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 南美行(10)

慧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上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往智利首都圣地亚哥,1小时20分钟完成了从大西洋西海岸到太平洋东海岸的航程。</p><p class="ql-block"> 圣地亚哥是安第斯山边上的一块平地,不管你打哪里飞来大都先在这里降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智利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聂鲁达的祖国。这是我对智利最早的认识,至今还记得他的那句诗:“所有的青春都像一盏灯,在雨中被冲到,湿漉漉却在燃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智利在哪里?铺开地图会把你吓一跳,不是它的遥远,而是它细长得像根竹竿似的版图。它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从南到北4300多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跨越38个纬度,</span>相当于从我国的漠河到南海西沙群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它横在大西洋,可以从加拿大连到巴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像我们中国人一样,很多智利人一辈子都没去过自己国家的另一端;而它的平均宽度近180公里,与北京市的南北距离差不多,长度却是宽度的20多倍。<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条大路通南北,如果你想开车从南部到北部相当于从越南开车到西伯利亚,只是它的气温南冷北暖,但你也要把四季的衣服带全,</span>这个地理特征在世界上可算是最显著的了。更有趣的是买一张智利国家地图,会免费看到一张阿根廷国家地图,不然智利一国的地图印出来会像只风筝尾巴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智利当初是这样子的⬆️(黄色)。1818年脱离西班牙独立后,它的领土南北长度才只有今天的一半。</p><p class="ql-block"> 它是如何修成这根“风筝尾巴”的?说起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上的挤兑,西边浩瀚的太平洋与东边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脉,两条平行的大自然“山海墙”固若金汤,将它嵌于其中,不得扩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是历史上的南北扩张。16世纪西班牙人在智利拉开殖民序幕时。还只是在中部地区。智利国土的抻长是靠着1879年,智利独立后跟秘鲁和玻利维亚的那场“南美太平洋战争”。把秘鲁南部的塔拉帕卡省和玻利维亚的沿海地盘全部拿下,于是智利北部边界直接上推1200多公里,将这片沙漠中的硝石、铜矿全部收入版图。这便是今天智利成为拉美经济较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支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部的原住民马普切人,在智利谈判和武力下放弃了几百年的抵抗,缴械投降,使智利的地盘向南一直延伸到了火地岛附近,离南极洲仅隔着一条海峡。这样,不能东西扩展的智利,便将国土南北抻拉成了一只“风筝尾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智利实行的是总统制和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的政治体制。在这条狭长的国土上他们北部矿区、中部农业、南部林业、沿海渔业。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是南美洲最富裕的国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且贫富差距很小,</span>2024年人均GDP 17564美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达圣地亚哥的第二天我们乘大巴向西北方向的瓦尔帕莱索出发。圣地亚哥以北的这数百公里,正是智利农作物及葡萄的种植基地。我们于安第斯山中参观了 VERAMONTE(维拉蒙特)酒庄。酒庄位于卡萨布兰卡谷,创立于1989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片辽阔的葡萄园,种植着赤霞珠、梅洛等品种的葡萄,植株矮小,葡萄颗粒也不大,却粒粒饱满,紫黑色的葡萄串挂在橙黄橘绿的叶间十分入画。而且由于它处于山、海、沙漠的自然环境中,没有病虫侵害,甚至可以不用农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酒庄设有展销区、品鉴区和开放参观的装瓶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主打赤霞珠、梅洛等品种,风格以优雅和复杂层次见长。第一次明白葡萄酒的“复杂层次”主要体现在香气、风味和结构三个维度,但在品酒中仍然抓不住那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初闻时的果香与醒酒后浮现的花香总在舌尖一闪而过,想深究却又难以精准捕捉,有雾里看花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葡萄酒有4个系列,精品系列的部分酒款曾获世界权威酒评家94-95分的高分评价,被称作“年度葡萄酒”,这在智利葡萄酒中较为罕见。当初西班牙殖民者顺道把葡萄种植也带了过来,那是十六世纪初。但西班牙殖民政府只允许葡萄做圣餐,不允许酿酒,于是民间开始秘密酿造‌‌。直到19世纪法国酿酒师引入赤霞珠、梅洛等品种,传授波尔多酿酒技术才形成独特的“新世界”葡萄酒风格。它可与美国红酒媲美,一瓶在法国要卖50欧的品质,在智利只需要15美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离开葡萄酒庄园很快进入瓦尔帕莱索大区的维尼亚德尔玛市。维尼亚德尔玛西班牙文意为“海上葡萄园”,这里碧海漪涟,景色秀丽,享有“花园之城”的美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欣赏了坐落于卡斯蒂略山脚下、卡莱塔阿巴尔卡温泉浴场前的“花草时钟”(Reloj de Flores)。