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4.20下午拍摄苏州七里山塘街</p> <p class="ql-block"> 4月20日,春意盎然,阳光明媚,是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日子。上午我们游览了“吴中第一名胜”虎丘,下午便来到了被誉为“姑苏城第一名街”的七里山塘街。它位于苏州古城西北部,东连“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接虎丘,全长3600米,因长约七里而得名。这条千年古街,承载着江南水乡的繁华记忆,也开启了我们一段诗意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踏入七里山塘街,仿佛步入一幅流动的江南画卷。街道两旁人流如织,热闹非凡;两岸人家门前红灯高挂,画舫轻摇于碧波之上,小铺沿街林立,售卖着琳琅满目的苏式点心。这里始建于唐朝宝历元年(825年),由白居易主持修建,明清时期不断扩建,成为当时中国商贸与文化最为繁荣的街区之一,至今仍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 山塘街入口处的御碑亭,是这条古街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四方琉璃瓦亭,碑身高1.85米、宽1.05米,碑文为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南巡时亲笔题写的“山塘寻胜”,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江南美景的无限眷恋。御碑亭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帝王与山塘的不解情缘。</p> <p class="ql-block"> 七里山塘,又名“七狸山塘”,因七座古桥与七只石狸而得名。这些桥横跨河上,已有近1200年历史,每座桥畔皆有狸猫镇守,寓意吉祥。我们缓步来到通贵桥,桥身如弯月般优雅,桥洞与水中倒影连成一个完美的圆。而富贵桥则因明代礼部尚书吴一鹏而得名,他曾与菩提庵前的方先生交好,为方便往来而建此桥,留下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通贵桥始建于明弘治初年,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桥上的横石与竖栏上仍清晰可见“里人吴三复重建”的字样,记录着这座古桥的沧桑岁月。桥畔的通贵狸猫早已被游客们摸得光滑发亮,象征着福气与好运。我也忍不住伸手轻抚,祈愿沾上一丝吉祥之气,留下难忘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古桥之上,极目远眺,桥下流水清澈,波光潋滟。乌篷船载着游客缓缓穿行,船头老翁轻唱着苏州小调,悠扬的歌声随风飘荡。两岸店铺林立,人流如织,一派繁华景象。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正如诗句所云:“置身此地心沉醉,疑是瑶台落水乡。”</p> <p class="ql-block"> 走过通贵桥,便真正步入了山塘古街。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两旁是黛瓦白墙的江南民居,临水而建,古意盎然。石栏杆、水码头、破旧门楼,皆透露出岁月的痕迹。乌篷船在河面缓缓滑过,两岸是古色古香的木质瓦房,南社纪念馆、普福禅寺、五人墓等古迹点缀其间,漫步其中,心旷神怡,仿佛走进了一幅水墨丹青的江南画卷。</p> <p class="ql-block"> 山塘街两侧的古建筑多为明清遗存,文物古迹荟萃。白居易纪念苑、玉涵堂、苏州商会博物馆、中国南社纪念馆、御碑亭等景点星罗棋布,每一处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红楼梦》开篇所描绘的“姑苏阊门外十里长街”,正是指此地。康熙、乾隆二帝曾十一次亲临山塘,足见其非凡地位。</p> <p class="ql-block"> 沿街漫步,一座仿唐风格的古戏台映入眼帘。不同于藏于园林深处的戏台,这座戏台坐落于繁华街市之中,是百姓可自由观赏“白戏”的场所。驻足台下,仿佛看见秋香与唐伯虎的身影,又仿佛乾隆皇帝正登台赏景。河边小店传来悠扬的评弹声,吴侬软语伴着丝竹之音,尽显姑苏风韵。</p> <p class="ql-block"> 七里山塘街,河街相邻、水陆并行,民居依水而建,尽显江南水乡之灵秀。几艘小船缓缓划过湖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如入仙境。我缓步于河畔,微风轻拂,湖面泛起涟漪,带来丝丝凉意。我不禁感叹:“啊!这儿真美呀!”此情此景,令人沉醉,诗情画意,尽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山塘古街两旁,老式店铺鳞次栉比。有卖旧铜钱的、雕塑的、捏面人的、卖扇子的,也有售卖丝绸刺绣与地道小吃的。我沿着青砖小路,走进一家店铺,琳琅满目的文化商品令人目不暇接。我最终挑选了一把苏州传统丝绸扇,扇面描绘着山塘小桥流水,笔墨流畅,意境悠远。我细细品味,爱不释手,决定将其作为此次旅行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山塘街被染上一层金辉。在导游的催促下,我依依不舍地踏上归途,回望这千年古街,心中感慨万千。正如古人所言:“江南胜景知多少,此处繁华别样红。”七里山塘,不仅是一条街,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怀,一场穿越千年的江南梦。</p>