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一切从简,不准以乡贤名宦上报,违者 “非我子孙”。他不求身后留名,不许子孙为其撰写行状、年谱,更不求著作传世,只勉励后代自谋生计,以笔墨为业,安于清贫。他还叮嘱族人无论亲疏皆应相互扶持。彼时他正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位高权重却毫无骄矜之态,这份清风亮节着实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  我不禁想起他那句 “清贫自守,笔墨传家” 的训诫,仿佛穿越时空,与他隔空对话。他不求名利,却以一身正气撑起家族的风骨;他不立碑文,却用行动写下最动人的家训。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他执笔写下 “淡泊明志,清贫养德” 八字,字字如洪钟,回响至今。</p>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中国船政文化,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启示我们,面对困难与挑战,要有探索的勇气、创新的智慧,更要有不屈的信念。正如鲁迅所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时代最为需要的。</p> <p class="ql-block">  站在博物馆门口,眺望福州的天空,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影子。它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屹立不倒。而这,正是中国船政文化给予我们最为宝贵的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