1962年,维尼亚德尔马被指定为世界杯举办城市之一,为美化城市,建了这座花草时钟。这是一座花园式时钟,也是一件精美的园林景观杰作。时钟的时针、分针和秒针各长达3米,数字由色彩鲜艳的花卉排列而成,时钟上方还有用花卉拼成的“VIÑA DEL MAR”字样,报时音乐和钟声随季节和重要节日而变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花草时钟前还有漂亮的女警守护,游人争相与之合影,成为独特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维尼亚德尔玛市政剧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维尼亚德尔玛大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港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复活节岛运来的石人像</p><p class="ql-block"> 这尊摩艾石像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维尼亚德尔玛市</span>芳克博物馆旁,是智利大陆上唯一的一尊,它是从复活节岛运来的,属于12尊从岛上被偷走或作为礼物送出的石像之一。</p><p class="ql-block"> 复活节岛的摩艾石像是波利尼西亚人在公元1400年至1650年间由‌凝灰岩<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种火山石)</span>雕刻而成的。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尊石像怎样来到维尼亚德尔玛的,则不得而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维尼亚德尔玛市北边紧挨着瓦尔帕莱索市区,大巴很快就开到海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瓦尔帕莱索是智利第二大城市不仅有重要的深水港和贸易港口,还因美丽的海岸风光被誉为“太平洋岸边的珍珠”。2003年,联合国授予它“人类遗产”称号。 另外这里还有智利国家的一些重要机构:智利国民议会、智利文化部和智利海军司令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海军司令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海军司令部前面索托马约尔广场有一座纪念碑,上面有为纪念1879年伊基克海战的‌英雄铜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街头看到一骑独轮车的女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挡在一队等绿灯的车队前,</span>耍着杂技,不知是为了讨小费还是为了开心,要在中国早被警察带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瓦尔帕莱索也是一座四处可见涂鸦的城市。房屋、阶梯,所有立着的墙壁都被色彩覆盖,描绘着各种各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宽宽窄窄的涂鸦胡同,每一层台阶都不放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面面墙更是涂得满满的,他们国家的油漆一定销路很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在这里不会寂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面墙涂得好有立体感。这里的房屋色彩与阿根廷探戈街区的风格如出一辙。原来19世纪瓦尔帕莱索成为南美重要港口时,修船工也是将修补船只剩余的油漆混合后涂刷木质房屋,既能防海风腐蚀又省钱,这种实用做法逐渐形成了城市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智利的许多城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处海岸高山之间,</span>大部分民居建筑在山坡上。于是索道缆车应运而生,成为老城最主要的公共交通设施,也成为一大景观。188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瓦尔帕莱索有了</span>第一架索道缆车,最高峰时发展到28条缆车线路,现在仍有12条在运营。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遗留的钢索缆车仅存4部。这些古董级交通工具及整个</span>缆车系统被联合国认证为世界100个濒危的历史文化宝藏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些钢索缆车多数运行在30度以上的斜坡上,它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见证了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城市发展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 乘坐缆车可俯瞰太平洋沿岸风光及城市全景,车厢设计保留了百年前的木质结构与观景窗,每日载客量达数万人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城市布局依山而建,呈圆形剧场状,阶梯式建筑群与教堂尖塔交错分布,保留了大量19世纪港口工业遗迹,如山坡上的“起卸机”系统,展现了拉丁美洲港口城市发展的独特形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上看到民居,周边山头、山坡上住的大多是贫民,而富人的别墅区则在平原繁华地段,与我们中国住宅区域分布正相反。</p><p class="ql-block"> 现今瓦尔帕莱索34座山丘上近万栋彩色房屋,配合百年缆车和海岸线,构成“太平洋珍珠”的核心视觉符号,成为智利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在大街上哪哪都是中国汽车。奇瑞尤多,它在智利市场占有率已稳居前三,有人说它的110都是奇瑞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们从瓦尔帕莱索返回了圣地亚哥,明天将开始智利首都的漫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